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如果长平之战换成韩信,白起还能赢吗?

长平之战当中,赵括在其中算是一个新人了,但是他一上来就要对阵秦国老将白起,最终自然是惨败身亡。后世有很多人非常推崇秦汉时期名将韩信,被人们称为“兵圣”,他开始打仗的时候也算是新手,可是他却能够获得很多的胜利,成为刘邦非常得力的助手。那么如果说将长平之战当中的赵括换成韩信的话,白起是否还有获胜的机会呢?白起对战韩信的话,究竟哪一方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提及世界规模最大,最早的冷兵器围歼战,很多熟悉历史的读者无疑会想到长平之战,在两千前多年以前,秦赵双方全都以举国之力于长平,以此来决定天下一统归于何方。秦赵双方于长平投入超过百万部队,最终秦朝惨胜,秦国坑杀赵军四十五万。而作为这场战役的双方前线指挥官,白起也被冠上“人屠”称号,赵括也被后世称为“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

如果长平之战赵国统帅赵括换成韩信,对决秦国统帅白起,长平之战的结果同样不会改写。

可能很多熟读楚汉历史的读者,对于韩信,在楚汉战争中指挥众多杰出的经典战争称赞不已,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水淹雍城,一举击败名将章邯,从而迅速占领关中之地,为刘邦最终一统天下奠定基础;韩信扫北,在刘邦兵败彭城之后,韩信能够以劣势兵力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代国,以不足三万兵力背水一战击溃赵国二十万大军,从而灭赵,后派人降服燕国;刘邦在成皋兵败后夺其精兵,就是在这种极端劣势条件下,韩信还能够一举灭掉齐国。

在潍水之战中,韩信水淹龙且统领的二十万楚军精锐,从而在战略上,使汉军从战略防御改为战略进攻状态;在垓下之战中,韩信以十面埋伏计策最终逼的楚霸王项羽于乌江自刎。因此,韩信被后世奉为“兵仙”、兵家四圣之一。以韩信的取得一系列战绩,称得上“兵仙”称号。

白起的名声也不是吹嘘的,我们常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用在白起身上,非常适用,因为伴随的白起战争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士兵人头数字,如: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韩魏两国再也无力阻挡秦国东出的大门之路;伐楚之战,攻破楚国都城郢城,水淹郢城,楚国军民死者数十万;长平之战更是坑杀赵军四十五万,从而使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步伐加快。梁启超先生曾经针对战国时期,山东六国战死的士兵做过一个统计,战国时期,山东六国总共战死士兵大约两百万,其中有大约一半多都是白起统领战役完成的。秦国历代由明文记载对外战争斩首的人数记录。因此,白起斩首超过百万士兵的说法是有可信度的。

而如果这两位名将对战长平统帅,作者认为长平之战的结果必须也是一样的。原因如下:

1、军队的战斗力

战国末期著儒家思想家荀子对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曾有过这样的评语:“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对于秦军在战场上描述:“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同样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

由此可见,秦军军队战斗力不仅强悍,而且秦军凶悍,秦人热衷于作战。

为何秦军被成为“虎狼之师”,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士兵在战场上杀敌,为了在作战中,能够最大潜力的发挥士兵的战斗力,也便于提高士兵的作战效率,山东诸国的士兵在战场上,每当斩首一个敌方士兵时期,便割掉敌方士兵的左耳,这样便于战后统计士兵的战功。而秦军则不一样,秦军士兵在杀死敌方士兵之后,先砍掉敌方脑袋,左手提着人头,或者挂于腰间,右手则举着刀剑砍向下一位敌方士兵的脑袋。

山东诸国的军队在战场上,面对手中、腰间悬挂着血淋淋脑袋的秦军冲杀过来,自然在士气上胆怯三分,毕竟那么多血淋淋的脑袋,岂能不怕,而秦军则向恶狼一样扑向对手,秦人本来就尚武,民风彪悍,因此秦军让山东诸国军队望风而溃。秦军“虎狼之师”的称号也就由此而来。

因此,我们从秦军在战场上表现,可以看出秦军战斗力强悍,秦军士兵的凶悍。

在反过看赵军,赵军虽然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赵国也是在战国末年,山东诸国中唯一可以单独有实力抵御秦军的国家。

但是赵国军队实力主要体现在骑兵上,而在长平之战中,长平的地形并不适合大兵团骑兵作战,而在真实的长平之战中,赵军的骑兵主力始终也未曾出现在长平之战中,而是主要驻防在赵国北方长城边线,一直防守匈奴的入侵。

长平前线的赵军则以步兵为主,当时赵国的总人口不过三百五十多万,在赵国投入在长平前线的军队达到四十五之多,以此,赵国步兵主力精锐必然也尽在长平

以秦军凶悍程度,即使在长平前线,面对赵国主力骑兵精锐,想必其结果也是一样,赵军必败。

根本原因在于秦国军功制,敌方士兵在秦军眼里便是仕途之路。而山东诸国没有任何一国可以对下层士兵、百姓做到这一点明文奖励规定。

因此,从军队的战斗力上,秦国就领先赵军一局。

2、双方统帅的指挥才能

白起和韩信都是杰出的军事家,不过作者认为,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的军事才能更略胜一筹。

赵国公子平原君:“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下,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下者,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白起性格沉稳、踏实、果断,每逢遇到大事能临危不惧,这是一个为统领百万大军将领具备的基本战术素养。

白起能够在战场上淡定自如,这完全使一个战场上,熟练自如的将领自信的表现,毕竟对于白起来讲,这大兵团野外的围歼战,白起已经能够运用的熟练自如。

我们在了解下韩信:“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韩信虽然有惊世之军事才华,但是韩信性格过于自傲,这恰巧是一个军事统帅最大的缺点,我们常说骄兵必败。

纵观韩信一生的战功中,战功赫赫,鲜少有败绩,然而我们细看,无论是水淹雍城,还是水淹龙且,韩信擅长偷袭战,并不擅长大兵团围歼战。

韩信自负的另外一点,时常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白起不如也。长平之战,后世韩信对此也曾经评价过,韩信认为一方面白起用六十万兵力包围赵军四十五万,虽然了不起,但是其结果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军也伤亡二十万。并且战争拖得时间太久,历经三年才结束,对秦国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

另外一方面,白起不懂“围必有缺”的道理,长平之战中,秦军把赵军包围犹如铁桶一般,其结果赵军拼死突围一战,秦军很大的伤亡都是此过程中造成的。韩信则认为把埋伏圈留一个缺口,然后对敌人的主力埋伏掩杀,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取胜利,也缩短了战争时间。

但是作者认为韩信这是恰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纵观韩信指挥的大兵团作战中,仅垓下之战勉强称得上大兵团围歼战。但是其结果兵力对比汉军共五路大军,共计超过六十万,项羽楚军不过十万,兵力六比一。这种属于典型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长平之战,赵国军队四十五万,秦军最多不过六十万,兵力对比上不到1.4:1。

《孙子兵法》: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白起稍微以优势兵力为困赵军于长平,这本来就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因此,作者认为,即使长平之战,赵军的统帅换成韩信,以韩信自负的性格,必然也败于白起之手。

3、后勤供应保障

我们常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如今战争,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就以耕战为唯一的目标,整个秦国百姓除了打仗,另外一个目标就是耕种农业,商鞅变法同样规定:农民超额完成农业上缴国家任务,同样可以换取相应的爵位。

商鞅的这一规定,彻底激发秦国底层百姓种植农业的积极性。

秦国本线占据关中平原,占据天下一个丰富的大粮仓,关中平原,又称八百里秦川,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陕西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

秦惠文王执政秦国时期,又派遣司马错吞并巴蜀两国,使成都平原很快成为继关中的又一个大粮仓。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刘邦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

秦国经过数代君主积累,到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经经过百余年商鞅变法,积累雄厚的粮草储备,而长平之战,巴蜀粮草为秦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粮草保障。

反观赵国,赵国国土疆域远逊色秦国,赵国国土,其中部分与北方草原接壤,适合于放牧,根本无法种植农业,而赵国西南部国土,则以黄土高原、山地为主,根本不适合种植农业,而赵国耕地面积局限于东部平原地区。赵国并不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更没有如秦国这样世代储备粮食的基础。

长平之战,注定是一场消耗战,以赵国的国力,根本无力长时间的供应战争前线。

而秦国后勤保障非常细致化。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出土了秦军士兵的两封家书,其中记载一对秦军兄弟黑夫与惊在楚地作战与家人通信详细记录,其中一篇内容是: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

木牍记载从军的黑夫和惊向家里要衣服、布和钱,从这封书信中看,秦军前线士兵在他国前线作战,需自备衣服和费用。但是侧面,一方面反应了秦国强大的后勤保障供应,另外一方面,反应军功爵制下秦军,对于征战的渴望。

而秦国战争后勤保障能够细化到如此,放到今天,这样后勤保障,很多国家后勤保障都唯恐难以细化到如此,何况,两千多年的赵国后勤保障?

而战争打的却是后勤保障,因此,对比长平之战,即使赵军主帅换做韩信,其结果也是一样。

4、总结

从古至今的战争,打的其根本在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体现。赵国之所以败在长平之战,除了双方统帅指挥才能的差距,更多拼的是双方国力的消耗。

长平之战,赵国统帅赵括纵然有战略上指挥失误,纵然换成“兵仙”韩信,也是惘然,其一,双方统帅指挥才能的差距,对于白起而言,指挥大兵团野战围歼战已经运用熟练自如,而且大兵团野战围歼战本来就是白起的优势,而韩信,纵然军事才能超然,但是这种大兵团围歼战,作者认为,韩信指挥才能不如白起。

其二,长平之战的死局,并不是换成韩信就可以改变赵军战略上的被动;长平之战,双方战术的对峙,已经对峙长达三年,赵国一直采取战略防御,而且赵国的国力支撑不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急需决战改变这种战略对峙状态。

韩信纵然有天才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状态,在后勤保障上,处于供应不足的态势,在士气上,赵军士气低下,面对“虎狼之师”的大秦雄师,焉能不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白起  白起词条  长平  长平词条  韩信  韩信词条  换成  换成词条  如果  如果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