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心得总结:认知提升八个原则

文章根据作者这些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份提升认知的8个原则,一起来看看~

昨天和带我入行保险业的哥聊了聊关于认知提升这件事,提到了一些最近几年的学习心得。

以前的学习我是划分了一个知识的五层金字塔,然后每个层级分配不同的精力和时间。实际上践行起来有不少难度,层级越上的知识,特别是原版的英文论文,对我这样一个英语菜,技术菜的人来说推导出论文背后作者推演的逻辑,很费劲,所以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从2017年开始逐步转变了方向,并且总结出了自己的学习八原则,这两年效果渐显,分享出来自勉。

一、形成自己的系统化认知思维

一定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或者说是系统化思考的底层能力,然后所有的知识都往这个框架里面装,没用的就放弃,因为要学的太多了。例如:最近几年关于保险行业的思考框架就是所有文章中使用的这张四层图。

自然,框架本身也是自我演化的,每一个概念都应该是动态的,具备自我演化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活学活用是关键。另外,每一个大模块都有自己单独的框架,例如生态演化出来生态图谱,平台演化出来平台图谱。

以在系统化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动作就是“输出倒逼输入”,输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写作。能激励人写作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写作可以疗伤、写作能创造美、写作可以留下真实记录、写作可以推动改变等等,但对个人而言,收获到什么才是目的,系统化知识体系就是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其实,虽然是保险业,但这套系统化的东西,又有哪个行业不适用呢?系统化认知框架的形成,靠机缘也靠努力,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你所在的行业找最顶级的人,拿他的框架套用,然后不断的用下面几个原则的知识补充演化,滋养两三年后就会有自己的框架。

二、读书只读经典

2017年,初入保险行业不久,啥都不懂,为了做国寿的项目,我几乎买了所有京东上可以买到的保险基础知识、风控和保险科技、金融科技类图书,还有得到那一年上新了听书的产品,统计下来2017年翻阅、听完的书有一千多本,这一千多本的学习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第一张图,自此之后我治好了2016年之前创业三年所患的焦虑,不再焦虑了。

2018年始,读书数量上大规模收缩,践行了只读经典中的经典这个原则,而且每一本精选的图书都深读。这个阶段的原则就是:每年10本经典中的经典,每本都要深度。

生命有限,书几乎是无限的,而且大多数书都是无用的垃圾,剩下的那些除了经典就只能当做参考资料,我一直坚信的哲学就是:读经典六经注我。

另外,读书可能无法让你变得富有,但它的的确确可以改变一个人。把有限的生命集中在最具价值的点上,会让生命从此变得有意义。

按照每年10本的阅读量,二十岁开始坚持,百岁人生的节奏计算,人生也不过区区800本书可读,少的可怜,我们又为何不去精挑细选呢?

三、每年深度学习一位大师的思想

人类文明的结晶有三:大师、经典著作、经典学科的顶级理论。因此,除了读书外,我们还要读懂大师,学会一些定理的理论。所以学习的第三件至关重要的原则就是:每年深度学习一位大师。

了解一个人的底层思维框架,就要去研究这个人原始思维框架的来源。几乎所有刚刚建立系统化认知的人,都是亦步亦趋的从模仿某个他自己圈层内认知最高的人而来的。

互联网大大的拓展了我们的圈层,可以让我们很轻松的就接触到顶级大师们的著作、演讲等作品,也可以轻易的摸索出顶级专家们的成长、求学历程,然后沿着他们成长、求学、著书的这个线索,去学习和模仿他的“系统化的认知”。

很多时候,一年的时间可能根本学不透,只能窥见皮毛,但这个也算是有阶段目标。例如我2019年是曾鸣,2020年暂时规划的是彼得·德鲁克。其它所有的人和书不是工作需要都抛弃,压力再大也抛弃。

按照每年一人,二十岁开始坚持,百岁人生的节奏计算,人生能学习的大师区区80人。漫漫长河的人类文明,能称得上大师的,又何止千万?

四、学习顶级学科的顶级模型

这个是查理芒格主导的思想,就是每个领域都有大师,大师的顶级思想才是人类精华。查理芒格认为,人生应该有100个这样的顶级模型

其实很多模型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习应用,例如:工作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本质、阶段、玩法”,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处于什么阶段?如果做的话该怎么做?其实就是洞察事物背后的“第一性原理”,保险业是风险管理的需要,人生是复利的产物等等。

在我看来,顶级学科(大师)的顶级模型,是人类文明最精华的部分。比较遗憾的是,这几年虽然学习了一些模型,部分也开始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但我并未能找到一套行之有效或者清晰的学习路线。

但这也是生活和学习最有意义的部分,都知道了未免无趣~因为知道自己无知,不知道的太多了,才能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在我看来好奇心最重要了。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个季度至少接触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例如:2019年第一季度,过年在家的时候花了一天的时间研究了下“系统1系统2”这套李善友力荐的模型。截至目前,清单上的模型也就不过区区二十二个,但能熟练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顶多也就三五个。

按照每年四个模型,并能熟练应用,二十岁开始坚持,一百个模型做下去也应该到45岁左右了。假如这100个模型真的能帮到你活出精彩的人生,也是需要时间的,无法操之过急。

五、三年学透一个行业

这个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思想。彼得·德鲁克每三年都会聚焦于一个新的学科,花大量的时间将其学透,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补充管理学。

例如: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彼得·德鲁克经常说的: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这也是最早将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概念,引入到管理学领域。实际上Amazon贝佐斯,华为任正非都提到过“反熵”的概念。在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贝佐斯说:We want to fight entropy(我们要反抗熵增),任正非在很多场合都用跑步反抗熵增来形容管理等等。

持续不断的学透多个行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补充自己的系统认知,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如果你手里拿的是锤子,你看什么都是钉子”这句名言在现实生活中出现。

我们说的行业、模型、大师都是这个道理,如果你只精通一个行业,这个行业的认知对你来说就是手里的锤子;如果你只懂得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对你来说就是手里的锤子;如果你只懂一个大师,这个大师对你来说就是手里的锤子……所以才要学习100个模型学习多位大师,精通多个学科等等。

本质上,根本不存在学科划分这种事情,我们一生,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学透很多“学科”,世界是混沌不可知的,需要你能娴熟的运用一整套“理论模型”或许才有机会在这里面“游刃有余”的解决问题,所有问题都不按学科划分。

很多东西我们在中学和大学中已经学过了,因为没有底层的模型支撑,就像燕过不留痕一样,学完就忘。所以我的第一个原则是:先建立自己的系统化认知框架。

六、时间使用原则

曾国藩讲早起、戒骄、戒懒、下日日不断之功、少举事。前四项我们都懂,第五项“少举事”是我学习中感悟最深的东西,就是:一定要把所有时间都聚焦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那么首先一定要“少做事”。

这个道理是曾国藩告诉他的弟弟曾国荃的。曾国荃打下南京,衣锦还乡,他发了大财,又退休了没事儿。曾国藩就给他说,你要“少举事”,不要今天去捐桥,明天去修路,老想给家乡做贡献。听起来好像是好事,但是会分散你的精力,让你无法去修养自己。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四件:身体健康、陪家人、修养自己、社会价值。前两者无用多言,修养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认知的提升,整篇文章都在讨论这个话题。

关键是社会价值,不同人对社会价值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过去四十年我们看到的社会价值观关于社会价值最多的定义就是“争当螺丝钉”、“简单动作重复三十年”等等,这样的人会被贴上劳模的标签,全国巡游展览。

实际上,从复利的角度讲,这样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在AI时代,机器取代人做简单枯燥的工作就行了,人的价值应该被重新评估,特别是去做那些能推动社会结构变革、造福全社会、产生规模杠杆和复利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的成功,往往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下日日不断之功,这就需要时间,时间永远都是最大的成本。

在时间的使用原则上,就一条:大块使用,只给自己使用,连续使用,一定要下日日不断之功。那些所有和提升自己认知无关的事情,那怕是养家糊口的工作琐碎之事,一定要推掉。

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压力,老板的压力,员工的压力,政府的压力,亲戚朋友的压力、社会舆论的压力、钱包的压力等等。你我都是打工的,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都知道很多工作是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得不去浪费生命做。

这几年为了争取时间学习,我也和老板争吵过很多次,每次都毫不妥协。在老板看来有时候我太不近人情,不懂得周旋或者沟通,但节约下的时间提升的认知,会让你成为组织中最大的稀缺性资源,这种稀缺带来的价值比无谓妥协产生的效率高太多太多。

没有废动作,没有废时间。

七、努力锻炼自我的π型能力

大统计学家C.R.劳(C. Radhakrishna Rao)在名著《统计与真理》的扉页上写下这三句话:

在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

经抽象后,一切科学都是数学。

从依据看,一切判断都是统计。

言下之意,学好历史、数学和统计学这三门课你搞定一切,其实也是在强调我们一定要学好多门学科。这是学习的第七个原则:锻炼自己的π型能力。π型能力说简单了就是两深一宽。

两深:学透一个学科,你很可能能窥视到这个世界的底层运行逻辑,因为本质上所有学科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了避免前面说的“锤子思维”的出现,你还需要至少再去精通一门学科,去论证自己,或者更准确的说,去否定自己,只有这样你的理论才是经过论证的。两门学科就是π的两竖。

一横:除了两竖以外,你还要博学,就是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因为成为专家你只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成为全才或通才,你才有统筹全局的能力。

彼得德鲁克每三年的深度学习一门学科的思想,除了补充认知体系,也是要去证伪的原因。人生其实就是不断证伪的过程。

八、一旦上去绝不下来

这是最后一个,最简单也最难实践的一个原则:在正确的方向上,一旦上去就绝不下来。

猴子掰苞米的故事就是这个原则的反例,和当今很多创业者一样,每天都在赶风口,每一个行业刚刚有点积累,但没有成就,风口一过立马抛弃进入下一个风口。如此折腾一通下来,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依然一事无成。

实际上,无论你是谁,世界抛弃你都不会带一丁点色彩。如何让世界无法忽视你的存在,就是去践行最后这个原则,我一旦进入一个行业,做出一点点成绩后,就绝不下滑,一定要不断的提升,不断的加注投入,不断的扩大影响力。这个需要什么?需要我们下日日不断之功,要有持续稳定且强有力的输出。

例如我的第一个原则中形成的框架,这是上去的第一步。如果三五周后发现区块链技术有前景转而抛弃该框架,去弄区块链,再过一段时间又发现复杂网络有前途,抛弃区块链去弄复杂网络……这就是典型的猴子掰苞米。

但是我的做法是用大师、模型、学科、经典名著和日日不断之功去补充它,让它不断的演化,不断的丰满,不断的产生社会价值。

难坚持的原因我想有二:坚持本身很难,诱惑太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修身养性。

你我共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得总结:认知提升八个原则  认知  认知词条  原则  原则词条  提升  提升词条  心得  心得词条  总结  总结词条  
热点

 微信吞不下四大门户

微信如何消化整个移动阅读需求,这是个大命题。每日2亿次好友分享和1.8亿次朋友圈分享,微信已事实上成为新闻和原创内容的最主要传播途径。那么问题来了,微信未来是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