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以少年之名创刊:我们办了本新杂志!

在北京疫情还挺严重的时候,我见了一个少年。我们姑且称他为“少年”吧,虽然我们见面那天,刚好是他的18岁生日。

我们约在星巴克。那时候在星巴克喝咖啡,不仅要戴着口罩,而且一张桌子只能坐一个人,每个人都要隔开一米的距离。虽然是早春,阳光却异常的灼热。我们在咖啡馆里待不住,就跑到商场外面,坐在石头凳子上聊天。他说,他刚考上了美国的一所大学,打算去学哲学。他显然阅读广泛,而且很乐于展示一种思辨的姿态,康德、福柯、齐泽克的名字不断的从他嘴里冒出来。

然后,我们谈到他的初中生活。他一下子沉默了下来。他说,那是他最苦闷的一段人生。童年的天真和愉快尚未完全褪去,一下子进入到一个**裸的以分数来衡量一切价值的体系。他不属于智力超常、成绩顶尖的孩子。因为成绩一般,不仅开始感受到来自同伴的霸凌和恶意,也朦朦胧胧的意识到成年人的虚伪和冷漠,以及自己被安排好的人生有诸多不合情理之处。有那样的孩子,初中就能读托尔斯泰,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读柏拉图,读康德,但他不是。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自己的苦闷都无能为力。

当然,这个少年后来顺利的长大了,而且长成了一个很优秀的年轻人。但我还是忍不住想,那三年的痛苦和迷惘,能不能有更好的应对方式?

pixabay

《少年》这本刊物,最初是周刊在媒体的严冬季节,拓展业务以求生存的一种尝试。当然,这种尝试是否靠谱,连我们自己都怀疑——这年头谁还看杂志啊?

后来,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才渐渐感到,这件事情大概还是有一点价值和意义的。比如我们意识到,9到1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确是对世界最感到迷惘的时候。

他们的身体、情绪、心智开始在荷尔蒙的驱动下,经历一些他们自己都不明了的变化。他们的心智发展已经能够支撑他们进行大量的独立阅读和思考,却不足以解答越来越多的困惑。成人世界正在逐渐向他们敞开,至少是掀开了一角的帷幕,但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父母曾经许诺过的玫瑰花园,而是一个幽暗未明的森林。对于这个世界,他们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且恐怕多少会感到失望——为了那些处处受限的可能性。

以前,父母还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会陪他们读书,亲近自然,画画也好,音乐也好,鼓励他们掌握一门可以愉悦身心的技艺;但现在,一切都不重要了。课本才是重要的,学习成绩是重要的。为了学业,一切都可以让步,甚至舍弃,连精神的贫瘠也是可以忍受的。

美国学者丹尼丝·波普曾经将这种学习称为“做学”,即孩子们在把“学习”当成一件事来做。在这种“做学”模式下,他们的行为方式与更像是一个机器人:知识以指令的形式进入他们的大脑,他们直接把知识照搬到家庭作业、学校考试及标准化考试中。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应该是个人化的,应该与一个人的情绪、情感、欲望、信仰相关,应该从一个人所关心的意义出发。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在目前的教育环境里,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比如思考,怎么学会真正把一件事情想明白,学会推理和审视,学会辨析事实和观点之间的区别,学会判断一个论点背后的证据是否可靠,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美国学者威廉·德雷谢维奇阐述了当代美国许多年轻人的“绵羊”式的精神状态。这些年轻人成功跨越了家长、教育者和社会设置的各种不断升高的铁环,取得了高分和荣誉。名校的大门和一些精英职业向他们开放,但他们的内心是封闭的。没人教他们如何在灰**域挣扎,没人教他们去挑战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的对错。他们做自认为应该做的事,却不会停下来问问:那是不是他们自己真正想要的,以及原因何在?

比如阅读。有人说,科技发展到这种地步,阅读已经过时了。有了游戏,孩子怎么可能还被书本吸引?但是,我们相信,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阅读仍然是智识之光,情感之源,是我们探索自身,理解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我们从书中获得愉悦,悲伤、震惊,我们在书中寻求知己、抚慰,以及人生的出口,书如明镜,置身镜前,我们才看到原来镜中人就是自己,或者不是自己。

如尼尔·盖曼所说,“那些你在恰好年纪读的故事,永远不会离开你。你可能会忘记谁写了它们,或者故事叫什么名字。有时候你甚至忘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如果一个故事触动你,它会永远与你同在,萦绕在你的脑海中那些极少探访的角落。”

pixabay

小时候,母亲的床前故事让一个孩子爱上诗歌,但如今我们却任凭他们在学校里,因为“做学”的压力,学会痛恨阅读和书写。这样,真的值得吗?

再比如情感,到了这个年纪,他们开始脱离父母,更多的与同伴交往,但我们的教育里几乎从来不包含情感的教育。没有一门课会教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同龄人建立平等、友爱而持久的关系,如何表达爱,如何接受爱,如何化解悲伤与怨恨……

《请回答1988》剧照

比如意义,人生意义一向是青少年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如今,他们并没有太多机会去表达这种好奇。我曾经采访过一个斯坦福的教育专家,他说这个时代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问题,不在压力太大而是无意义,他们的人生没有方向。“为了某件并非他们选择的,也非他们相信的事情而努力奋斗是不可持续的。只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才能释放巨大的能量、创造力和深度的满足感。”

我们创刊号的封面插画已经出来了,是一个男孩,独自面对茫茫大海。世界静默无语,人生的风浪蓄势待发,即将卷起千层浪。

这是一个少年面对广阔世界的感受,好奇、兴奋、有一点不安,有一点害怕,但更多的恐怕是焦躁和迫不及待——世界那么大,还有那么多神奇,你没有见识过;还有那么多情感,你没经历过;还有那么多未知,等着你去探索。

英国的童书作家菲利普·普尔曼说过一句很俏皮的话,年长者的责任是替年轻人焦虑。而年轻人的任务,是嘲笑年长者的焦虑。但无论是否被嘲笑,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就像巨浪面前的少年,需要他脚下的礁石告诉他们,他们的人生远远不止眼前的这一刻,他们是不断流变的岁月、历史与人类代际中的一环,而且,和我们一样,他们对自己,对这个世界负有责任。

《三联青少刊》众筹开始啦!

点击下图查看众筹详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之名  之名词条  创刊  创刊词条  少年  少年词条  杂志  杂志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