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国军解放战争大败 黄百韬为何是国军第一罪人?

国军第一罪人,那必须要从淮海战役里找,为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那国军的第一罪人是谁那,我认为,必须是黄百韬。

首先看看国军当时的态势以及指挥机构:

国军:徐州周围的刘峙集团,蚌埠周围李延年、刘汝明集团,从华中急进增援的黄维集团。

1948年6月29日,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改组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徐州剿总)。刘峙为总司令,杜聿明、李延年、冯治安、刘汝明、韩德勤、孙震等六人为副总司令,李树正为参谋长。徐州剿总下辖7个兵团与三个绥靖区共约92万地面兵力;另外驻扎在南京、蚌埠和徐州等地相当数量的空军也归徐州剿总直接指挥或直接通过空军指挥机关调动。

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 第六兵团(司令官李延年) 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 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副司令官陈冰) 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 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胡琏、吴绍周)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周碞、副司令官顾锡九、李天霞) 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冯治安、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 第四绥靖区(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副司令官曹福林、米文和、田镇南) 1949年1月19日,因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国军全面战败,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撤消。

而共军:以徐州为中轴,共军两大集团,陈粟的华野与刘邓的中野分别处于徐州东北与西南。形成对徐州的合围趋势,由于身处解放区,可以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其军队的机动能力极强,因而总可以在局部上形成兵力物力上的绝对优势。

研究完了态势下面就该说说重点了,为什么说黄百韬是国军第一罪人。

罪状一:白等两天

粟裕筹划的淮海战役,本子小得多,他开始只想打回两淮地区,再占领海州、连云港,把山东和江苏解放区连成一片。报毛泽东后,毛泽东又来个大手笔,明确指示,战役第一阶段应该以消灭黄百韬为目的。不过按照毛泽东的设想,战役规模也没后来那么大,因为他和粟裕都没想到,黄百韬已经主动放弃防区,开始向徐州撤退了,和李弥、邱清泉靠得更近,追上和抓住他都不是容易的事了。

而在这个时候刘峙总司令告诉黄百韬扩充他的七兵团,把100军和44军拨给他指挥,还有李延年的第九绥靖区司令部。这是对黄的多大信任啊,可黄当时做了什么那?他竟然命令部队原地待命,但现在是什么时候?大军行动,兵贵神速,而黄居然命令部队原地等了两天。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是第一要务。全部轻装奔向徐州是唯一的选择。就是在黄百韬耽误2天的情况下,共产党也基本算赶不上了,只抓住个尾巴,还有配属7兵团的63军、64军的一些零碎,黄百韬七兵团主力,尤其是25军,基本算是全身而退了。要是当初能够再快一点,粟裕基本就得另打主意了。还是那句话,这种时候,快比什么都重要。后来华野追击杜聿明,还有东野在辽西围歼廖耀湘,各级指挥员基本都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不要怕打乱建制,快追快打,抓住敌人就是胜利。相比之下,黄真像3岁孩子,国军第一罪人实至名归。

罪状二:白白牺牲了100军

解放军逼近海州时,才发现已经人去城空,国民党军队大撤退了。粟裕听报后可就急了,立即下令各部队全速前进,抓住黄百韬。于是各部队撒开脚丫子这通追呀,都追疯了。四纵一个排在运河边上追上了100军一个殿后的营,二话不说冲上去就打,打得这个营焦头烂额,说不行了,遭到共军主力攻击,结果又从已过河的部队调回两个团来防御。四纵这个排后来基本全军覆没,可他抓住了七兵团的尾巴,为后续部队赶到争取了时间,后来华野对这个排的果敢行动给予高度评价。

其实黄百韬主力已经撤过运河了,尤其是黄百韬让100军掩护25军先撤,他的家底是保全了。25军过去后,工兵就要炸桥,100军军长周志道轮着手枪喊,说老子的一个师还没过来呢,谁敢炸桥我毙了谁!25军的工兵老实了一会,待会周志道走了,正好又有一辆弹药车爆炸,黄百韬以为解放军赶到了,立马把桥炸了,结果100军还是有两个多团没过来,被共产党赶上歼灭了。

但不管怎么说,黄百韬主力相对已经安全了。但白白把100军卖了,黄真是罪人啊。共产党抢修铁桥,怎么着也得大半天。这时候还有李弥帮忙,李弥兵团为了救黄百韬,像黄百韬靠拢,这些日子李弥部队没闲着,在日军留下的工事基础上大修特修,工事已经非常坚固,两个兵团互为犄角,互相支援,谁来都得啃一阵。如果这个阵势摆下去,战事如何发展真就不大好说了。

罪状三:第二次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另一方面,华野部队直接南下,插到了贾汪和台儿庄,徐州的大门已对共产党洞开。态势上直接威胁徐州

实际上徐州当时守备部队虽不算多,但工事坚固,邱清泉、李弥、黄百韬距徐州已经不太远。稳住阵脚,判明解放军下一步动作是最佳选择。如果不放心,光把邱清泉兵团调来徐州也足够了。共产党当时压根也没想打城防坚固的徐州,周围国军那么多兵团呢,粟裕会把部队困于坚城之下?那边黄百韬已经和李弥靠拢,无论是守是走,这两个兵团万不可再拆开了。邱、李、黄三个兵团聚集一起,再加上徐州剿总其余的部队,和黄维遥相呼应,国军优势非常大。

李弥当时去见黄百韬要求黄跟他一起走,却被黄赶出来了。说我的部队刚刚苦战跑出来,乱七八糟的,还有个63军不知下落——其实这个63军已经被共产党包围,快要灭了,黄百韬还不知道——需要整顿一下,还有伤员要处理安置,我不能走。李弥说不行啊,我的军令如山,我接到命令是立即开拔,我明天一早就得动身的。李弥走了,解放军南下部队插过来了,把整个兵团退路截住了。过运河的解放军也抢修好了铁桥,追过来了。

罪状四:被共军先头部队包围不突围

其实这时候要是黄百韬下定决心坚决突围,共产党匆忙赶到的部队还不多,加上徐州的接应,也未必就冲不出去。就算再损失个几万人马,家底,特别是25军的老底子应该能够保住。

罪状五:配合共军守了12天

可黄那,不知怎么灵光一现,发现共产党华野主力都在向自己运动,地图上的红箭头都快连成串了,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歼敌良机呀!我不就是在抓共军主力吗?他马上像蒋汇报,说要固守待援,邱清泉和李弥配合,里应外合,全力歼灭徐州以东、运河以西的共匪。蒋同意了。刘峙那边也不用说什么了,所有的脑筋都围着黄的计划转把。

那边共产党可是心花怒放了,粟裕眼珠子都红了,孟良崮就憋着要收拾你,那时条件不具备。豫东时又差一点干掉你,被邱清泉和胡琏坏了事。这一回好了,自己努力,老天照应,对手帮忙,好不容易算逮住你了,还能叫你跑了?一声令下,除了还在收拾63军残部和配合中野作战的部队,华野所有能调动的纵队,都冲着黄百韬扎下去了,整整11个纵队!这几乎是华野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结!

这时国民党那边也在忙活,杜聿明提出了一个建议:要黄百韬就地坚守七至十天,徐州留李弥和其他部队守卫,自己率邱清泉、孙元良兵团,掉过头去,先会合黄维兵团把中野的刘邓收拾掉,然后三个兵团再回过头来,再加上李弥,全力出击,解黄百韬之围。也就是说基本就不管黄百韬了,先和刘邓决战一把。

杜聿明这是毒蛇咬手,壮士断腕的一招了。在整个淮海战场上,国军兵力超过共产党,可是最具战斗力的几大兵团,黄百韬、邱清泉、黄维,现在被共产党分割拦截,难以形成合力,绝对优势变成了相对劣势。单靠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和一些杂牌部队,杜聿明没有十足把握打开华野的阻击阵地,如果能会合上黄维,无疑把握更大一些。

而再有,我觉得杜聿明有他更深的想法,从淮海开打到现在,国军基本被共产党牵着鼻子走,处处被动,现在黄百韬已经被华野主力包围,攻击、打援十来个纵队,在徐州以东严阵以待,等着你去打哪!黄维兵团也被中野阻住,基本指望不上。杜聿明可能觉得不能再这么跟着共产党的指挥棒走了,他这个建议是下了最大决心的。能救出黄百韬,那是上上大吉,皆大欢喜,实在救不出来,我就以牺牲一个黄百韬为代价,换来我在战场上的主动权。

肯定有人会说真能把刘邓打掉?别吹了!

打掉肯定不会的,从太行山打到平汉路打到鲁西南打到大别山最后到这儿,哪儿会那么轻松让你十来天就灭掉?不过会十分被动,按照杜聿明这个打法,整个淮海战役,我军将由战斗力较强的华野挑主要担子,改成以战斗力较弱的中野为主,这是从中央军委到淮海前指都是极不愿意看到的。我想,如果他真能以邱清泉、孙元良两个兵团全力出击,那么实现和黄维会师的目标问题不大。而这三个兵团,是完全有实力重创中野的,甚至使其退出淮海战场。

别忘了,后来中野集中全力,就是啃黄维一个兵团都啃不下来,是在华野解决黄百韬后分兵帮助下才打胜的。不过只要杜聿明和黄维会合后,那么再返回徐州,和李弥等部会合,估计中野是挡不住的。而一旦这几个兵团真抱在了一起,无论黄百韬是否被歼,我军下一步动作都将极其困难。

杜聿明实现抱团目的后,如果黄百韬还在,他会集中所有力量去救援;如果黄百韬不在,他更会轻装上阵,要么去打刚刚结束苦战筋疲力尽的华野,要么去打刚刚闯出大别山元气未复的中野,总之,去寻找他认为最有利的战机。

杜聿明提出了一个建议,黄百韬当时就表示反对。黄立即像蒋施压。刘峙一看蒋都赞成黄了,一门心思要救人于水火,谁说半个不救都不行。总统刚说完“一定要解黄百韬的围”,谁敢不听!他问杜聿明几个问题:黄百韬能否坚持起到十天?坚持不了怎么办?你们西进能否抓住刘伯承主力?抓不住又怎么办?这几个问题可是谁都不敢打包票的。

杜聿明只好提出第二个方案:留孙元良守徐州,他率邱清泉和李弥去救黄百韬,一边让黄维加速向徐州开进。这一回刘峙立刻表示赞同。其实刘峙也真是怕黄百韬被共产党包圆了不好交代……

邱清泉是出全力打了。那边蒋介石顾祝同告诉黄百韬,援兵不日就到,一边向邱清泉李弥催命。这边共产党也下了严令,一天不得退后超过20里。双方都打疯了。李弥部队的炮火和空军的轰炸把共产党阵地达成一片火海,隔着两里地都有灼烤的感觉。可是当国军士兵上去时,就从火里又是一顿打。李弥说这帮家伙是人吗?!共产党守军伤亡也不小。

鲁中南纵队某师,拼命地打,所有的警卫、勤杂、参谋、文书全派上去了。最后派上去平时觉得舍不得用、也不该用于阵地战的侦察连。师长和政委各带最后一个警卫员,拿着冲锋枪,师长对侦察连说,兄弟们,你们身后就剩我们四个人了,你们再顶不住,我和政委就填进去!……惨烈啊!其实打了几天后,杜聿明他们已经觉察到共产党已经下了最大决心,兵力、火力和阵地牢固程度均非以前历次战斗能比,他们估计很难攻过去了。

可黄百韬那边就是不肯里应外合,就在阵地里看着友军不顾一切的去共军阵地送死。其实粟裕三天就能解决战斗。但看到国军不计后果的打来,不要命的冲锋,发现了围点打援好过瘾,在消灭国军大量精锐部队的同时还能获得大量战利品,就配合着黄打了十二天,直到战利品多的拿不走了,才命令在第十二天结束战斗。结束战斗时邱清泉李弥的部队损失惨重。

写到这时候,我想起了一句话,二战时德国军队说过,如果意大利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只需要几个师去防卫他;如果是我们的盟友,我们需要几十个师去协助他。

要是国军没有黄百韬,那解放战争也许就不会是后来的样子,党国第一罪人黄百韬实至名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国军  国军词条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词条  大败  大败词条  罪人  罪人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