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历史上筷子是怎么流传到欧洲的 中国餐具如何改变欧洲的饮

筷子,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餐具,即便经历再多的朝代更迭、兵荒马乱,筷子却始终都存在,从来没有改变。对于我们来说,筷子只是一种餐具,却也不仅仅只是餐具,它更是我们钟爱并且要继承发扬的一种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散发着时代的光彩,它很普通,随处可见,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受重视,更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拿来嘲笑的。

1.某欧洲“国际品牌”的奇葩表演,短短一天就成了轩然大波:先是发布一则视频,嘲讽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接着该“国际品牌”设计师又满嘴喷脏,这下彻底引发国人愤怒斥责,原本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就此凉凉,品牌形象毁了个干净。虽说该品牌至今还悲戚戚连呼“不幸”,却已毋庸置疑,成了不作不死的典型。

不过,通过这作死全过程,特别是那一则“嘲讽中国人用筷子”的拙劣视频,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该“国际品牌”低劣的道德素质,更有差到“感人”的历史知识水平。

因为,几个世纪前的大航海时代里,正是包括中国筷子在内的古代中国餐具登陆欧洲,才彻底改变了当时欧洲人的卫生习惯,助推欧洲人形成健康的餐饮方式——嘲笑中国人用筷子?您在乎过欧洲人的感受吗?

2.改变欧洲的中国餐具

现代人说起西餐,印象里常是琳琅满目的各种刀叉餐具,还有看上去十分优雅的进餐过程。近代以来的好些国人们,也是十分神往,将其当做高贵的象征。不过放在中世纪时,哪怕欧洲贵族的进食过程,且不论吃相高贵不高贵,所谓“精美餐具”,大多都见不着影。

比如汤勺,虽说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但铜制的汤勺,一直都是贵族才用得上。最常用的叉子呢?最早出现在11世纪时的意大利,12世纪才传入英格兰,但当时并不普及。以意大利史料记载,当时还有很多欧洲权贵,把用叉子吃饭,当做“亵渎神灵”。

那大多数人怎么吃饭?嗯,从罗马时代起,欧洲就有一套礼仪:吃饭的时候,平民百姓要五指齐下,高贵的贵族们呢?那只能用三个手指头。然后擦手的时候,平民百姓只许用衣服或桌布擦手,只有贵族才可以用毛巾擦手,以示高贵身份。说白了,贵族平民,吃饭都是下手抓。

而比这“下手抓”更严重的,还有当时欧洲各种餐具的卫生水平。当时欧洲大多数人用的碗碟,常见木制和陶制,但木碗容易腐烂,陶碗不容易洗刷,时间长了当然容易滋生细菌。外加吃饭主要靠下手,这饮食的清洁标准,脑补下画面就可以想。

以意大利学者奇波拉的《欧洲经济史》记载,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疾病死亡率一度高达百分之四十。恶劣的健康条件,很大程度上,就是这落后的饮食卫生惹的祸。

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漂洋过海来到欧洲的中国餐具,终于开始改变着惨不忍睹的欧洲饮食习惯。最先带来变化的,倒还不是低调的筷子,却是高调的瓷器。中国瓷器质地光滑耐热度高,与食物也不起化学反应,擦洗更是方便容易。于是进入欧洲后,迅速成了健康卫生的代表,自从16世纪起,就持续火遍欧洲贵族宫廷。

欧洲人的饮食安全标准,也随着中国餐具的到来,开始自发的提高。原先粗糙简单的餐具,被精美成套的中国瓷器餐具取代。食物不再是胡乱盛放在粗糙的碗碟里,而是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盛放。尤其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作为中国餐具的铁粉。从1685年开始,他要求每一种餐饮,都必须有成套的中国瓷器餐具。宫廷的宴会上,人们也开始用餐刀叉子,食用瓷器里的精美食物。17世纪下半叶,中国瓷器餐具也进入了欧洲市民家庭。西方社会的饮食卫生水平,就这样被助推提高。

以这意义说,中世纪欧洲人那“惨不忍睹”的就餐过程,确实是被中国餐具“拯救”出来的。

而除了这直线上升的卫生水平外,低调的中国筷子,也在欧洲贵族精英阶层,知名度高调攀升。

3.火遍欧洲贵族圈的筷子

其实,拥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的中国筷子,之前的名称通常叫“箸”或“䇲”,正式被统称为“筷子”,那已是明朝隆庆年间的事。不久以后,那些造访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们,就见识到了“中国筷子”的风采。

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中国筷子的文献,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这位经常一身汉服出入明朝士大夫宴席的“泰西儒士”,以生动的笔墨,写尽了明朝宴会的精美考究:比如清洁的衣着餐具,从喝茶到正餐的优雅流程,装修精美的房间,美味的中国食物,尤其还着重写了中国筷子:“筷子是用乌木或象牙或其他耐久材料制成,不容易弄脏”,所以“用它很容易的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中,而不必借助于手指”。于是,欧洲读者们自然生出无限遐想:不用手抓就能吃到食物,中国真有这好东西?

而在不久以后,大量中国商品乃至中国图书的输入,令欧洲的“中国热”持续升温。《中国札记》图书里那神奇的小筷子,也引发了欧洲人越来越多的好奇心。1681年,从中国返回欧洲的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终于给欧洲带来了传说中的中国筷子。1684年,柏应理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送上了精美的中国象牙筷子,并由他的学生,在法国宫廷里用象牙筷子表演了一场“吃饭秀”,瞬间轰动西欧大陆。

深爱中国文化的路易十四,也是在刹那间,彻底爱上了中国筷子。这位国王不但学会了用筷子吃饭,而且亲自为筷子代言,从此筷子在法国被称为“小棍棍”,是当时红遍法国宫廷的时尚。

当然,那时许多学不会用筷子的欧洲人也有疑问,这“小棍棍”真能当餐具?该不会是瞎编的?但1692年,包括了荷兰德国等各国学者的沙皇俄国访华使团,亲眼见到了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场面。使团成员荷兰人伊台斯,用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心情记录着:中国人很会运用这种筷子,特别使人惊诧的是他们能用筷子夹住大头针的头儿,把它拣起来。 他们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及中指拿筷子。 所有饭菜如汤、米饭、热菜等都盛在瓷碗里。”

如此国人眼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当时也叫对中国满怀好奇的西方人,就此心服口服。于是之后的一百年里,拥有一双精美的筷子,就是欧洲上流社会炫耀的时尚。而会用筷子吃饭,更是一个人身份与文明水平的象征。包括启蒙运动诸多思想家在内的欧洲精英们,都是筷子的“铁粉”。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那个年代里,欧洲人对于中国文化,近乎如饥似渴的学习,对中国哲学科学书籍不遗余力的引进翻译。近代欧洲的高速进步,正来自这开放的学习精神。一双精美筷子,就是生动见证。

所以说,嘲笑中国人用筷子,那叫包括路易十四在内,诸多欧洲名流精英们情何以堪?

任何的文明,都有其自身发展特点,相互的尊重与积极的学习,才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蠢到用筷子来侮辱人?这恰印证了一句真理:辱华者,必自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欧洲  欧洲词条  餐具  餐具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筷子  筷子词条  流传  流传词条  
综合

 ​霜降吃什么 节气养生有讲究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下面就跟着小编去具体...(展开)

综合

 农村俗语:人过40,富不交2人,...

过去的农村,生活条件都差不多,富人和穷人的差距不大,但现在由于赚钱方式的多样性,贫富的差距就逐渐增大了。但人到了40岁,事业上算是已经定型了,无论贫还是富,都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