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微信之夜,张小龙究竟在说什么(上)

2019微信公开课在广州开幕,“微信之父”张小龙现身“微信之夜”并发表了长达4小时的演讲,张小龙表示,演讲是个技术活儿,自己对此实际很业余,但希望跟大家面对面交流。但要是你真的以为一个看王阳明的人业余,就是你太业余了。

演讲中,张小龙用高超的话术,严密的逻辑总结了微信8年,并对外界描述了他的产品观,和微信会是现在这样的原因。解答了许多外界一直在猜测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答案的微信产品内部的一些问题,小到表现层大到到战略层,详细的把微信这款神级应用层层剖析。

2018年是微信上线的第8年,同年8月份的时候,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这是极其大的里程碑,这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微信也没有公布过,可能在他们自己看过来,这只是时间问题。对于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他们低调的认为只是一个很值得庆祝的一个事情。

张小龙打趣到,最近他们发布了微信7.0版本,又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教他怎样做产品,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他们的新slogan“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这丝毫不影响一个事实,几乎每个人都在用微信。5加1加8不就等于14吗,张小龙的话术可见一斑。

我们不妨透过张小龙看似朴实的话语,挖掘核心内容。

一、关于设计原则

首先他就选择了一个冷门的角度讲,先讲设计原则。不同于其他友商一来就讲战略,微信的姿态放得很低,同时也强化了张小龙产品经理的人设。

在讲关于设计原则的时候,张小龙持续强调微信的清奇画风。他认为微信跟其他产品的定位完全不同,作为一个有准则有自我规划的产品,重视用户意见是他们的利器。关于这个问题,他强调了两个方面。

1. 守住底线

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张小龙认为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他表现的很诧异。他认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微信不做节日化运营和logo变化,第二他则搬出了十大设计原则,提出这个原则的是苹果公司都推崇的一个德国产品设计师。

分析:在这个时候张小龙开始强调底线,张小龙的底线分为两部分。一是产品的底线,二是用户的底线。对于产品的底线他提到的节日运营,但讲道理,微信有底气可以不做节日化运营,其他公司能不做吗?不能。

微信有巨大的体量和日活,节日化运营的目的主要是拉新和留存增加用户黏性,微信几乎人手一个自然是不担心。在同质化方面虽然微信也有竞品但最大的却是跟自己一个公司的QQ,至于剩下的同行体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其他产品领域充满了同量级竞品,内容质量相似的两个APP,不打感情牌,很容易陷入僵局。至于十大设计原则,则是通过用户对苹果这种第三方的品牌抱有好感的认知度来进行强化。

2. 坚持改变

在守住底线的同时,张小龙带领微信坚持改变。微信7.0版本的UI做了一个特别大的调整,有很多用户吐槽,觉得非常不习惯。

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微信没办法让10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原则。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

分析:关于变与不变的问题,张小龙非常坚定。这并不是在作秀,而是张小龙感到了紧迫感,虽然微信目前并没有对手,但依旧升级了被用户习惯已久的UI,变的更加年轻。在设计规则中,张小龙敢于改变坚持改变,说明他并不守旧。

二、关于微信的历史

关于平时民间传说的很多微信立项的故事,张小龙做了阐述。在这里他提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FOXMAIL到QQ邮箱这段经历、微信的产品生命曲线。

1. FOXMAIL到QQ邮箱

逻辑非常的清晰了。在微信上线前的一年时间里,张小龙带领团队把QQ邮箱做到了国内第一,在邮箱里面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漂流瓶等等,其中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尝试的邮箱里的阅读空间成为了重点。

后来的很多微信系列的产品,都有邮箱阶段的影子在里面,比如订阅号、朋友圈。因为在阅读空间里面,他们尝试了各种社交的形式,基于社交的阅读,朋友推荐文章并且可以在下面共同来评论。

但是由于阅读空间在邮箱里只是一个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户量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阶段,也觉得这里差不多走到一个尽头,应该去切换一下方向。

在邮箱里张小龙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是由于邮箱服务本身的即用即走的性质注定了用户量和黏性不会很高,正是如此他产生了做KIK的念头。与此同时,技术革命让互联网的重心从PC转移到了手机上。他的团队开始研发QQ邮箱手机端,在这个时候萌生了做微信的念头。

分析:微信的产生不是拍脑门的决定,而是长期的实践过后,不断探索出的一种新形式。这同样表示,任何产品在构思的过程中,不要空中楼阁的去添加功能或者想像,而是要实际把功能做出来。才能对做出来的产品进行打磨,来深化功能,从而达到量变引起质变。而有的时候,有的功能如果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应该考虑换一个容器而不是死磕。

2. 微信的产品传播原则

他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微信诞生的前5个月里面,基本上没有大力的去推广,张小龙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他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记得从微信2.0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了。

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分析:虽然张小龙说前五个月没有推广,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每个产品情况是不一样的。微信可以五个月不做增量推广是因为有QQ这个巨大的流量池。当初的QQ一键引流没人会陌生,这个一键引流所带来的量,比很多产品连续推广一年都还多,所以微信自然有这个底气,也自然有这个耐心把用户增长模型建到一个近乎理想的状态。在这个地方微信透露出了一个很有用的东西就是,让用户有选择性。

这后来被运用到了很多UGC平台上,兴趣标签,各种分类。

三、关于初心

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1. 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他讲了他对工具产品的热爱,亲自动手写代码来打造出一个foxmail这样的产品来满足他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工具,是他很痴迷的事情。而他定位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

接下来他讲到了我们的生活被很多产品的垃圾信息所包围,所以他力求不让自己的产品成为那种东西。

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加在用户的身上。

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张小龙强调了很多关于产品的事情,同时也介绍了微信的主要功能性-工具。

接着他说微信是“与时俱进”的。对于用户,他们不能仅仅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他们要获得用户的认可。

微信有一句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它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当时是有这样一种感觉,但其实并不知道它会怎么样去介入,是哪些方面。但是如果不把它定位为一个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为一个通讯工具,那就会过于片面,或者让我们的未来没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间。

分析:工具是比产品更高明的东西,因为产品是有倾向性的,工具不同,工具本身是没有属性的。也就意味着不需要特定用户群体的划定,不用刻意去培养符合调性的种子用户,在格局上也就更宏观和开放,同时受众也更为广泛。同时提出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足以看出微信B端C端全覆盖的决心。

在战略层看,这种产品,与其说是产品不如说是一种系统,就具备了自我繁殖的能力。坚持底线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尽量精简,不搞花架子,不骚扰用户。

2. “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团队就发布了公众平台,这也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当时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他们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

但短信、邮件,因为是可以不受控地群发的,这带来很大副作用。如果微信提供一种基于订阅的模式,即避免用户被骚扰和欺诈,也让服务可以可控地给需要的人发信息,是做一个C端和B端的桥梁,同时能够天然的规避垃圾信息的产生。

做平台,需要有原动力。否则,可能沦为当年运营商的SP平台。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SP平台SP(Service Provider),即服务提供商,通常是指在移动网内运营增值业务的社会合作单位。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时做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们要帮助到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举例来说,传统的商业,依赖于你要在一个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你的服务质量才是优势,那么,我们要帮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这个时候的原动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因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值。

分析:信息触达能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作为一个平台的原动力,让创造的人产生价值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思想。同时在做平台这种大型的东西的时候,很容易走偏。那么如何一直走在正确的路上呢?就是让每个人都有平台的参与感,同时平台自身并不单纯追求商业利益。要让对人产生的正向的服务产生价值,也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这样平台才会有生命力。

3. 做最好的工具与停留时长

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所以微信没有已发送状态,原因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完即走。如果是一种信息资讯类的工具,那么应该是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获得最有用的信息。

当时互联网刚起来,流行的一个词叫眼球经济。所有的网站目标都是要获取尽可能多的眼球注意力。所以一篇文章被割成很多页,看了一点点就要翻下一页,这样每页都可以加一个广告上去,让它的PV量变高。这种体验到现在还在延续,以致我们看到一些网页,还是会有一个点击展开更多。这个看起来是可以在短期获得更多用户的点击,但它并不是一个好的产品

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它的时间分配,这是合理的。

如果我们非要停留时间更长的话,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如果非要把他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情延续到一个小时的话,只能代表效率降低。

分析:技术的使命是对生产力效率的提升,作为一个工具,微信尽可能做减法,不让多余的功能成为用户的束缚,同时让用户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多获取信息。

其实,微信这么做不仅是出于体验,强关系链IM类产品放广告在通篇页面,本来就会引起用户极大的反感。微信更多的是做顺水人情,根本来说是对人性的洞察。

但对于Pv这种硬性指标来说,有必然好过没有,就像马斯诺需求理论一样大部分软件基本还停留在温饱,那么必然就会更在意的是怎么活下来,而微信在意的是怎么活的好,自然追求不同。同时微信作为一个交流闭环,影响对话的因素自然是越少越好。

四、小程序

小程序的使命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一切都是围绕着点展开。不能因为拥有流量就要分发流量,要让小程序来体现这个流量价值,这跟我们自己的原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小程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自己垄断了头部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腾讯可以短期获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了。

腾讯投资的公司,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否则也会破坏平台的公正性,平台的健康更被看重。过去大家都认为平台对于投资的公司似乎有倾斜。这也是微信团队第一次没有做好就发布的产品,目的是给他们一个动力。

对于小程序,微信的决心非常大,并不急于求成。它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To C功能,所以用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并且经过了公众号的过程,微信不希望一上来就有一批投机分子来当作一种流量红利滥用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不能说完全的成功,但他们认为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只要看到小程序在跟当时的初衷越来越接近。

所以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线下行业,已经用小程序来作为它和顾客的一个连接器,并且提高了效率,这都是特别好的案例。

分析:在支付宝小程序攻城略地的时候,张小龙坐不住了。总的来说还是没有那么云淡风轻,作为微信之父,他站出来准备狙击支付宝。支付宝的宗旨是链接B端商家,为商家提供服务,为商户谋福利,核心是商户的利益。而微信小程序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让每个人体现价值和回报。就像腾讯二十周年纪录片一样,每个分子才能构成大江大河。究其根本,腾讯始终还是做着人的生意,正如马化腾所说,他们产品负责链接人与人之间。这就像是高手过招,不是见招拆招而是攻其不备,换另外的方法。

参考资料:张小龙   “微信之夜”2019微信公开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微信之夜,张小龙究竟在说什么  张小龙  张小龙词条  究竟  究竟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热点

 中国式聊天APP大战

 《金融时报》报道称,在中国,聊天应用程序的竞争日渐激烈,腾讯、阿里巴巴都加入大战,在西方市场的未来竞争中,中国聊天应用可能会成为先驱。一些分析师认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