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唐朝和胡人是什么关系?胡人对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很多人会把朝的衰败,归结于重用胡人,导致爆发安史之乱,如果朝没有将胡人内迁是否就能避免走向衰落呢?实际上很多历史学家分析朝灭亡的原因,基本上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起点,而安禄山是胡人又是安史之乱的发起者之一,所以才会把这个锅推给胡人。假如安禄山是汉人可能他也会发动叛变,但胡人内迁的确也带来了一些危害,从长远来看给朝埋下了一颗不稳定的种子。

西元630年,帝国打败了蒙古高原上的东突厥,然后,太宗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如何安定边疆。会上有三种意见:

一、大部分官员说:“打散突厥的部落,迁入内地,教他们务农,汉化。”

二、中书令温彦博说:“保全突厥的部落,迁到黄河以南(指河套那一段),保留游牧的习俗,作为保护中国的屏障。”

三、秘书监魏征说:“从匈奴以来,这些胡人世代侵犯中国。无数百姓背上了血海深仇。本来应该是杀掉他们的首恶,派我们的军队去军垦同化。如果陛下因为他们投降了,不忍心这么做,也至少要把他们遣送到黄河以北。这些胡人是人面兽心,不顾恩义。如果把他们迁到内地,成倍繁衍,会成为后患。”

温彦博说:“天子不应该有狭隘的民族主义,那会伤害少民(四夷)的感情。东突厥本来该死的,让它生,它肯定会怀念恩德,永远不会背叛。”

魏征说:“晋朝就有相似情况。大量胡人迁移到内地。江统劝告晋武帝(有误,不是晋武帝,是晋惠帝,就是说“何不食肉糜”的那位白痴皇帝)把它赶到长城外。晋武帝不听。过了几年,就发生五胡乱华。前车之鉴,才过了不久啊!陛下如果听从温彦博的意见,是养兽自遗患。”

温彦博又争论了一番。

另一官员,给事中杜楚客的想法和魏征一样。

但是,太宗还是拒绝魏征,听从温彦博的意见,保全突厥的部落,迁到黄河以南,保留游牧的习俗。不仅如此,还给突厥优厚的待遇,达到变态的程度。例如,他把突厥部落完整地迁到内地,给大量的财物、封官,居然占到中央五品以上官员的一半。

凉州都督李大亮看不下去了,上奏说:“自古英明的君王,以信誉教化中国,以权威驾驭夷狄。所以《春秋》说:戎狄象豺狼,是贪得无厌的;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不可轻易放弃。中国的百姓本来就生活不易,你却拿中国的税赋去供养凶残的敌人,还授予大官,他的人口越来越多,对中国不利呀!”

太宗还是不听。

九年后,太宗出城去九成宫,路上,突厥贵族阿史那社率(被封为中郎将),发动叛乱,趁夜偷袭太宗的营帐。太宗这才醒悟,后悔地对侍臣说:“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贞观政要的原文)”

太宗虽然后悔了,迁移突厥到河北,但仍然没有解决根本:“立李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也就是说,还是保全突厥的部落,以突厥首领来领导,甚至恢复了突厥的可汗称号,成为半独立的国家。你能理解吗?

高宗延续了这个政策。结果,公元682年,另一个突厥贵族骨咄禄又反叛,建立东突厥后汗国,完全独立,重新成为中国的大患。朝在蒙古高原的统治,迅速崩溃。此后中国再也没有统治过蒙古高原。蒙古高原继续成为胡人侵华的阵地。

后来的朝皇帝还是没有吸取教训!玄宗大量招收胡人参军,任为高级将领,比如安禄山和史思明(均为突厥人)。随同安禄山发动叛乱的15万军队,就是来自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这个事实,被“宣传”掩盖了)。今人常怀念太宗的丰功伟绩;也常扼腕痛惜安史之乱,让中国从最辉煌的顶点跌落。却没想到,这安史之乱恰恰来源于太宗。历史总是这么吊诡!

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胡人受到鼓舞:我野蛮地对你们中国人烧杀奸掠,你们还优待我,那我还有什么好顾虑的?所以,他们无所畏惧地侵华,一波又一波。直到1279年,蒙古在广东崖山打败宋军,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自尽,中国人全部变为胡人的奴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毁灭。

魏征、李大亮的话,完全应验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胡人  胡人词条  唐朝  唐朝词条  衰落  衰落词条  隐患  隐患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