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一篇文章带您走进老子的世界

根据这段时间的体会,发现头条朋友大部分都比较“懒”,这大概与头条产品定位有关,一是即时信息,二是推送机制,及时性高,推送服务好,肯定是推送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利用零碎时间学点东西,或者打发些时间。因此我将老子新解系列的核心部分精简成一篇,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老子的思想。

大家对《老子》的印象是晦涩难懂,实际上有了西方科学发展的成果作为基础的我们,不分男女,无关老少,皆可阅读,对于入门来说实属简单,之所以认为难,是因为我们受到整个历史文化的影响,左右了我们的思路,下面就由我这个导游带您看看入门到底有多么简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是谁把老子的道定义成规律的,经过长时间的扩散和沉淀,让普通大众有了如此的观念,以至于看《老子》的时候,都形成了思维定式,对道的定义“视而不见”。我也是一头雾水了很多年,直到某一天看了《三体》,再次了解曲率引擎的时候,激起了一个多年夙愿,重新梳理了《老子》中那些不知所云的内容,才改变了原有想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道的定义,“有物混成,先(于)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两段描述中都是说明道是一物体,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规律?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牛顿、爱因斯坦等大师们都是根据天地运行得到的一些规律,并把他们用公式描述出来。所以道和天地一样,是一个物体,他的运行产生了作用,形成了规律,当有人传授时,强调了规律,“学生”们逐渐就误认为是规律了。

跟随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把《老子》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下面我们分别来参观一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来看看自然科学。既然老子定义道是一个物体,那么说明整个定义都可能和我们当前的认知有关系,并非如此玄幻,所以还是从定义出发,首先来看看完整的定义段落:

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qiǎng)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有些资料是人,具体不可考,只要知道前三个,是王还是人,影响不是太大,可以自己琢磨)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宇宙观

简单解读一下:有个由物混合而成的东西,在天地生成前就存在,常处于寂寥之中,独立不改变,周行而不止,可以作为天下之母,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叫什么,姑且称为道,非要强调(周星驰莫非是从这个地方想到了大话西游中那段一万年的经典台词?)一下,那就叫大吧。所以道大,天大,地也大,人遵从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遵从天(太阳和星星等)的运动规律,天遵从道的运动规律,道遵从他自己的运行规律(这点和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就对应上了。仍然有不少人还在以为是大自然,可能受到规律的影响)。

您是否猜到道是什么东西了呢?没错,结合现代认知,太阳是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转,那道很可能就是中心的黑洞。所以老子描述的宇宙至少是整个银河系的运行状态,地球、太阳和黑洞的依次绕行,老子应该是很明了吧,然而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竟然没能发展出自然科学,谁之过?西方科技发展正是《老子》西进之时,真的是巧合吗?西方人士在没有中华文化熏陶下看待《老子》时,是否也像我们一样认为是规律?黑洞的起始并没有描述,但从独立不改和周行不殆看,似乎没有开始点,佛祖也说无始以来,难道这是巧合?如果了解佛学,您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佛祖是从广度描绘了宇宙,而老子是从深度探讨了宇宙。那现代物理学还没有板上钉钉的宇宙大爆炸是否是正确的呢?

老子通过多个章节在描述道,这大概就和我们描述一个事物类似,为了更清晰的认识则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整描绘出一个事物。让我们再来看另一段关于道的描述: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的内部结构

简单解读一下:一个甚大的容器内只有道伴随。道是一个物体,恍者为状,惚者为物,窈冥之处,有精存在,其中有信,我之所以看到万物的运行变化,就是依靠他。

如果道是黑洞会如何?老子进入黑洞啦,并且描述了黑洞中是什么样的,都是有什么内容。我们距离黑洞有多远呢,以现在的寿命,光速前进的话,这辈子都别想到达,更别提还能进去逛逛了。霍金一直在研究黑洞,不知道他是否看了《老子》,是否注意到这些内容,如果没有的话,您是否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中国,说不定可以超越霍金成为下一代物理界大师。可是老子是如何超光速进入黑洞,又安然无恙回来的呢?这可是往返的距离,就算您有曲率引擎的飞船,能以人身进入黑洞吗?恐怕会粉身碎骨吧。可见老子走了捷径,是虫洞、磁场?不得而知。

自然科学就解读到此吧,至少让您对老子的宇宙观有所了解。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生命科学。在宇宙观中,我们知道老子能观察到万物运行的情况,到底看到了什么呢?下面看一段老子的描述:

致虚极,守静笃(dǔ)。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

广义人生观

仍然先简单解读一下:致虚极守静笃是手段,是方法,只有这么做才能观察到万物是如何并作的,我不断反复观察,各物往复归其根是静,称为复命,就是达到静以后会重新获得生命。复命是常态,知道这是常态称为明。不知道的话,就会妄作,从而再次出生入死。知道是常态的话,才会宽容,乃至最后符合道的行为,将会得到永久的生命。

这就是老子的广义人生观,之所以用广义,是想区分我们目前认为的人只有一生,人生观是建立在一次生命基础上看待在社会中如何生存的。根据宇宙观部分的内容,我们知道老子是通过道中的信观察到万物并作的现象,这些信息是只有历史呢?还是也包含了未来?如果有未来的话,八卦占卜能预测是否与其中的某些规律相符合?老子既然了解了广义人生观,自然有如何才能让我们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这段的开头部分:致虚极守静笃(笃定,持续处于静地)。通过这个六字真经,也可以提升您的火眼金睛能力,更容易识别那些真伪难辨的修行方式,降低上当受骗的几率。如果非要再详细说明的话,可以打开《老子》,多浏览几遍,看看能否找到您想要的那段描述,应该不难。文字是理论,只不过是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怎么去做,但实践却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只能自己去悟,多个人可以交流经验,找对了老师当然会更快,那就只能祝您好运,看看是否有缘了。本篇只能帮助您到此,我也只是个学生而已。

如果您了解过佛学,是不是很接近由因果得出的轮回。而十二因缘的过程和守静笃似乎也存在一定关系。万千法门归一是否也有了答案。所以最基本的内容层面,会发现老子和佛祖是一致的。

最后是社会科学。老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宇宙观和广义人生观,基于当时的生存环境才提出了“小邦寡民”的类原始社会。现在是否理解老子为什么要提倡这样的低级生活环境了呢?小邦寡民并非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达到清心寡欲的生存环境。老死不相往来的意图也是尽可能断掉人际关系,让生活更清净。所以所谓的出世之说只不过是一种选择,乱世时有道家身影,同样是选择,旨在用慈悲之心协助人们建立乐以生存的环境,和平时期自然就隐居,或于野,或于市。

之所以难以在中国找不到远古时期的大型建筑,恐怕是当时高层们和大众与老子有类似的境界。而古埃及的金字塔更像是权力的象征,如果有老子的远见,还会建设吗?中国的万里长城(并非秦始皇一人之功)却不同,他的本意是为了给老百姓更好的安全生活环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劳师动众。这大概就是老子说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

佛祖是在出家盛行的地方选择了出家,而老子却在中国倡导“原始社会”,归根结底都是要打造一个清心寡欲的生存环境,这才有利于静修,好尽早实现踏入道镜的大门。

上面基本上介绍了老子的核心内容,回头再来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实际上道篇第一章的点题就像是回答尹喜的问道,老子的回答是:可以给你说说,但道这个东西一直在运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结合上面的介绍,是不是更贴合其含义了?如果不可说的话,那我们还能看到《老子》吗?所谓不可说的部分是对道的描述不可能完整,只能从多个角度去阐述,这就和本质内容有别,一定会出现遗漏。另外一点是修行部分的某些内容不可说,只能体悟。

本篇的目的只是为了入门级介绍,从老子的瞬间转移能力来看,恐怕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是未知领域,能否从《老子》中找到蛛丝马迹,或者由于迟钝未能理解,或者能否用语言来阐述,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去探索了。

好了,本次“旅游”的服务到此就结束啦,不知道您是否满意,有没有什么收获?满意的话,记得给打个分哦,谢谢。

祝大家生活愉快,事事顺心,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篇文章带您走进老子的世界  老子  老子词条  走进  走进词条  文章  文章词条  世界  世界词条  
科技

 世茂“凶猛”:80 天、200 ...

两个多月前的香港业绩发布会现场,世茂房地产副主席兼总裁许世坛表示,2019 年会加大并购。许世坛并未食言,在 80 天的时间内,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世茂房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