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退欧公投,一场民众与政客之间的角力

投票的现场

22号夜里,少有的雷电出现在伦敦上空。23号下午,天空又下起了瓢泼般的大雨。

离家门口300米左右的地方,是一条马路。右拐后马路朝前走30米,再右拐沿着小道一直走,尽头就是几间平房。

今天,这些平房被用作了政府的投票站。路口,几张白纸贴在两块牌子上,纸上写着:投票点。房子的门口,除了贴上大大小小的投票点广告牌之外,还贴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不准照相。

23号,从早上7点至晚上10点,这里成为全英382个投票站中的一个,担负起位于伦敦西北的哈罗镇上部分街道居民的投票任务。除了居民能自己前往现场投票,政府还准备了一些其他投票方式,如为残疾人专设的电子投票,民众自己到邮局寄出选票。此外,如果选民不方便,还可以授权他人代为投票。

全英约4650万登记选民,将在今天进行公投。这也是英国历史上举行的第三次公投英国曾在1975年加入欧盟后不久举行过全民公投,决定当时是否加入“共同市场”。那场公投的结果是,留在欧盟。

没有宣传口号,没有大幅度标语,更没有激动人心的音乐来显示投票的重要。这里同往常没什么区别。

我安静地站在院子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一位老头儿,穿一件深色上衣,下着一条浅色短裤,裤兜里插着一张选票。另一位老奶奶,被孩子开车带至投票现场。她头发花白,身着一件点缀着白色小点儿的上衣,一条黑色长裤,脚蹬一双棕色的高跟鞋。她提着一个浅蓝色小包,里面露出一个小水瓶。年岁已高的她现在依然挺着身子,步子优雅。

问她多大年纪,她幽默地笑着:平时这个问题是绝不回答的。但是,她今天很愿意告诉我:99岁啦!

投票站的房子里分成了两组。标号为58和59的投票点,分别负责接待不同的居民投票。每间房里,有两名工作人员,坐在很简陋的桌子前,边上是供居民填写选票的地方。有意思的是,这张桌子被隔成几个小的独立空间,以确保每个人在填写选票时不会被其他人看到。

今年60多岁的麦克·梅卡迪在哈罗镇居住多年。他说他希望英国能离开欧盟。“当初加入时,只是说考虑经济原因。而现在,它却变成了政治问题。从欧盟国家过来的移民,几乎完全失控。”“你不知道,十五年前,这里住着多么舒服,现在,一切都变了。”他打着手势,有些愤怒。一位刚刚18岁的年轻人在投票站门口跟我说:“我希望英国能留在欧盟。对我来讲,旅游方便,工作方便,国家会更安全。我喜欢这样。”

而另一位20年前从爱尔兰移民至英国工作和生活的罗丝女士却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留在欧盟,对英国有好处。”“那个选择离开的鲍里斯·约翰逊,不值得我们信任!”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媒体

值不值得信任看来并不重要。这位在美国出生,之后跟随母亲来英国读书的具有双重国籍的前伦敦市长,风头依然不减。21日晚上,在距我家不远的温布利体育馆,面对台下6000名观众,他和现任的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各自带着两名成员,进行激辩。萨迪克·汗的团队认为尽管欧盟并不完美,但留在欧盟可以使英国保持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你一定要百分之百确信,如果选择离开,可能会让很多人丢掉工作。”结尾时,他们强调。

鲍里斯·约翰逊则认为选择离开欧盟,才能带给这个国家希望。他在辩论中说:你们说不能做到,我们说能做到;你们说不行,我们说你低估了英国人。如果我们选择离开,我们的边境就会不再失控,我们每年就能节省会100多亿英镑的会费。

“我们都选择离开,掌控我们自己的命运。”鲍里斯·约翰逊的结束语更有煽动性:“让这个周四的公投,成为我们的独立日!”

事实上,鲍里斯·约翰逊持有的观点,与自己的父亲相反。更重要的是,与比他晚入学的当年伊顿公学师弟、同为保守党的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观点也是相反的。

似乎每个地方都在谈论这次公投。马路旁,公共汽车上,地铁站里。

在我家附近镇上的地铁站,即使是到了今天下午,仍有人举着“请选离开”的牌子。

15岁的女儿今天上地理课,老师让他们做了一个游戏:所有人闭着眼睛,做一次关于英国是否留在欧盟的公投。结果,17个选择留下,5个选择离开,1个弃权。

英国的媒体也没闲着。

伦敦地铁报Metro22日把头版和最后一版打通,用红白两种颜色,表明了一种观点:为了英国,请选择留下!而在报纸的内页,却又有一个整版黑白相间的广告:离开英国,我们将会更强大,我们应拿回自己的掌控权!这两种观点,出现在同一份报纸上,并不矛盾,因为它们是来自不同阵营的广告。

也有组织在其他报纸上留言称:这是选择离开欧盟的最好时机。

英国的《镜报》,则在头版上刊登整版广告:两只手的剪影拿着一个词:未来。广告词也写的很煽情:为了你的工作,为了你的医疗保健系统,为了你的收入,为了你的养老金,为了你的安全,为了你的孩子和你的孙子,为了英国的未来……请选择留下吧!

著名的小报《太阳报》先用了女王的头像,然后是更极端的文字:女王在晚餐时问客人,请给我三个留在欧盟的理由。下面用一行小字来回答:对不起,老妈,我连一个也想不出来。

《太阳报》还说了另外一个可能:如果不退欧,到2030年,英国将会有57万欧盟儿童。学校将会满员!

而盯着英国中产阶级人家的《每日邮报》,在22号,这家称自家读者为“一对夫妇,几个孩子,一条狗”的报纸,封面也同样极端:“全是谎言。贪婪的精英阶层。想在一个破落垂死挣扎的欧盟外拥有一个灿烂的未来?如果你还想信英国,请投“离开”!

社交媒体景观和人们的自由表达

在我的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上,则又呈现了不同的景观。

直到23号晚上8点,我当年的同学凯特·华威,说自己坐在投票站外面的车子里,仍然为投票的事而挣扎。她甚至想过要放弃,也曾想过用扔硬币的方式来决定选择英国到底是留下还是脱离。

挣扎到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留下。

卡梅伦在23号当天也分享了一条视频,讲“人多力量大”。投票时间截止前,他在脸书上最后一句话则是:记得投票留下!而在截止时间过后,他又更新了一条消息:感谢所有投票选择把英国留在欧盟的选民们。

伦敦前市长鲍里斯的脸书,则是在讲这次公投对未来几十年的影响。“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留在欧盟,让我们更强大。”“让英国给年轻人未来更多的机会。”而他在前一条消息里说,“选择留下,可以为英国人创造300万个就业机会……请一定在晚上10点之前选择留下!”他同样在投票截止前更新了一条消息:要感谢所有投“离开”或是“留下”的人们,这次公投,使民主得以在英国实施。他说,投票已经接束,接下来就是等待结果。

我的另一位女同学,前一天在脸书上留言说,BBC关于公投的辩论,看的她心都有些碎了。她当时很挣扎,觉得两边说的都有道理。

我当年的英语老师凯蒂,转发了泰晤士报的广告:一张从空中拍摄的欧洲全景画面,极美。她晒出了自己和替远在澳大利亚的一位亲人所投的票,两张票都选择了留下。

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成为非常强大的两股力量,在这次公投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每家媒体,每个组织甚至是每个个人,都在试图让别人明白:这件事情是多么重要,我的选择是多么正确。

从我家通向地铁站的路上,一户人家在两个窗户上,分别贴上了很大的字:我们选择留下!我家的门缝里这两天也被塞进了一张小广告。这张小广告在分析了即将有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国家将要进入欧盟,同时还列举了英国每周将会给欧盟350万英镑的信息,它同样呼吁人们选择离开。

“给你的朋友打电话,让每个人都知道你会选择离开;到当地去做志愿者,帮助人们选择离开!”小纸片竟然来自于一个叫“选择离开”的公司。

全民狂欢,国内民主测试的小实验

每个人似乎都在挣扎,觉得自己在当家作主。他们都认为自己想清楚了问题,在为这个国家的未来考虑。

媒体是一种教育工具,能排除愚蠢的干扰,从而让人们在一个注重工作和社会责任的理性世界里安定下来。起初看似乱糟糟,最后却让能人越辨越明。

我的一位在英国工作的前同事,也在微信上留言:无论首相是不是情愿,英国议会能批准同意此次公投,让百姓参与这场决定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公投,绝对是对这个国家、民众和制度有信心。

但也有在英华人认为:让大多数知识储备都不够的民众去决定这样的事是非常冒险的行为,这是政治家的利我的手段。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场全民狂欢的游戏,更是一次英国国内民主测试的小实验。同时,它也是一场民众与政客之间的角力。

我们是否可以说,在这场全民狂欢的过程中,这张选票,能让英国民众重新认识社会秩序,从而让他们觉得自己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样是这张选票,它是否能为民众内心提供一道安全保障?它是否满足了英国国民当家做主的幻想?那些争辩的政客和发出不同声音的媒体,是否起到了安抚民众焦虑进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政客们呢?!他们的争争吵吵,是否也是在迎合民众的社会需求?

英国不能合法拥有枪支。选票、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自由表达,这几样东西,我们能否理解为:它就是民众手里拥有的“枪”?

因为,拥有了它,民众就多了一份自我保护以及与政府或当权者抗衡的力量。

直到我即将完成这篇稿件,我仍然无法知道投票的结果。但无论如何,这场英国全民参与的狂欢,让我这样一个客居此地的外国人,也多了一份难得的体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投  公投词条  角力  角力词条  政客  政客词条  民众  民众词条  之间  之间词条  
政治

 中德之间最大的差距

中德之间最大的差距(2012-11-09 02:39:45)中德之间最大的差距作者 杨悦   如果要列举中德两国之间的差距或者差异,恐怕三天...(展开)

政治

 世界十大现役护卫舰

 1.法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地平线”级护卫舰“地平线”级护卫舰由法国和意大利联合研制,按照先前制定的采购计划,法意两国海军将分别装备两艘该级战舰。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