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先秦贝壳币为主要货币 为何人们不去海边捡贝壳

佛教中说到,看透了的世俗中的名和利,那么才会真正的明白人生的意义。但是许多人即便是看明白了名利,但是依旧还是追逐着名利。古往今来,君子也爱财,那么先秦时期流通的货币是贝壳,为何人们不去海边捡,让自己变得富裕起来呢?

天然海贝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根据考古研究,商朝就已经大量的使用天然海贝进行交易,殷商妇好墓就出土了6000多枚贝壳,经过鉴定,这属于货贝,所谓的货贝就是黄宝螺。

这种贝壳小而且坚固,不会轻易损坏,《汉书·书食货志》中对先秦货币价值有详细的记载:

大贝四寸八分以上,直钱二百一十文,二贝为朋;牡贝三寸六分以上,直钱五十文,二贝为朋;幺贝二寸四分以上,直钱三十文,二贝为朋;小贝一寸二分以上,直钱十文,二贝为朋。

汉代已经出现了一文一文的古铜钱,他们将货币的价值进行了换算,一个大贝壳相当于二百一十文铜钱,最小的贝壳价值十文钱。

既然每个人都知道使用贝壳,为什么不去海边捡一点贝壳呢?捡贝壳就跟造假货币是同样的道理,不过先秦“造假”事件好像特别少。

这跟先秦礼学有关,常言道:“人无信不立”,先秦特别讲究礼。就连行军打仗都要告诉敌军有多少兵马,邲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公元前597年,楚国和晋国在邲地(河南郑州)展开了一场大战,最终楚庄王大胜,不过在这场战役中,发生了许多的小插曲,我们就讲一个简单的例子。

晋国士兵溃败而逃时,楚国乘胜追击,没想到晋兵在半道上跌进了沼泽,按照常理来讲,楚国肯定要射杀他们,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楚军竟然将晋国士兵都拉了出来,又让他们继续跑,等跑了一段路程,这才重新追上去。

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不想乘人之危,这不符合礼仪,先秦重礼,人也要守礼,所以货币造假自然也不符合礼仪。

但是人心叵测,有人肯定不会遵守礼仪,那么他们造假又该怎么办呢?专家说:不捡才是聪明人。

商周时期出现了最初的契约形式,《周礼·天官·小宰》有这样的记载:听买卖以质剂。所谓质剂就是买卖用的契约制度。《地官·质人》又载:大市以质,小市以剂。

商周时期契约形式较为灵活,内容也非常完备,这些书面上的契约都是由地方官府制作发放,那时候人口少,就连买卖大米都要签订契约,签订完契约后,还要将一份凭证上交给官府。

如果有人发现贝壳造假,就可以通过契约找到当事人,交易的钱财越多,内容就越详细,甚至还需要见证人,大型的财产转移甚至还要上报给周天子,周王会指派官员监督。

若是真造假,恐怕人头不保,进入宋朝后,出现了交子,纸币流通后,造假的人多了起来,宋朝《鹤林玉露》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有士人教之以依朝廷式样造楮券,全从之,所造不胜计,持过江南市物,人莫能辨。

南宋时期还破获了一起纸币伪造案,涉及金额高达30万贯,宋朝为了对付伪钞想尽了办法,各大银庄增加了识别交子的“辨人”,又鼓励民间举报造假,抓到犯人后,根据罪行大小进行领赏,小罪赏五百贯、大罪处斩可领一千贯。

一贯就是1两银子,宋朝一个县令一个月也才30两月俸,一千贯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伪造货币终究是不法途径,终日提心吊胆不说,还要牵连家人,还不如老老实实赚钱,才能安安心心过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贝壳  贝壳词条  先秦  先秦词条  货币  货币词条  海边  海边词条  人们  人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