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仲三的考证

广西  贺州   荷香月暖

     董槐修谱之后,发现留存的资料很少见到修谱的内容,只有咸淳五年(1269),也就是在董槐去世(1262)之后的第七年,出董原道作的简短的《董氏谱跋》。

     董傪在《董氏登科题名录序》连、申父子应该是董傪记载流坑的最早的先祖。审阅董傪该文,《董氏登科题名录序》记载……P1020711.JPG“吾家世为临川著姓,唐末之代,连申(后人改“伸”字)父子,仍世扩源……李氏掳有江南,乃命三子析处三郡:一居临川,一徙鄱阳,一徙庐陵,即五世合也。子:祯,以豪侠自任时,方扰攘盗贼盈野,乃纠率义勇,保国乡里,贼不敢犯。赖以为继者甚众。至伯祖文广,乃以通经为儒,不事章句吏,东游金陵,值李氏败乱,乃叹曰……”。“连、申”最早,到第五世“合”,显然漏了两个世代人的名字。历经多个朝代,宗谱也发生了改变。而从明朝至民国,都有统谱联谱,这为统一一族的统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顺乎天下归宗,天下归一的理念。只是,与历史相悖逆了。

1,明清都在推动统谱联谱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黄砂《重修宗谱引》记载明朝万历修谱:“孝感令斯性公万历八年(1580)于都门得谒(ye,拜见)尚书公裕,询及家事,遂赠联日:世泽沐宠荣殊,愧国恩多负贻(yi)。……今甲子大宗流坑举名儒、持信谱,昭示各省支派,搜罗纂辑,诚笃忠实亲亲重一本,尊祖敬宗之大义也。”,自从流坑万历七年修谱,董裕以董合为第一世祖,董燧在万历十年便以“清然讳居中”修谱。这一改变历来的世系,于是,在《庚申谱又序》记载:“厥后即有吾瀼邑之聘真先辈暨龙门叔姪皆以宿学著名,会同泉溪之族望训礼,发春,少东等协力重修后,先辉映亦云盛”以及(1781)《 乾隆辛丑重修谱序 》也记载:“因有万历丁未(万历三十八年,1607年,注,属于万历十年(1582) 之后)草谱之悮牵缀支离自伤矛?贻误至庚申(乾隆庚申(1740年)) 重修”这些记载,证明泉溪万历董发春、董育春对流坑万历统谱的异议;就来个拨乱反正,在发春撰写《泉溪董氏旧谱序》,万历丁未(万历三十八年,1607年,注,属于万历十年(1582) 之后)仲冬月田铺坂训礼邑庠生育春譔《泉溪盘根奕叶序》。非但如此,流坑记载:流坑一带悉为荒壤,“犹是鱼凫之境”,“榛篁森翳,人莫有居者”。“董合一家先在案山脚下乌江回转角处的白泥塘驻留建宅,垦荒植田。董合之子董桢“以豪侠自任, 时方扰攘,盗贼盈野,乃纠率义勇,保固乡里,贼不敢犯,赖以为济者甚众”。董氏由此在流坑立稳脚跟,并成为当地有势力、有影响的大户人家。不久,因族内人丁繁衍渐盛,白泥塘一带土地遂显狭促,董氏又把乌江东岸三面环水的白茅洲开辟出来,阖家迁往耕居。后来,在堪舆大师杨筠松的指导下,董氏家族再将家业从白茅洲迁到乌江西岸一片名叫“中洲”的高地,即现在的流坑村所在地。” 这个记载时间不合适。但记载三次迁徙才到流坑的事实。首先,董合来之前,董合的爷爷万一有杨筠松提出,若是到董合迁徙后,杨筠松早去世了。曾文迪的师父是杨筠松。所以,才有泉溪《醇儒堂》万历谱序:万一居士,娶邹氏巨富,好延贤士,異人杨松筠归之,谓公曰:“宜黄黄山庵前后左右,有公侯地数穴。”……然而今之流坑,乃扩源让公五世孙合公之后。合公在扩源时,得异术曾文迪曰:“乐安流坑,乃尔族谦公之遗基,今其子姓虽俱迁徙,犹有阴阳吉地,诚万世公侯之地,尔当往居焉。由是开平初(依据流坑万历谱)始迁于此,重辟基址以居,”;提出对忽视谊、谦、让三大庭的第一轮反击。

     公元1740年《乾隆庚申族谱序》:“幸得与闻至修族联宗之。举势不暇及矣。故数年前族中父兄辑谱当以修纂。” ,而《濯港支派序》也从世系中:“传至熹公,擢为南昌武宁令,生子:长曰珪,随父在邑爱泉溪秀媚,卜筑于斯。而吾之鼻祖,实自熹公始也。珪生子三:曰嵩、曰崇、曰山广。嵩、山广二公,居泉溪、修坡、建昌、麻潭等处;我祖崇公,居上漳、港蔡,生子二:曰圜、曰囦,圜守旧基,囦迁宁州、亥市,生子四:曰儒、曰侪、曰伸、曰仲,惟仲无传,而吾之嫡曰儒,生子三:曰硪、曰石金欠、曰石康,而硪又吾之祖也,生子四:曰艺威、成启、行威、启行,三支蕃衍茂盛,星罗碁布。吾祖成公,生子三:曰广、曰庆、曰径,广係伯祖,即今瓜源、乾坑祖也,吾祖庆公,贤良博学,多士景从。不让下帷之风。庆生子一曰瑞,瑞生子三,曰元,曰规,曰矩,规无传。矩迁咸宁。我祖元公见族大人繁,非旧基能容,爰于南宋,菾宗二年(注:我估计是抄写原文的误笔,可能是:宋恭帝即位二年,即德祐二年1276年)迁湖广通山、六都濯港居焉。予族之在通山者,元公为始迁祖也。妣程氏生子仁甫,仁甫生应宗,应宗生:德荣,德华、华无传。德荣生才傑,才傑生碧广、碧凯。凯无嗣。广生子六曰:绍聪、曰宜、曰广、曰碔、曰怀、曰宋、广碔、怀、宋四公无嗣。惟长聪公,生子七曰万春、兴、仁、成、庆、明、威。次宜公生子三曰万教、琳、昂。俱无传。惟聪公次子万兴生子一曰:子仁,子仁生后堂,后堂生继唐,继唐生子二长曰文阊,次曰文星,分为二支皆我祖元公裔也。……”。证明:后唐的董熹的第十世系才是南宋的董元。然而, (1781) 《乾隆辛丑重修谱序》记载统谱事宜:“辛巳年(乾隆辛巳年(1761) )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来得彼所携诸箧中者核对之无殊也。只因旧谱世次不全,……”记载流坑发动统谱:则沿袭一个以“清然讳居中”的谱,到了清乾隆年间,流坑对记载董合迁居在董谦之后不满,来了个把泉溪后唐德昭即董熹弄成了南宋的德昭?当然,就会与泉溪历来记载董熹为后唐相矛盾。从世系照排不看时间的话,以董晋计算到十四世后唐的德昭就属于南宋了?则此时的谱董德元,已经是万历十年改动后的世系谱则变成为董晋的13世裔孙 ?若忽略德昭的历史年代记载,就粗略把泉溪的“德元、德昭”划归为流坑的“德元、德宗”,再就是统一的“德元、德昭”?对万历三十八年和乾隆庚申(1740年)的泉溪本支系修谱也自认为混乱了。见(1781)《 乾隆辛丑重修谱序 》也记载:“因有万历丁未(万历三十八年,1607年,注,属于万历十年(1582) 之后)草谱之悮牵缀支离自伤矛?贻误至庚申(乾隆庚申(1740年)) 重修,世系舛错,宗祖混淆。”

     不仅如此,到了清嘉庆年间,衢州宗谱有富阳在京师为官的董诰作序,清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11年)《辛未董氏统谱序》提及:“居扩源之族子树英等,不辞跋风霜之辛苦,数千里走京师,谒余以董氏前有合谱,欲邀请各族能文之士。聚集省垣设立总局,重修统谱。”以及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1807年)董诰撰《重修统宗谱序》:“幸遇临川祖居树英等,会同各省、郡、州、邑、各族诸君建局重辑,喜不自胜,遂绊众定议,秉笔置书,集成一族。”。 嘉庆九年(1804年)董春撰《扩源源流考序》,嘉庆十二年(1807年)董春重修《扩源源流考序》也基本以全、含、合三大支系为主而确定。而 嘉慶九年(1804年)修、嘉庆十二年(1807年)董春重修的《扩源源流考序》却承认谊、谦、让三大庭。但有的世系依然沿袭乾隆辛丑的错误世系。

   于是,到清咸丰九年 (1859)雷公坳董振撰《泉溪董氏谱系订讹》提出统谱造成的错误:“迨乾隆辛丑,嘉庆辛未两次修辑,视旧谱有异同焉”提出“而吾祖之为唐人,盖于此可见矣,非则俱非,是则尽是,必能辨之者,何事支离其说而与创始者相刺谬乎?……将清然公以下十世削去,仍照原谱从谦公之孙述公之子起世,庶不至因仍谬误贻憾无穷也。”,

   无独有偶,甚至比比皆是。昔日江西的谊、谦、让三大庭也就在流坑荡然无存。万三也被统在了流坑的谱系之内,仲三也就在流坑的世系之中;海口董申,也就列在全、含、和的下一代?

   这不能不说统谱的滑稽可笑。假如不知道来历,仅仅以乾隆、嘉庆的统谱来作为金科玉律论证谱系的连接是否,那就等于采用混乱的统谱来求证,得出的结论也就没有意义;假如以修改过的谱系来对比没有修改的谱系,何以分清孰是孰非?

2,开尧改变“连申”五世的记载

     这“连”到“合”是五世,不是嘉靖时期“连”到“合”是三世,与董傪的记载相矛盾。开尧改谱,把“万一”,讳“连”,这样改动了让---承重,讳连,进行了变化。这必定是受到尚公友善的《旧谱事略》买来的宗谱影响,该买来的宗谱中必有一谱序,那就是董德元名义的《董氏历代源流考》,因为该谱序中出现把董申列为董晋的兄弟?于是,做出相应调整,连,改成“万一”了,也就把“尚三”,讳“伸”,不是原来的“清然”,讳“申”;“申”也改成“伸”,当然,为了陪衬,也就有:尚一,字伟行,尚二,字仪行;尚三,字伸行。然而,开尧改动的时候,把尚二作为无后处理?同时,改动的“连”到“合”是三世,却与一直保留在松溪的宗谱有关的《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叙》相矛盾。该序载:“然今日之流坑,惟让公之子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迁居于此。三传至合公,始而盛焉!夫地之胜者,族大支繁,世不绝官。”这就是“申”经过三传才到“合”,不是“连--伸---合”,与衢州完整的董槐序《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叙》:“惟让公之子连,字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娶邬氏葬其父申於宜黄之黄山庵后蜈蚣形,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其后万一夫妇葬寺右凤形。尚一娶吴氏生仲一、仲二。尚二生仲四失考,尚三生仲五。仲一名全,迁饶州德兴海口。仲二名含,迁宜黄北源,转迁临川,复迁乐平、徽州及上峰等处皆分处焉,由是尚一葬北源陈家坑搏凤形,吴氏葬梅杨坑。仲五名合(於五季开平,此处疑衢州董春依据明《董氏新谱序》:“仲五名合於五季开平,初迁流坑”与万历十年董裕《本源考》:“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而添加),初迁流坑。”一样,是“连”到“合”是五世,非三世。也证明,松溪的宗谱有关的《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叙》的“让”记载是缩写版。

3,开尧记载尚二无后

     开尧的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氏仕官记录跋》:“……晋裔(后人改成“玄”)孙清然,避居临川扩(源)。晋传溪,溪十三传至清然。清然生万一,讳连,生尚一、尚二、尚三,墟在宜黄崇三都。万一割田地山基创黄山寺育僧以守之。尚一生全、含。尚二无嗣;尚三讳伸,生庐陵今乐安派。三派之分如指筑掌……”

     假定开尧的记载成立,则为何只有仲一、仲二、仲五,即1,2,5?那么,3和4呢?而谊派系的清照---万三---尚四(无后裔记载)、尚五----仲三。这样,结合起来,出现:1,2,3,5.那么4呢?在《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泉溪保留“谦”的部分,松溪则保留“让”的部分,都没有记载对方的部分与“谊”的部分。依据《扩源源流考序》,则还原《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对让的记载:惟让公之子连,字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娶邬氏葬其父申於宜黄之黄山庵后蜈蚣形,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其后万一夫妇葬寺右凤形。尚一娶吴氏生仲一、仲二。尚二生仲四失考,尚三生仲五。仲一名全,迁饶州德兴海口。仲二名含,迁宜黄北源,转迁临川,复迁乐平、徽州及上峰等处皆分处焉,由是尚一葬北源陈家坑搏凤形,吴氏葬梅杨坑。仲五名合(於五季开平,此处疑衢州董春依据明《董氏新谱序》:“仲五名合於五季开平,初迁流坑”与万历十年董裕《本源考》:“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而添加),初迁流坑。(此为:衢州董氏宗谱董春再现董槐《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叙》而保存在《扩源源流考序》该部分,应该属于董槐的原本。而松溪与佛山的,仅仅在《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叙》载:“然今日之流坑,惟让公之子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迁居于此。三传至合公,始而盛焉!夫地之胜者,族大支繁,世不绝官。”应该为缩写版。)    

     那么,这谱序完全解释了1,2,3,4,5,是开尧把尚二变成无后,记载太匆忙,还是有意忽略呢?假如他把尚二生仲四之后,写无后,可能对他的改动,还要再仔细琢磨分析,可是,这样原则性的基础性问题出现纰漏,就证实他修改失去关联的矛盾思考。

     同样,因为这样基础性的纰漏,结合“连、申”的改变,“申→伸”的改变,讳连、讳伸是修改:“清然生万一,讳连,……尚三讳伸,生庐陵今乐安派。三派之分如指筑掌……”也就改变了董傪的“连”到“合”是五世。

    改变,也就改了连接董素为连接董溪,然而,此时,开尧还没有完全抛弃董槐的谱系,还在多次在谱序中《董氏世次考》、《董氏仕官记录跋》记载:“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清然生万一,……”,这其实与原来记载的董素到清然是十三传一致的,这些改变,还见于松溪的谱中,以溪十三传作为一世代?不再详细记载谊、谦、让 ,避免流坑居住的早晚;避免海口董申的冲突。为后来的继续改变,创造了条件。 

  4,仲三的谱系存在

     从让派系有:万一、万二;谊系有:万三。那么,万三只有谊系出现,没有在让派系中。同样,尚一、尚二、尚三,是让派系;而尚四、尚五是谊派系;让系有:仲一、仲二、仲四、仲五;无仲三;谊系有仲三,无其他。

    4.1,从流坑的历次修谱

    1,元修谱,董有庆---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元末战乱,暨丙申(元至正十六年1356)乱,谱牒亡散几尽。虞、揭、刘“诸名公序、跋”,分别是元代虞集《董氏秋祀祠堂记》(虞文靖公《秋祀堂记》),萧泉养《董氏衣冠袭庆图跋》,揭徯斯《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刘岳申(刘申斋)《跋董氏谱》,诸名公序、跋,元至顺癸酉(1333年),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至元丙午(应该是:至正丙午年公元1366年),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

     而《董氏新谱序》记载:“原谱刻于宋,以司徙为一世祖。至元丙午(应该是:至正丙午年公元1366年),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巳(实指洪武八年乙卯年1375年),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公元 1396 年),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谱。成化丙午(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御史时望准东里杨公新式,先修桂林一派于前。正德辛未,象继修校书一派于后。嘉靖辛卯(1531年),润等复辑理之,凡二十有六世,是为新谱云。”  

     《乾隆辛丑重修谱序》记载:“考乐安于元季(注:属于元末修谱)时天衢公修者,曰:原谱;尚公修者,曰:旧谱。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时望公续修而未卒业,宏治间司训续修,校书一派。然皆略而未备;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谓之新谱。虽备于前而制犹未尽善。迄嘉靖末,谱所弗录者,四十余年又值辛酉(1561)流寇祠燬,谱亦散亡;迨万历七年((1579))已卯刑部正堂燧致政归,慨谱缺修巳久,因思雪峰公谱例中一图一传之说。格而未行时大足县极久归田,御史公裕亦按秦还复续修。之谓重新族谱。今首卷吾泉溪尚有存者,序、跋、表、传。前颇全,后多缺,简。前辛巳年(乾隆辛巳年(1761) )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来得彼所携诸箧中者核对之无殊也。”    

    那么,《董氏新谱序》记载:“原谱刻于宋”与宋谱应该是董槐谱,宋,元谱为原谱。-------原谱。那么,流坑自己修谱则以元末开始计算时间。而《乾隆辛丑重修谱序》以“原谱尚公修者”应该列为旧谱。

2, 明初洪武修谱,洪武丙子(公元 1396 年),复与桂林刊行之。洪武年号:1368年-1398年。癸卯春(董友善,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后任武进知县,意外购得族谱。癸卯春洪武四年(1363年)董有善购得《宗谱》,意外购求的经历。并在此基础上,经众人之手,终于在明初洪武年间修成正式刻谱。董友善,文晃公房洙派第十五代孙,名尚,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后任武进知县;董养性,文肇公房十五代孙,洪武四年以通经儒士征至京师,中选,授四川昭化丞,摄剑州事;董桂林,文肇房16代孙董季敏,“号桂林”(嘉靖间,特建桂林小宗祠致祭,并为之建“丛桂流芳坊”。季敏五子,其中三人在嘉、万年间已派衍出守斋、中岗、毅斋三大房,人数众多。),无官宦履历,但以倡修族谱保障祠祀而受族人赞扬。明成化丙午(1486)董燧之祖父董时望(撰《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修桂林一派的谱牒,是“准东里杨公新式”,指是是仿照明中期长期辅政的大学士杨士奇(江西泰和人)的家谱。旧谱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时望公续修而未卒业--------(是为“旧谱”)

   3, 明嘉靖丙申(1536)修谱。邹守益《董氏新谱序》,嘉靖辛卯(1531),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润等复辑族谱。嘉靖辛夕卯(1531)修成的刻谱。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开尧《董氏世次考》,《董氏仕官记录跋》。嘉靖辛夕卯(1531)赐进士及第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前翰林国史编修经筵官安成邹守益书《董氏新谱序》首次改动董合的迁徙时间:“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至万历十年(1582)董裕《本源考》则采取模糊的记载:“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如是,则超越董谦的迁徙时间。-------“新谱”

   4,万历十年修谱。董裕,董燧、董极。万历族谱所载董极所撰的《重新族谱事略》,万历十年(1582)《云盖乡董氏族谱序 》、万历七年(已卯岁公元1579年)董裕的《《居 徙 考》》,万历十年董裕的《本源考》,董燧的《宗 派 志· 明 · 董 燧》------“重修新谱”

   5, 清朝:《重修谱序》:“辛巳年(乾隆辛巳年(1761) )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道光六年(1826),《坦然公房新谱事略 》---鹤龄(谱名鹤年,字鸣皋。)等人------“五修谱”

另外,明董 昕《董氏仕宦记录重订补遗跋》。

4.2,麻城谱与流坑谱的关系

     以前宗谱基本保留在宗祠,而个人记忆毕竟不如宗谱记载。从原董槐谱刻于宋。后来,确定以司徙为一世祖,也就是迁徙祖。元至顺癸酉,在董有庆请吴文正序,也必然大量请文人斟酌;遇至元丙午,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到元末兵燹,再遇到丙申乱,谱牒亡散几尽,也就是没有宗谱了,友善同侄良玉因商,道经宁都,偶值乡亲:彭时中,馆授于彼,今藏其家。友善购求得之(注:实为董德元名义《董氏历代源流考》)。

     董时望(1450~1489,字民翘,雪峰为其别号。流坑董氏的第二十代,出自校书文晃公一系,宋少师董敦逸的世孙,董燧之祖父。),丙申(1476),时望“以才名学行冠于郡邑”,充弟子员。癸卯秋试(1483)告捷,次年(1484),时望中进士。麻城自正一郎随父奉高,后商寓光州,以父分还原籍,奉母归至麻城,草昧路阻因居焉。损斋讳汝淳,翁与先祖雪峰时望公(董时望(1450--1489),字民翘,雪峰为其别号。)为甲辰同年进士,损翁崇本归远之意遒惓惓。时望中第后,奉例省家,一如为秀才之时。

 丙午(1486)秋,时望其母病故,在家服孝的时望,利用这段时间编修了自家房派的族谱——《桂林公谱》,撰《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己酉(1489)春,时望起复,被授为监察御史。这年的八月,时望入早朝,正值倾盆大雨,街渠水漫,马坠御沟桥,时望衣湿透体,服湿衣入班,感冒成伤寒病,不治而卒,享年仅三十有九。

       奉高是麻城第一世,从因战乱流落到湖北省麻城县白杲镇卢家河,被一卢姓老仗收留,后收为婿,到县城西岗,定居七里岗曲龙溪。董应轸,字宗南,是正一的曾孙。宣德壬子年(1432年)一举夺冠,成为湖广省解元(举人第一名),正统十四年(1449年)申濒海居民私通外国之禁,福建巡海佥事董应轸言,旧例濒海居民贸易番货,泄漏事情,及引海贼劫掠边地者,正犯极刑,家人戍边,知情故纵者,罪同。比年民往往嗜利忘禁,复命申明禁之”(《福建通志》卷二百七十《洋市》)。后(天顺八年1443年,估计时间为错误记载)竟自动离职回乡,颐养天年。从董应轸开始,就必须到流坑寻找祖源,并进行宗谱的研究,这是应轸开始为官必须做的事情。这才有时间在七里岗旧址重建万松亭,并以“万松”作为自己的名号。董应轸生了八个儿子,四中乡科(举人),三登进士,人称“南北两御史,同胞三进士”。后代子孙多数读书成器,世代为官,“七世八登黄甲,五代四入乌台(御史)”。万松公第八子级公(生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嘉靖十七年花朝前二日即公元1539年农历二月十三日作《凤林遗纪》;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是在开尧修谱(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年 )后,董应轸的孙子东谷公字汝奇(万松公第四子董唐的独子)作《东谷公(讳檵)送静轩公还乐安序》。

     董合第十七世孙董奉高从牛田村迁往湖北麻城(即麻城董氏开基祖)。17世董奉高;18世董正一郎,董合21世裔孙麻城第五世董应轸生了八个儿子(绪、绍、绂、唐、全、征、派、级),董级(麻城董氏第六世孙)从麻城迁至黄安县城南约二十多公里的傅董家村,稍后又迁至石家塝。应轸的二儿子绍,生楫、朴、渠。是宏治年间(1488~1505)进士,董朴是应轸公二子的儿子,曾任职江西参政(副省长,秩从三品),时望在丙午(1486)秋,至己酉(1489)春进行了两年多时间修谱。《旧谱事略》记载:“成化丙午(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御史时望准东里杨公新式,先修桂林一派于前。”。麻城董氏第七世汝平公(有宗亲发文以应轸公三子的儿子)到流坑寻根时,得到流坑人的热情接待,有宗亲论及董朴、汝平与董时望的书信往来,有时望公写的“送宗人汝平归麻城叙”为证。从董朴考取进士的时间(1488~1505),时望已经(1489)去世?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1488年至1489年春之间寻祖。那么,时望公写的《送宗人汝平归麻城叙》。

     而后,嘉靖初辛卯(1531),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润等复辑族谱,修成的刻谱。嘉靖丙申(1536)修谱邹守益撰《董氏新谱序》,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开尧《董氏世次考》,《董氏仕官记录跋》。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是在开尧修谱后,东谷公字汝奇(万松公第四子董唐的独子)作《东谷公(讳檵)送静轩公还乐安序》,证明此时静轩公(也就是:董开尧)等人来到麻城并送来开尧修的谱牒(以“原谱---旧谱---新谱”来论,则嘉靖修谱属于新谱,按照流坑修谱历史属于三修谱);董合的第23世裔孙也就是麻城第七世董朴,汝平与流坑第20世裔孙董时望有书信来往,(不能等同于同时期的同龄人),仅证明汝平、董朴与流坑多有交流探讨宗谱。同时,在时望在丙午(1486)秋至己酉(1489)春进行了两年多时间修谱时间内,推定抄录了尚公的《旧谱事略》,并在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至嘉靖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之间,麻城乐捐修谱,得到流坑送来的《新谱》。

  4.3,宗谱的变化修改与交流

    从静轩公开尧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   的《董氏世次考》“……唐贞元间,丞相晋封陇西郡公,故董姓者郡曰陇西。陇西本河中人,唐末游宦江南。值李氏乱,避居抚之扩源。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可知,此时还依然保留“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

至于麻城的宗谱修改成清然是董晋的孙子,是在万历十年的董燧的《宗 派 志· 明 · 董 燧》------“重修新谱”,此时,才不再出现开尧的“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而是变成“清然讳居中”。那就是麻城不会早于尚公的谱,也是从开尧得到宗谱。然洪武以后到时望、以致开尧的修谱,在战乱中毁灭。麻城就算保留,也不会突破“晋生溪,溪十三传生清然”的界限。到万历十年(1583年)流坑四修谱,之后流坑的变化,万历七年董裕以董合为一世,万历十年董燧去掉董德元名义的《董氏历代源流考》中的董卓部分(由于主观的因素,对历史上的董卓持反对态度,故被删去。但此部分在之前与其他地方交流中得以保留,并非之后见于松溪就属于董德元为松溪专门写序);改董裕以董合为一世祖,为确定“董晋为始祖,清然为董晋之孙”?

“麻城谱系记载的,流坑董氏一世祖仲五公(董合)是清然公的曾孙。(清然生万一,万一生尚三、尚三生仲五),而谱序记载,居正就是居中,字从中、号清然。”,那该谱属于流坑四修谱是在万历十年(1583年)的修谱,最初来源于董燧的修改谱系。

有的人仅仅看了万历十年董裕的《本源考》前面对董晋的四个儿子,却对《本源考》故意删除后面的文字表述:“故吾董之派直溯仲舒,而系详清然徵所信也。尤加详於司徒合以下,而谱而祠咸祖合者重始迁也,乃清然以上则不详者,匪不欲详不敢详也”。这就是选择性的视而不见?

     松溪有个《董氏历代源流考》,并不能以此认为流坑董氏八世状元公德元为南雄松溪董氏所做的谱序?那么,松溪也有个《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那依此逻辑,岂不是董槐也为松溪专门做了董让的谱序呢?可见,以德元为南雄松溪作序,是没有根据的。董德元能够让当时朝廷对其上辈十人给予封赠,六子孙荫补,让朝廷封赐先祖,却对自己与松溪共同的始祖不着一词,迁徙不着墨一点,迁徙祖不提一句,岂不与谱序常理悖逆?舍近求远,大篇幅都是唐之前的董氏罗列,巧合的是,董槐以唐董晋开始写序,而《董氏历代源流考》却是到董晋时期卡然而止?似乎知道董槐修谱必定从董晋开始一样,玄乎?因董德元系秦桧党羽,故《宋史》、《江西通志》未有其传,也不列入乡贤祠,何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一个支系请德元作序?岂不知犯当时的族规?

     乾隆辛巳年(1761)在尚漳得到所谓的尚公(即:董友善)所修旧谱壹帙。见于:乾隆辛丑(1781)修坡成章暗亭氏敬譔重修谱序《乾隆辛丑重修谱序》记载“……辛巳年(1761)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来得彼所携诸箧中者核对之无殊也。……为搜讨于尚漳,得尚公所修旧谱壹帙。端委蟲蚀,蠧而中自连伸公起世,以至德昭公者,世系井然?”, 明万历年间无法发现,为何在清乾隆辛巳年(1761)流坑庠士董谟、彦仪彩常以联谱事,却在“尚漳,得尚公所修旧谱壹帙。”?那么,这是什么内容呢?我们可以推断这是从谱匠中买来的《董氏历代源流考》,在尚公所修旧谱中有董德元的《源流考》,尚漳保留这一谱序。尚漳是董熹的后裔,是嵩的后裔,不会保留尚公所修宗谱世系,假如保存就与长久未发现矛盾。尚公董友善买来的族谱,是谱匠作的族谱,内容包含了冒用董德元名义而作的《董氏历代源流考》等,从而发生了最早的变化。也因为是至正廿三年公元1363年癸卯岁尚公所修旧谱壹帙,所以,说明是买来的谱。因此,《董氏历代源流考》出炉于元末。并且在友善修谱之后,把这董德元名义的《董氏历代源流考》传遍交流,得以在其他地方保留。而尚漳是董熹的后裔,是嵩的后裔,这也佐证宗谱交流的情况。

5,拔开“仲三”的世系疑团

5.1,统谱的危害

     从“因有万历丁未(1607年)草谱之悮牵缀支离自伤矛,贻误至庚申(乾隆庚申(1740年)) 重修,世系舛错,宗祖混淆。”到清咸丰九年 (1859)“迨乾隆辛丑,嘉庆辛未两次修辑,视旧谱有异同焉,……然世系颠倒,祖宗混淆,沿而袭之,将无以信,今而传后”。那么,究竟是联谱前就错,还是重新改谱也跟着错误呢?这就是需要依据历史的事件结合宗谱的变化,才能发现其变化的脉络。如嘉靖辛夕卯(1531)赐进士及第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前翰林国史编修经筵官安成邹守益书《董氏新谱序》首次改动董合的迁徙时间:“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至万历十年(1582)董裕《本源考》则采取模糊的记载:“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如是,则超越董谦的迁徙时间。而周銮书以五代南唐时期[937--975]分蘗柝居,939年改国号为唐,945年攻灭闽,951年灭南楚而国力强盛。957年,后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败,结合历史事件,董合迁徙应该是:973年,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65岁尚三,即生于908年。而南唐灭亡975年到吴越灭亡978年应该是董桢的维护流坑的时间。董桢生于955年,则973年迁徙时期为18岁。则董合40岁。江西赣州董世策是振公22世裔孙(1946年生),我认为他是董氏研究导师。2015年曾经提供过他的佐证资料:“ 流坑董氏联谊会贵明秘书长曾在8年前与我说过谦派原在流坑住过,他才是不说话的懂行者。”。

然而,就是尚漳这个董槐修谱的地方,在乾隆年间由于“前辛巳年(乾隆辛巳年(1761) )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来得彼所携诸箧中者核对之无殊也”也就认作流坑支系,把后唐的德昭,认作南宋的德昭?

此时,各地统谱,包括万三、尚三都在统谱之列了。我在《全国董氏多次联谱概况》一文,列举了全国统谱联谱的记载:

   1,明朝联谱1:康熙(1684年)《谱引》:“今甲子大宗流坑举名儒、持信谱,昭示各省支派,搜罗纂辑,诚笃忠实亲亲重一本,尊祖敬宗之大义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黄砂《重修宗谱引》)

   2、明朝联谱2《杭口南山分迁源流序》:“清然公与德昭公为堂兄弟皆翬公裔,此宁州杭口与武宁泉溪所由合谱也。杭口谱起世于清然……” 

   3,明朝联谱3,公元1740年《谱又序》记载:“厥后即有吾瀼邑之聘真先辈暨龙门叔姪皆以宿学著名,会同泉溪之族望训礼,发春,少东等协力重修(指万历丁未1607年,属于万历十年1582年之后))后,先辉映亦云盛。”(公元1740年《庚申谱又序》).;(1781)《 乾隆辛丑重修谱序 》也记载:“因有万历丁未(1607年,注,属于万历十年(1582) 之后)草谱之悮牵缀支离自伤矛?贻误至庚申(乾隆庚申(1740年)) 重修”

   4,清朝联谱1,公元1740年《乾隆庚申族谱序》:“幸得与闻至修族联宗之。举势不暇及矣。故数年前族中父兄辑谱当以修纂。”

   5,清朝联谱2《重修谱序》:“辛巳年(乾隆辛巳年(1761) )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来得彼所携诸箧中者核对之无殊也。只因旧谱世次不全,因有万历丁未(1607年,注,属于万历十年(1582) 之后)草谱之悮牵缀支离自伤矛?贻误至庚申(乾隆庚申(1740年)) 重修,世系舛错,宗祖混淆。”((1781) 乾隆辛丑重修谱序 )

   6,清朝联谱3,清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11年)《辛未董氏统谱序》:“居扩源之族子树英等,不辞跋风霜之辛苦,数千里走京师,谒余以董氏前有合谱,欲邀请各族能文之士。聚集省垣设立总局,重修统谱。”  该联谱,也见于浙江衢州宗亲董建华提及:“1807年董诰 董树英等 也发起过联谱”,即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1807年)董诰撰《重修统宗谱序》:“幸遇临川祖居树英等,会同各省、郡、州、邑、各族诸君建局重辑,喜不自胜,遂绊众定议,秉笔置书,集成一族。”。

   7,清朝联谱4,清光绪(1897)《赠谱序》:“适两庄各修宗谱,互为披阅,……”(清光绪三十年(1897)《敬赠贵庄(瑞昌黄砂)重修宗谱序》)

   8,民国联谱1,《凤溪村宗谱序二》:至民国三十七年,接受我国名流董显光、伟夫、硕义等发起全国联宗大会,会址于羊城召开,我钟邑叔侄,公举董振华、培芳、良英等三人出席参加。 

为何联谱,要把各地不同支系的连在一起作为一个支系?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1807年),衢州董诰撰《重修统宗谱序》序言有:“幸遇临川祖居树英等,会同各省、郡、州、邑、各族诸君建局重辑,喜不自胜,遂绊众定议,秉笔置书,集成一族。夫木本支系,赴谱局以共劝美举,俾历代祖考森然应列贤,哲源流灿然丕著是修也,继述先祖文人,焕百代之光肇,开奕世登堂拜昭穆之序,则家声有不由是而振也”,也就是,归为一族振家声!

 5.2,董氏研究导师论及宗谱

 5.2.1,世策宗亲对仲三的论述

董氏研究导师世策宗亲论及:“2002年我第一次去流坑,正值董兆荣在抄族谱,很多我看不臝,我说起了我们是宁化迁广东振公的后裔,他就认定我们是谊公的渊派,这说明流坑是承认有入赣三大祖庭的。渊派应是流派。我曾问过他为何谊派的记载甚少,他与我分柝:1,谊派是堂兄弟,后裔从宜黄近走后没大人物,况且迁往外地的多;2,守旧的族小、人少、上不了台面,所以只有零星记载;3,年代久远,流坑名声大,有的在早期就已经与流坑合谱了,看来联谱,通谱,统谱,会使很多支房消失”这就道出了统谱联谱,变成一大支系的原因。

同时,世策指出:“过去我太相信谱牒的序言陈叙,对以往的质疑不敢明说,这些天看了些资料及与湖溪董桂圣交谈使我明白了其中许多奥妙。入贑三大祖庭,因诸多因素:如有的族大燿祖,势大财粗,有的房小财乏,代远年没,缺文少资等等。使得南方的谱谍多次联修,造成世系紊乱,昭穆不清。我寻找多年谊公后裔都无信息,自已都覚得奇怪,湖溪董到现在还说是清然的万三---仲三[金]。已知浙江衢州,上饶玉山,南丰,临川,修水杭口南山,福建光泽,都称是清然后裔万三了。真是:清然公半片江南呀!”然而,湖溪董氏宗亲,至今还从“让[亮]---……---清然---……--仲三”来连接。可是,如上述说,流坑根本就没有万三和仲三。

  世策论及:“万三是谊的曾孙,仲三是万三的孙子。为什么谊让的后裔会有同字辈排呢?而谦没排呢?我认为:谊在霍源,让在扩源相距4--6里路,后裔平时有来往,而谦在流坑相距40多公里,且谦是官员,后裔少交往。谊让谦的笫二代都是走部首,到第三代中,申,炳,,,,笫四代万一,万二,万三,珣,---仲三[金]迁湖溪后就是政一政二,而仲五[合]迁流坑后就是桢,躭了。应该说仲三和仲五是差不多同时从霍源和扩源迁走的,据推测可能:在霍源居住的是谊公,扩源居住的让,谦公。后来谊公的后裔迁后昌源,仲三[金]隐居湖溪,谦公的后裔居流坑,让公的后裔居北源。尔后谦公后裔随熹官仕武宁居泉溪,合公再迁流坑”。

     从流坑的宗老,到赣州的先导,都在从江西的三大庭中得出以前三大庭的存在的解释。而变化的直接推动力是统谱和联谱。

    5.2.2,有田宗亲对宗谱造假论述古已有之  

我很钦佩太原董有田宗亲对古文的研究与姓氏的研究。他提出古代早就出现宗谱造假的论述:

⑴,《齐东野语。卷十一 .谱牒难考》(类别:子部 作者:(宋)周密 书名:齐东野语):“欧公著族谱,号为精密。其言询生通,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当唐末,黄巢陷州县,率州民捍贼,乡里赖以保全,琮以下谱亡。自琮八世生万,为安福令,公为安福九世孙。 以是考之,询在唐初,至黄巢时,几三百年,仅得五世。琮在唐末,至宋仁宗才百四十五年,乃为十六世,恐无是理。后世谱牒散亡,其难考如此。欧阳氏无他族,其源流甚明,尚尔,矧他姓邪?”

     ⑵,《容斋随笔》卷六·洪迈,有《姓氏不可考》一文:“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过证以史传,然要为难晓,自姚、虞、唐、杜、姜、田、范、刘之外,余盖纷然杂出。且以《左传》言之,申氏出于四岳,周有申伯,然郑又有申侯,楚有申舟,又有申公巫臣,鲁有申繻、申枨,晋有申书,亦有申鲜虞。贾氏,姬姓之国,以国氏,然晋有贾华,又狐射姑亦曰贾季,齐有贾举。黄氏,嬴姓之国,然金天氏之后,又有沈、姒、蓐、黄之黄、晋有黄渊。孔氏出于商,孔子其后也。然卫有孔达,宋有孔父,郑有孔叔,陈有孔宁,齐有孔虺,而郑子孔之孙又为孔张。高氏有出于齐,然子尾之后又为高强,郑有高克,宋有高哀。国氏亦出于齐,然邢有国子,郑子国之孙又为国参。晋有庆郑,齐有庆克,陈有庆虎。卫有石碏,齐有石之纷如,郑有石,周有石尚,宋有石彄。晋有阳处父,楚有阳丐,鲁有阳虎。孙氏出于卫,而楚有叔敖,齐有孙书,吴有孙武。郭氏出于虢,而晋有郭偃,齐有郭最,又有所谓郭公者。千载之下,遥遥世祚,将安所质究乎?”。

因此,研究宗谱,不要把宗谱作为千古不变的戒律,不要以为老祖先就很严谨修谱。需要从各方面、各变化途径来论述。才能逐步返原本源。

    2015年6月1日11:54荷香月暖作于贺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仲三的考证  考证  考证词条  仲三的考证词条  
综合

 如何画小猪乔治简笔画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画小猪乔治简笔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操作方法01:首先在a4纸上画出三个圆作为小猪乔治的鼻子,如下图所示。注意画这部分的时候不要画...(展开)

综合

 小狗简笔画怎么画

画小狗,用数字来画,特别简单,下面就来画小狗。操作方法01:准备一张纸和一支彩笔。02:先在纸上画一个2,表示小狗的嘴。03:在2的右侧画一个0,表示小狗的鼻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