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语文学科,K12教育的下一个爆点?

笔者为我们介绍了K12教育中语文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以及语文教育将如何发展的关键点。

中国的K12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然是一个庞大的金矿:数学催生了学而思;英语教育跑出了新东方这样的巨头,也有VIPKID这样的独角兽。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语文的时候,却会有些尴尬地发现:整个语文市场似乎还没有可以和学而思、新东方、VIPKID媲美的企业。

人们不禁要问:语文教育发展缓慢都有哪些原因?从2018年开始频频被提及的大语文又是什么?大语文为什么成为了新的关注点?现在市面上又有哪些大语文产品值得关注呢?大语文产品又该如何破局呢?

一、3大原因导致语文发展缓慢?

相比已被充分开发的英语培训和K12理科辅导,语文学科的存在感实在不够强。

有数据显示:2018年的K12领域市场份额为5205亿元,语文培训占比还不足3%,约为150亿元左右。

语文学科的发展缓慢可以归结于以下3点原因:

① 标准化难、短期效果不明显。

在我看来制约语文学科产品发展缓慢的最大问题就是标准化难。语文不像数学和英语。数学可能解法多种,但答案是固定化:1就是1,2就是2;英语则有大量选择题,选项也是一定的。

语文的教学体系很难标准化:

一首诗,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作文更不可能有标准答案。而标准化难则使得学习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学习结果的输出层面难以量化,中文最大的重头戏就是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又是最难提高的。

语文教育不像数理化等理工科,可以通过刷题,让学生的成绩得到一定的提高。

② 师资力量弱

语文教育从底层来说,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沉淀和传承。

语文教学需要老师有深厚的积累,需要老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教学经验。相比数理化英学科,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名校毕业生来补充师资力量。

有些地方培训机构的语文教案多是通过网上拼凑而成,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

可以说,师资的薄弱,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语文教育的传播性,甚至摧毁了语文原本的美感。

③ 家长学生心理不够重视

部分家长对语文学科缺乏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家长抱着“语文很简单的,不就是背吗?”“范文多背几段啊,写作文的时候改一改啊”类似这样的心态,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确实无法和数学英语相比。

此前,语文在应试教育中无法成为拉分的科目,也让家长和学生对语文难以重视。

数学突击一个月可能提10分,语文突击一个月能不能提分则很难说。

在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之下,语文得不到重视也是情理之中。

二、大语文重新受到重视

语文教育产品的不温不火在2018年开始有了改善:一个新的概念“大语文”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2018年至少有16起大语文投融资事件。

高考改革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新东方、好未来等巨头纷纷开始布局,大语文俨然成为教育市场的下一个风口。

什么是大语文

目前市场上大语文尚无一个明确的概念定义。

综合业内观点,我认为:

语文和传统语文教育聚焦于教材课本不同。大语文的范围更丰富,会融合更多文史学科、传统文化等背景知识,更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文化认知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大语文除了应试教育的部分,还包含大量人文能力提升的内容。

比如:书法,传统文化研学,历史艺术,分级阅读等。

又是什么原因让大语文突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呢?

核心原因在于:中高考改革和语文教材的改革,让语文在升学教育的作用越发凸显。

目前,中国的教育最终的导向是高考。高考这根指挥棒每一次变化都会对教育市场带来不小的变化,这一次轮到了语文

2018年初,全国17个省市同时启动新高考改革:语文提高到150分,阅读理解、写作的广度难度增加,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提升。

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不单单是语文在高考权重增加,语文在中考也日益重要。

据网上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增加语文在中考的比重:

2013年末-2016年,北京中考语文增加30分;

2015年,湖南长沙等地中考语文增加30分;

2016年,陕西西安等地中考综合素质增加100分;

2018年,山东济南等地中考语文将增加30分……

中小学语文教材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高考要求考察背诵的诗词也从60篇增加到70篇。

语文教育重要性不断凸显,而语文成绩的提高却又不是短期可成。这又反推语文教培的改革,从而引出了大语文这个概念,也让大语文得到了更多关注。

近年来,国家不断在提倡对传统文化重要性,对于奥数竞赛采取一定程度的限制,也导致教育机构开始从英语数理化转向对语文学科的拓展。

三、大语文市场的试水者

K12教育市场中,与英语、数学和其他理科教学相比,语文市场一直没有领头羊。

2018年下半年开始,各家教育机构纷纷开始抢滩布局。这其中有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传统教培巨头;也有网易有道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当然也不会缺少跃跃欲试的初创公司。

1. 婷婷诗教

在K12的语文教育中,诗词古文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大量的背诵来强化学生的记忆,死记硬背只是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记忆,学习过程谈不上快乐也无法让学生去体会理解古人在诗词中赋予的情感。

整个过程是孩子学得不开心,家长和老师教的也憋屈,更不要提最后的效果——单纯死记硬背而没有理解体会诗词内涵,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而“婷婷诗教”针对这一痛点,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

他们以0-6岁儿童为目标用户,通过把古诗古文重新编曲,以歌唱的形式把古诗呈现给用户。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这种学习方式相比死记硬背,更加轻松生动,孩子们参与感更强。

“婷婷诗教”在这个过程中,把语文学科和音乐学科进行结合,有助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目前“婷婷诗教”旗下共有“婷婷唱古文”、“婷婷诗教”、“婷婷讲成语”和“婷婷三字经”四个子产品。其核心产品“婷婷诗教”目前在包括YouTube在内的多个视频网站上线,用户群已不局限于国内用户,不少海外华人也在观看收听其音视频产品,累计播放次数过亿。

“婷婷诗教”一集视频大概在9分钟,设计了“婷婷姐姐”极具亲和力的IP形象。

视频开始首先会通过动画的形式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接下来“婷婷姐姐”会带着小朋友朗诵和演唱诗词,穿插讲解一些古文诗词和音乐方面的知识点。最后则会把小朋友唱歌的视频“上墙”演示,鼓励孩子和家长参与到演唱的互动中来。

把音乐和诗词结合的形式体现了大语文融合其他学科,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诗词教育模式的痛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开心。

2. 一起学语文的野望:做语文学科的中央厨房

K12语文教育市场发展不温不火,校外语文培优的学习效果不明显,语文学科的难以标准化和师资力量薄弱是重要的原因。

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缺乏教研能力和师资去设计教案,整个语文培训行业也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教学系统。

“一起学语文”在2018年瞄准了这个痛点,将自己定位成一个K12教育机构语文学科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一起学语文”希望通过自己积累的语文教研力量,为更多中小型的教培机构输出一整套标准化、系统化的语文教学内容、课后练习、答疑反馈和教务管理系统。

通过输出针对B端的内容,“一起学语文”意图把自己打造成语文学科的中央厨房。

语文学科的“教、练、测、评”形成标准化的内容体系,分发给合作的教培机构。自己一方面可以转型为内容供应商,立于供应链的上游;另一方面,有机会成为语文教学培训标准的参与者和制定者。

“一起学语文”选择从B端长期存在的痛点切入是一个好的思路。但是否真的能够最终实现它的目标,则取决于自身的语文教研实力是否可以长期支撑和满足语文学科的不断发展,取决于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否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教育水平和教研要求。

3. 巨头的布局:各有千秋

在大语文市场上,初创企业更多聚焦于单一品类(如诗歌、写作、阅读)或重点年龄段(如幼教,早教)。

而巨头们也凭借自身多年的资源积累优势,在布局和产品体系上更为完整,意图通过语文实现K12全学科的覆盖,或是通过语文来沉淀用户为付费率更高的其他学科做转化。

(1)新东方

2018年暑期新东方在部分校区发布了自己的大语文产品,产品模式以“国学+文学+写作”为核心,形成“三维一体”的产品结构。

从新东方的产品结构可以看出:三者之间既独立又有相互联系的部分。国学和文学的知识点为写作提供素材基础,而写作能力则可以看做是国学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结果输出。

(2)学而思

和新东方三维一体不同,学而思选择从中文分级阅读切入大语文市场

学而思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推出不同的阅读内容,引导孩子阅读国内外文学经典,同时让孩子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和生平经历。让学生不局限在语文单门学科之中,推崇多学科如历史地理和语文学科的融合阅读。

学而思除了线下课之外,还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发布音频产品。

学而思的音频产品在线下产品思路的基础上,设计了课本新语、诗词赏读和睡前故事三大板块。从用户群上来看:覆盖了低幼年龄和高年级学生。

课本新语是对教材的二次创作,利用音频生动的讲解方式,作为学校学习的补充,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诗词赏读则是用唱读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和理解故事。而睡前故事会可以看做对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表达启蒙。

(3)网易有道

网易有道也在2018年发布了自己的语文产品“有道乐读”。

“有道乐读”主要为少年儿童提供分级阅读产品。阅读内容根据孩子年龄不同,既有既涵盖“课文朗读”、“诗词”、“论语”等课内必学材料,也有课外的延伸读物,题材包括故事、百科、文学、历史、艺术等。

有道乐读虽然和学而思一样都选择从分级阅读切入,但有道乐读产品设计上更偏重根据孩子的兴趣来推荐和定制阅读方案。

一方面是想解决孩子成长阶段中对书需求偏好不一样,家长难以找到适合的书籍;另一方面还提供适合孩子不同兴趣的阅读方案,设计了专家推荐、精品课程和课后讨论等环节来帮助家长和孩子的阅读。

有道乐读通过阅读将大量低龄用户沉淀下来,为后续的英语数学等教育产品做用户转化。

四、大语文爆发,为时尚早

虽然从2018年开始,大语文成为K12教育市场的一个热点,政策红利和市场红利让众多业者看到了希望。但是整个大语文产业只是开了一个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首先,语文行业的师资培养不是短期的事情。

作为教育培训行业,优质的师资力量是整个行业的核心。

VIPKID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在师资力量上抓住了优质北美外教,从而为中国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教学服务。

同样的道理在语文行业也一样适用,只不过英语师资我们可以引进来,作为民族文化的语文我们却只能靠自己。

语文师资的培养不只是一个公司一个产品的事情,而是整个行业都要共同投入。没有优秀良好的师资力量,其他硬件技术再先进,语文行业也很难真正迎来春天。

目前大语文领域的项目更多地聚焦在C端,直接服务家长和学生;从B端和教师培训切入的项目比较少,这类型项目可能做起来更吃力,见效更慢,但是从长远来看则是能够为控制供应链顶端资源打下基础。

2. 其次,大语文教培行业下沉力度不够。

语文这个概念还只是在一线城市比较火,二三线城市语文学科不受重视的现状至今还未真正改变。

未来大语文产业能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取决于二三线市场对于大语文这个概念的接受程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一二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8.1%,而三四五线及以下的人口占到八成。

生育率高于平均线的主要为河北、西藏、江西、贵州等三、四线城市居多的省份;而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地的生育率两年均低于平均水平,人口增速较慢;三四线有着更广阔的人口和更高的生育率,适龄学生的人口自然高于北上广。

如果下沉市场没有做大做强,那大语文市场规模也难以做大,无法成为一个风口。

3. 家长短期见效的心态会长期存在。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不是一个短期出效果的学科。这一点不管是传统语文还是大语文都无法改变。

尽管通过中高考改革,语文成为拉分科目。但是这只是让家长们重新重视语文,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快速见效的心态一时还难以扭转。

而这一点则给大语文从业者提出了一个课题:无法短期出成果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将用户的需求转化为付费行为?

五、3个关键点,押注大语文

在政策加成之下,大语文市场看好是一个趋势。

但是说大语文已经成为K12教育下一个爆点,下一个风口还为时尚早,当下从业者应该集中精力打磨好产品和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从业者可以着重关注以下3个关键点:

1. To B市场的机会

在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教育行业白皮书》中:“师资力量”甚至超过了“口碑”,成为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机构的最关键因素。

而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标准化难是一直困扰语文学科的难题:

有的一线城市师资力量尚可,但更多的教培机构由于师资和标准化的瓶颈,导致这些机构尤其是二三线成的在运营和教研能力上存在短板。

从B端切入,无论是提供语文师资的培养,还是致力于教学产品的系统化开发,又或是相应周边产品和运营管理方法的输出,都是一个不小的机会:

从业者选择从B端切入有可能抓住整个行业的命脉,相当于成为供应链的顶端供应商。

从B端切入需要从业者有更大的耐心,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力和金钱;同时也需要对国家教育政策更为敏感,也需要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教育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应对。

这是一条更苦,更累的赛道,但是已经有一起学语文、考拉阅读这样的公司在尝试。

这个市场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供开拓。何必一股脑地挤在C端市场呢?

2. 海外市场的机会

语文的机会不止在国内,从业者也可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海外华人和对中文感兴趣的外国人,这同样是一块不小的市场

汉办2017年公布的数据是:目前全球约有1亿人在学习汉语,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3亿。

多个国家如:韩国、英国、俄罗斯都纷纷开始重视汉语学习。全球汉语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但是也存在着师资分散,专业性不强,没有知名机构和市场壁垒也不强(和国内的语文市场来说某些程度上有相似的地方)。

在海外市场,大语文的主要用户除了对汉语感兴趣的外国友人,更重要的用户是旅居海外的华人。

随着中国国力近年不断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家庭开始重视中华文化在下一代的传承,希望下一代能够掌握汉语,了解祖国的语文文化,延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但是在海外,专业优秀的中文学习平台不多,高质量的语文课程数量稀少,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却是实实在在的难题。

相比国内对于应试结果的追捧,他们更在意的是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掌握一门技能。这一点上和大语文融合更多文史学科、传统文化等背景知识,更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文化认知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较契合。

在海外市场,大语文可以不像国内市场那样,过多地受限于考试成绩和提分培优。大语文培训产业的出海,借助互联网线上技术,灵活性更高。而在适当时机,线上和线下联动,如:推出语文游学夏令营这样的项目也可以在海外市场分得一杯羹。

3. 下沉市场的机会

在To B和海外市场之外,国内市场从业者则需要尽快开始下沉,抓住低线城市的机会。

在这一块,我们必须注意到三四线城市教培行业的差异点:一二线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但部分三四线城市还停留在过度看重应试成绩的阶段。

这就要求,大语文机构在应试和能力培养上如何探求一个平衡点:如果长期一昧坚持唯分数论,那语文市场还是很难做大;如果只强调能力培养,不考虑应试,则又难以在三四线打开局面。

语文在三四线城市的拓展,可能在开始阶段还是要结合中高考改革的利好,通过培优提分来打动家长,先把用户圈进来,留下来。课程设计兼顾大语文的特点和应试成绩的需要,短期侧重应试,长期融合文史人文多学科,强调对学生的文化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三四线市场,或许这会是大语文打开突破口的一个好方法。

不管是语文还是大语文,这都是维系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中之重。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真心希望从业者、资本和政策有更多的耐心,更好的稳定性,更多的支持和投入,也希望我们的社会和家长能越来越重视语文,让我们自己的语文能有一个稳固的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学科  学科词条  语文  语文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K12  K12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