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B站上线3天,点击破70万:一生只做一件事,究竟有多爽?

文/小欧姐

近日,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品的微电影纪录片《海派百工》播出。

这部围绕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纪录片,虽然每集只有短短5分钟,却用精美的影像语言,记录下传统工匠艺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执着与别样人生。

纪录片刚一播出,就被网友评为“最值得看的纪录片”之一。

1、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真的需要一辈子

鸡蛋,是我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食材。吃完的蛋壳,也会被我们随手丢进垃圾箱。

可就是这样一件在普通人眼中毫无用处的东西,却让海派蛋雕大师袁家钊,痴迷了30多年。

年轻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老师傅在做蛋雕,觉得很好玩,就跟着学了起来。

这一学,就再也没放下。

如今,已经60多岁的他,早已成了蛋雕大师,但他坦言: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的确,一枚小小的蛋雕,虽然体积不大,但蕴含的技艺及内容,一点不简单。

袁家钊曾用非洲鸵鸟蛋,制作过一枚叫做《鸟语花香》的蛋雕,这件玲珑剔透的作品,雕刻时间虽然不长,但仅构思环节,就花费了两个月。

做好一枚蛋雕,不仅需要反复磨练技术,掌握分寸,更需要结合绘画、雕刻、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融合进自己的创造力。

以绘画为例,蛋雕的构图虽然来源于绘画,但又不同于平面画作,蛋雕的立体性,对创作者的空间感有着更高的要求,一件完美的蛋雕作品,需要从每个角度都能独立成画,难度陡然增加。

而很多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蛋雕作品,更要求创作者不断提高文化底蕴,扩展知识领域。

比如,一个传统的 “吉祥如意”寓意蛋雕,采用什么配图、什么动物造型、每种动物有几只,这些,都是有规矩和讲究的。

想做蛋雕很容易,只需一周就能入门,但如果想把工艺品做成艺术品,所需要的时间,一辈子都未必够。

正如袁家钊自己所说,热爱,加上坚持,才能做成。

即便如今,做了几十年蛋雕的他,面对极为脆弱的蛋壳,也经常会在最后时刻,一个失手,就让心血付诸东流,功亏一篑。

多年的蛋雕生涯,培养了他的耐心、毅力,面对失败的作品,袁家钊开玩笑说:玩的就是心跳。

热爱,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门,而用更大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坚持前行,才是让我们看到更多风景的关键所在。

爱上一件事,用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是最极致的浪漫。

2、获得幸福的关键,不是拥有,而是创造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项特殊技艺,两个木质构件,通过凹凸设计拼插在一起,不用一根钉子,也能形成稳固的结构。

我们熟知的应县木塔,就是采用的榫卯工艺。全塔没有一钉一铆,但却经受住了无数强烈地震、炮弹轰击,屹立近千年,可见榫卯技艺的精妙。

但在传统工艺中,榫卯结构大多用于建筑、家具中,都是以平面的形式出现。海派花格榫卯技艺传承人陈标,却用榫卯结构做出了各种立体形状,给这项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58岁的陈标,研究古典花格榫卯技艺40多年,可以说,他几乎一辈子都在与各种大小不一的木片打交道。

他手中的榫卯作品,虽不像木塔般宏伟,却因极度的精致,以及他与众不同的创新,成为复杂、绝美的杰作。

他的一件代表作“扁瓶”,高不足一米,厚36厘米,宽48厘米。整个瓶身用厚度为1-2毫米、宽度为0.8毫米到1厘米的榫卯材料制成,全瓶用料1万多片,耗时2年。

想要完成这样一件精美的作品,既要有绘画、雕刻、雕塑的基础,又要掌握熟练的木工技艺,同时还要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和设计能力,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

而为了制作可以传世的独特作品,陈标不但反复测试材料的宽度、厚度,找到美观与牢固的完美平衡点,还要将不同的图形及不同颜色的木料融入设计之中,为的是能使一件作品更完整、更立体。

虽然,现在的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陈标制作花格榫卯,仍然全部采用手工,从画图,到车料、打榫、一根根切断、再一片片组装拼接起来。

这样的过程,看起来十分辛苦,却也让他体会到了别人无法理解的快乐,陈标说:

“再苦再累,看着这么多作品,每一件都是孤品,每一件款式都不同,那种心情,相当高兴。”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怀疑,为什么我们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却越来越难以体会到快乐了呢?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曾在他的著作《身份的焦虑》中指出,物质的极大丰富,却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挥之不去、愈显强烈的“一无所有”的感觉。

我想,陈标用40年的经历,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创造,才是快乐的本源。

3、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你见过的最小的茶壶有多大?

5厘米?3厘米?

海派微雕微刻传承人袁耀,曾在他的微雕作品《陆羽赏壶图》中,雕刻出一把茶柄到壶嘴只有半个毫米的茶壶,更神奇的是,这把壶居然还能注水。

当然,越是小巧的东西,创作难度其实越大,不但需要雕刻者有极高的技艺水平,更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性。

袁耀说,雕刻这件作品时,光是这把茶壶的壶盖,他就足足用了四天四夜。

而一件五百罗汉图,更是耗费了五年多的时间。

极为小巧但栩栩如生的形象,在灯光的衬托下,仿佛都有了生命,罗汉们像是急着去赴一场盛宴一般,在云中穿梭。

实际上,想把一块平淡无奇的玉石,按照色彩、形状、质料不同,雕刻成既灵动、又大气、又精微的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构思到设计再到布局,如何体现作品的意境,背后都是大量的实践积累和思考。

“超常的作品,一定要用超常的辛苦”是袁耀对自己工作的最好诠释。

年近70的袁耀,从事微雕微刻工作已经近40年。

如果是普通工作,他早已到了退休年龄,但袁耀至今每天想的仍然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艺,并且欣喜地说到:

年龄越大,能力提升得越快了。

同样是海派大师的瓷刻传承人张宗贤,在谈到技术的传承时,不无惋惜地说:社会节奏发展太快了,现在年轻人没有耐心做,不愿学。

快时代,慢手艺,这一快一慢之间,是时代和传承的矛盾,却也是个人追寻有意义的人生的本质。

我们忙忙碌碌,用加速度追赶各种风口,却总是遇到瓶颈、迷失方向。

这些老一辈的大师,用几十年的时间,只做一件事,却从没怀疑过自己,每天都在提高。

究竟哪种人生,更快呢?

每每提到传统技艺的传承,我们都会用坚持、付出、隐忍等词,但从这部纪录片中的每个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幸福、自豪。

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它虽需要耐心、恒心,但更是因为热爱。

也许你会说,做这些事,能赚多少钱,能买大房子吗。

可谁又能说,衡量人生的标准,只能有一个维度。

正如蛋雕传承人袁家钊的那句座右铭:日月补体,乾坤娱心。

一世择一事,一事做一生,恐怕是这世上,最美好的体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击破  击破词条  上线  上线词条  究竟  究竟词条  一生  一生词条  
攻略

 产品狗周年记:从傻雕到菜鸟

以此段子,记录自己进入互联网江湖一周年。会从三段经历,讲自己从傻雕到菜鸟的故事。第一家公司:横冲直撞的傻雕去年四月份,我决定出轨去互联网,做产品。毫无背景,找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