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飓风过后,互联网设计行业新势态

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设计行业要变天,这将导致设计价值得到提升的同时,设计师的比例减少。这个趋势和AI一样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方向是不会有错的。

就在几年前,天空飓风呼啸,只要能举互联网大旗,想飞多有就飞多远。多少美工借机咸鱼翻身,各色马甲往身上一套,转眼变成了:UI、UE、UX、交互、视觉……

这两年飓风连续降了好几级,当巨头们渐行渐缓,对有能者来说反而是各显神通的好时机,因为那些强撑着的眼看再不换个姿势就要不行了。

互联网里有问题的不在少数,设计是其中最容易受影响的之一,因为:

单纯的人力成本,有极大的拉伸和压缩空间

入行门槛很低导致之前吸收了不少水货

短暂的发展时间里根本没有搭建起可靠的框架

设计本身难以直接产生价值,必须依附于其它产业

何出此言

空口无凭不可信,还是阿里这种直接和钱打交道的互联网公司有充足的务实精神,前段时间接二连三地揭露出互联网设计行业的潜在问题:

1. 设计行业充斥着大量重复性工作,这些都可以被程序替代

《阿里AI每秒出8000张海报,设计师们瑟瑟发抖!》

2. 设计行业还充斥着大量非创造性工作,这些也可能被程序替代

《人工智能字体来了?!阿里×汉仪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中文字库面世!》

3. 设计岗位类型可能删减

《阿里巴巴将以“全链路”设计取代UI/交互岗位,高手怎么看?》

对于一个单一产品线的产品,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把设计师团队从3个人削减到2个人,并没有什么影响。再从2个人削减到1个人,项目仍然可以按部就班的正常推进,但是请问这一个人是算UI还是交互还是视觉?

新势态

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设计行业要变天,这将导致设计价值得到提升的同时,设计师的比例减少。这个趋势和AI一样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方向是不会有错的。

这个新势态里,蕴藏着两条伏线,并不仅仅是“全链路”那么简单:

1. 职能整合

之前体验设计膨胀过猛,细分出了很多设计岗位,从而导致设计流程过于繁琐。很多有条件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里,一个需求从确定要做到开始开发之间,设计方案要经历:用户调研→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用户测试。

如果是工厂流水线,这四个步骤一点不嫌多。但是设计属于创造性质工作,设计师需要兼备足够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才能发挥价值,把每个角色限制在一个小小的框架里,其实反而限制了其潜力。

更何况实际情况大部分互联网产品除了初创期外,需求通常都是快速迭代、碎片化的,甚至重复性的,每次都把这个完整设计流程执行一边根本就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更贴近实际互联网产业的设计师,是具备多面技能,能够全面快速处理各种新需求,这样才能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以及快速迭代的产品。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用户调研、交互和视觉设计就可以完全交给一个人做呢?

当然不是。用户调研和视觉设计其实完全可以从产品研发中剥离出来,前者向传统的市场调研、数据分析靠拢,后者与传统的品牌设计、外观设计结合。因为这两者本来就不是互联网公司才有的,只是被互联网公司发扬光大了而已。

2. 门类细分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UI设计师,后来细分出体验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现在又要整合,这难道是时代的倒退?

其实,整合的只是设计职能,设计门类反倒要更加细分才是。

APP火的时候,一堆设计师赶着要去做APP设计;AI火的时候,一堆设计师赶着要去做AI设计,AR火的时候,一堆设计师又赶着要去做AR设计;语言交互最近火了,一堆设计师……终于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了。

有没有发现,很多设计师拼了命地追赶热点,然而不论热点成功与否,除了噱头之外,都并不能从中获得太多好处,为什么?

不同门类的产品的设计比想象中差别更大,例如:设计智能音箱需要有语言学基础、设计车载导航需要会开车、设计AR眼镜要会3D建模……虽然都离不开用户体验,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相关知识,难以做出有竞争力的设计。最开始的时候也许大家并不在意,因为所有的设计师都缺乏产品门类的相关知识。但是随着行业日趋成熟,门类差距会更加明显。

这个交互形式层出不穷的时代,正是设计门类的分水岭,一旦各类市场成熟起来,隔行如隔山。

需要准备些什么吗?

与手头上的准备相比,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准备。在认清设计在产业与经济上的依赖性的同时,也要明确设计的内核在于创造而并非技巧。做有价值的事,并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势态  势态词条  飓风  飓风词条  过后  过后词条  互联网  互联网词条  行业  行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