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要想职场身价翻番,还得看龙应台的这句话

总有几个时刻提醒你,曾经的付出,已经无声无息的返回至你身上。

前一阵和前同事T聊项目。其实纯粹是因为T初创了新公司,团队尚未全员到位,身为产品汪的我临时去搭把手而已。

在原本的团队中习惯了或快或慢的节奏,空降到新伙伴面前,突然发现:相比几年前的手忙脚乱,一些清晰明快的工作习惯,已能在最短时间内让任务进入正轨,环环相扣,同时让彼此拥有轻松的安全感。

我们或许很熟悉以下场景:

日复一日的从家->公司->家,看不到头的工作、堆积如山的材料和不定时出现的奇葩事儿,上班总提不起劲,却为了三瓜两枣的工资做着重复无聊的工作

明明工作才3年,难道已看到30年后的样子?在安稳的岗位上注定混吃等死?同期进来的同事,没我加班勤快凭什么他加薪?职场难道就这么不公平?

当然不。

我们虽不奢望达到马爸爸口中的“以前我的生活就是工作,以后我的工作就是生活”的高阶版状态,但它毕竟是占有生命1/3的核心板块,在职场上一地鸡毛,很容易折射出职场外的形态。反正,我目前还没遇见工作吊儿郎当,却能把生活经营得井井有条的人。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说过这样一段话:

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给你意义;第二,给你时间。 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简单概括就是,能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的忙里偷闲,才是工作的好状态。

从个人角度看,以下三点对职场的影响颇大。先不要求做到多么优秀,只要及格,在工作中便不至于太过狼狈,顺带还能享受小小的愉悦与成就。

1、有逻辑,会思考

举个很小的例子。

最近忙的发条紧绷,昨晚和朋友吃饭时她说:“我昨天关注了某某的公众号,看了她写的文章觉得挺内啥的…哈哈。主要是说钱吧,就是用钱去看待周围的事情,那种感觉。恩,以钱的角度去衡量…”

“所以呢?你想表达的是?”我有点儿不耐烦地直接打断。

随后突然反应过来,我把工作的状态直接带入到生活中。闲聊嘛,这样无可厚非(我叨叨起来更是信马由缰大妈附体),但在工作中却是个挺让人抓狂,也让自己不知所措的问题。

近几年观察到周围能力强的人,有个相似点:逻辑感强,目标明确。

我初踏入职场时,有一次开会持续了近1个小时连个方案雏形都没瞧见,各自说主观感受,扯皮得不可开交。主管直接站起来说:“开会没结果,这就等于白开。麻烦你们下次先做好准备,该有的数据,该有的结论都整理清楚再开会!”随后当场离开会议室。

我们面面相觑,原地发懵。

工作中棘手之处在所难免,焦虑不要紧,争吵也不要紧,关键是:能不能解决问题?是不是明白任务背后的最终目的?

很多事情按照逻辑略加梳理,思路马上就豁然开朗。

它就像脚手架,先用逻辑铺路搭好架子,再细化、再沟通,比你吭哧吭哧徒手攀岩要事半功倍的多,效率和效果的双项优势显而易见。

更何况,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说话做事以坦率、简洁、清晰的方法,是对彼此的极大尊重。

所以: -能用1、2、3、4分点表达,就不要洋洋洒洒写一大段;

-能先讲结论,就不要先说具体过程。细节放后边再说不迟;

-能明确分工,就清晰指出ABCD方分别做什么、要求是什么、如何量化衡量结果。

2、主动的人,总会有更多主动

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把给你的事情主动做好,主动反馈。

第二、主动争取机会,主动尝试新事物。

前一阵和一个新团队合作。某次我微信回复接口人:“邮件已收到,本周5可以完成。”没多久她发来信息:“发现每次和你沟通都特别好!”弄的我挺不好意思的。

事实上我和对方的交流并不多,只是习惯所致,拿到具体要求会先快速评估,将计划、时间等信息告诉干系人,便于每个节点的人员知道自己在时间轴上的位置,每个part尽可能地无缝串联。

加快齿轮转动,推着工作往好的方向走,大家自然会对你产生信赖,而这足以降低不少潜在的摩擦成本。

另外是主动地、脚踏实地去尝试半径外的事物。没有别的,just do it。

因为真的有太多人,总是对未知“担心有余,行动不足”,总感觉离天时地利人和还差一点,内心天人交战300回合,最后啥都没做。

在写作爱好者群,有位小伙伴(姑且称他小H吧)挺活跃,时常在大家分享写好的文章时,认真地点评。时间久了就有人问小H:

-怎么从来不见你PO文啊?

-我毕业后就再没写过一篇完整的文章,总觉得写不好啊。

-没事啊,总有从不好到好的过程嘛。

-额,可我是理科生,文笔本来就不好…

-你都没写咋知道,先试试呗。

-我考虑看看吧。

过了半个多月,小H在写作群发出几十个字的提纲:“你们看看这个话题靠谱吗?方向如何?能不能写下去啊?哎,我早就说我写不好。”

这一回,没有人再搭理他了。

你还没开始动笔,就先在心中画了好几条“理科生”、“毕业后就没写过”的红线(PS:再说,谁告诉你理工科生文笔就烂的?),设置了满满的伪限定和伪命题,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强调能力有限和各种客观条件不允许。磨蹭大半天,脚还颤颤巍巍地没踏出去。

真是5D+高清无码版的“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

格拉斯在一次采访时说道:“你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但还存在某种差距。关键是,要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强迫技能形成。这是最难的阶段。”

我们很容易掉入看似主动,实则被动的隐形陷阱中。路有千万条,但都是靠走的而不是想的。更何况,你不走到那一步,根本看不到路。

3、吸收圈子外的知识

其中当然也包含主动的因素,但我觉得最重要还是:意识到为什么需要不断吸收圈子外的知识。

两周前去出差,项目经理和我在途中聊起一则投资骗局的新闻。“哎,我总觉得用信用卡多了容易出问题,而且年化收益超过8%的P2P就是民间灰色借贷。”听得我哭笑不得。

我所在的互联网行业,接触的人群多半偏技术型,对“互联网金融”看似只有一墙之隔,然而不少同事对此都是一头雾水。

因为工作把我们划进了一个个小圈子,你的工作内容、接触对象、社交圈子、思维方式,都是相同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个时代,崇尚的已不是死磕单一工作or职业,而是触类旁通,百花齐放的“T型人才”。

就好比在理财策略中,谁都知道资产配置的重要性,谁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提高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会想方设法做不同类别的投资组合。但在职场中,多数人依然将目光局限于手边工作和目前行业。

只有终身保持学习状态,保持对圈子外事物的敏感度,才能多开辟果园子,春夏秋冬都有收获的惊喜。甚至把两种在人们看来完全不搭界的蔬果,找出连接点,烹饪出别具一格的佳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都还得从平地起呢,与其想着哪天撞大运人生开挂,不如足履实地从职场小习惯入手,一砖一瓦用心搭建这不可或缺的“1/3生命”。

工作即修行,也是成长的有力助推器。只有成长,才是对此生的不辜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龙应台  龙应台词条  翻番  翻番词条  身价  身价词条  职场  职场词条  这句话  这句话词条  
攻略

 人到中年,越来越少发朋友圈

人到中年,身边的人也跟着到了中年,我仔细看了看微信朋友圈里的中年人,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越成功的职场中年人就越少发朋友圈。但是他们平时的确使用微信,很多工作上的沟通...(展开)

攻略

 人际关系法宝:白领必须懂得的22...

第一条必须有一个圈子。无论如何做都是画地为牢;不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所有人的敌人;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另一个圈子的敌人;加入两个圈子,就等于没有加入圈子。只有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