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普通人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呢?

对于“普通人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或许我们能学到行动要适时优先于计划、要学会给自己安排任务、以及寻找意义的这项能力的重要性。

我一直在想,这次疫情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思来想去,我觉得这次疫情的性质,属「轻量级动荡」。

“轻量”体现在,经济并未受到致命冲击,社会秩序仍有条不紊,民众仍镇定自若……

动荡到底是动荡,与疫情前相比,生活发生了微妙变化:路上人人戴口罩,“宅”从小众变成主流,快递成为城市“血液”,对卫生敏感度急剧扩大,代际文化差异的矛盾变得尖锐……至于社会宏观面暴露的问题就更多了。

简而言之,这次疫情,像是一束光,毫无预兆的射进被祥和、安稳掩盖下的社会B面,“潜伏的症状”表面化,刹那间,轻量级动荡取代了常态。

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上缴了巨额“学费”。我想,任何人都有「责任」从中学点什么,才无愧于这次灾难,无愧于许多生命。

普通人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或者换一个角度,灾难的积极面是什么?

必须承认,我们这一整大代人(改革开放后出生),大体上都在衣食无忧、按部就班的优渥环境中长大,放在人类历史中,也算少有。

我们理解的社会常态,放在历史中,那是异常;我们理解的动荡,放在历史中,可能才是常情。而我们偏偏最缺乏的,正是应对动荡环境的能力。

这正是此番疫情的积极面——它为全民提供了一次「在不确定性环境将生命价值维持在高水平」的训练契机,而且是真枪实弹的环境

我们有责任从疫情中学习并提升应对「非常时期」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动荡环境中仍维持生命价值在高水平运转?

疫情来势汹汹之时,像典型的“灾难心理”反应一样,我的心态也经历了由震惊到恐慌到麻木的过程。

后来,我发现自己出现了“意识与行动两头跑”的现象:

在意识层面,明明很清楚疫情对社会、经济、个人造成了相当程度的重挫,疫情后我们将面临更为艰辛的时刻,这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利用复工复课前的“闭门”时间,开始储备相关的知识、技能。

但在行为层面,却迟迟“难以进入状态”:作息无规律,麻木刷手机、切换电视频道、无计划、无原则,大脑像生锈了一样……

这是个问题,大问题。

也是促使我思考这篇专题的直接动机——类似我这种“病症”的人很多,在“正该激流勇进的时候却难以进入状态”。

这正是我们缺乏应对「轻量级动荡」的表现,也是我们必须跨过的第一道槛。

本专题,我将就此谈谈我的反思与实践。

一、行动先于思考,在行动中计划

我们成长于常年稳定的环境,养成了重视计划的习惯。无论「稳定」还是「动荡」,深谋远虑,思路没错。

但真要在「动荡环境」中践行,会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制定计划,需要一个重大的前提条件:一个不受打扰,无需考虑琐事的一整片的独立时空。但在「动荡环境」,这个以往再寻常不过的要求,就像口罩、泡面一样,变成了稀缺资源。

比如,我们很多人在家办公,一会拿个快递消个毒,一会洗个菜烧开水,家人让你吃点东西,熊孩子找你陪玩……家长里短,别说深谋复杂问题,恐怕连集中一时半会的注意力都难。

「稳定环境」塑造了我们“按计划实施”的思维习惯,没有计划,自然“难以进入状态”,于是更容易陷入“麻木刷手机”的状态。

如何突破窘境?我尝试比较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在「动荡环境」中,行动先于思考。

尤其是状况不明朗时。比如,什么时候复工复学,相关配套资源什么时候能跟上……在不确定情境中,将心智消耗在周密计划上,多半竹篮打水。

但是,我们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具体该“行动”先什么?

我们可以将时间管理理论的“四象限法则”进行适应化改造。

四象限法则,是将任务分成四类: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这适用于「稳定情境」。

但在「动荡环境」,尤其是我们凡事“难以进入状态”时,我们只需将上述的“紧急”替换成“简单”即可——重要简单,重要困难,简单不重要,困难不重要。

而我们“行动先于思考”只需要先执行“简单重要”的那些“小事”。

比如,我们很多人在家办公,连基本的“作业环境”都不具备。而创造作业环境,就是一件典型的“简单重要”的小事。

别看这事小,正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缺乏独立的办公空间,稳定的网络环境,桌椅高度不适合办公,孩子嬉戏,环境噪音……每一样可能都会让你干不了活。

所谓“行动先于思考”,就是我们不用想那么多,做了再说。先把工作环境创建好:

比如,我这次回乡忘了带电脑适配器,就网上下单买了一个;

我工作对抗干扰的要求高,就找个能遮住视野的帽子戴着,塞个静音耳塞,“虚拟”一个独立的空间;

家庭网络不稳定,我就开手机热点共享给电脑;

如果你家有孩子吵闹,可事先跟他们“约法三章”,几点几点绝对不可以吵你,几点几点绝对会陪他们玩……等等。

遇上问题,解决问题,干就对了,如此而已。

同样,你开始工作(学习)时,也不要一上来就挑复杂的,先把简单又需要完成的事情办好,找到感觉,然后就能慢慢进入工作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就能理解为什么“先从简单小事做起”能引导我们“快速进入状态”:“小事”因为简单清晰,能落实,我们不用想太多,直接做就是。

随着小事的完成,我们能重新获得“自我掌控感”,提升“自我效能”。这就为进入复杂工作提供了足够的“心境基础”(信心),相当于打了一场热身赛。

别想太多,先行动,做着做着,“状态”就来了,计划的思路也有了。

现在,我们有了「快速进入状态」的诀窍,但在「轻量级动荡环境中,我们最大的敌人有时候却是“一旦没人交代事情,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二、训练「创业式自主」:给自己安置任务

《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常说,如果有坑坑洼洼的路可以走,他会尽量避免走光滑平坦的路面。

理由是,崎岖的路面需要身体保持警醒,能刺激大脑维持灵活性与适应力。

常年的稳定环境,使我们的思维过度依赖「确定性」,它塑造了我们如下的典型行为模式:

目标明确

要求具体

任务分解

行动交付

检验反馈

观察上述模式,不难发现,「确定性」是启动我们思维系统的总开关。

但这次疫情冲击的恰恰是确定性:

疫情什么时候结束?

什么时候复工复学?

配套资源什么时候才能到位?

特殊时期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

「不确定性」满满,牢牢锁死了心智思维的总开关,我们在焦虑中举步维艰。

回想疫情前,我们的工作虽未必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般理想,但基本上,我们要资源、要协调、要支持时,都能得到帮助。我们只需专注手头那一亩三分地的工作(或学习任务),埋头干就是了。

但在复工复课的过渡阶段,许多业务的配套资源还跟不上,原本的业务计划被打乱,新的计划尚未统筹好……不确定性锁住了大脑,我们“身体虽已开工,心智却在度假”。

这暴露了成长于稳定环境的另一个致命伤——从小到大,我们都缺席了“给自己安置任务”的锻炼。

而这恰恰是我们「在不确定性环境将生命价值维持在高水平」需训练的第二项能力:在合适的情境给自己布置合适的任务,保证质量按时完成。

如何为自己安置最适合当下的任务?

我们不妨想下,社会上哪类人最擅长这类活?——小微企业的创业者。

“轻量级动荡环境模型”与“资源稀缺的环境模型”高度一致,而从零到一起步的创业环境,恰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残酷丛林。一些人不是经常想着去创业么?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疫情无意中给所有人提供了一次体验「创业式自主」的机会。

如果你在不确定性环境中不会给自己“找事”,说明你还不具备创业的最基本条件。

在丛林竞争中存活的创业者用什么思维锁定“当前最合适的任务”?

精髓就三个字:否定法。锁定那些“不做会死”的事项。

就像一则故事说的:两个旅行者遇到饥饿老虎,一人当即换上跑鞋,另一人问他这么做有什么意义,你跑得过老虎么?

他回答,我不用跑过老虎,我只需要跑过你就行了。

不死即赢。

在「轻量级动荡」情境中,最有效的决策思维不是“如何考高分”,而是“如何不挂科”。聚焦那些“不做会死”的任务,把它做到极致。

具体如何应用“否定法”?

以找房为例。我们不能只盯着户型、朝向、小区绿化多完美,这些都是“加分项”,是78分82分还是90分,不影响居住。但厕所、排污、厨房等若存在缺陷,这房子就没法住人。

又比如,我们在家办公,用“否定法”就可以锁定优先事项是“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因为缺乏环境,我们压根没法做事。

像我这期专题,也是用“否定法”筛选出来的。

在我的候选列表中有大量“教育社会人文心理”等选题,但我临时决定写今天专题——如何在动荡环境中维持生命价值高水平运转。

理由很简单,这次疫情暴露了我们个人在此类环境中的思维缺陷,现在正好是锻炼的绝佳契机。在未来漫漫人生中,肯定能派上大用场。

这对我读者的价值很大,尤其在灾难中。对我而言,这就是“不做会死”的事项,所以我毫不犹豫开始斟酌、动笔。

如果你做一件事,要找很多理由,那这件事可能并没那么重要。

否定法,只需要一个理由,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最后,我谈一点,它既是造成这次疫情危机的社会文化要素,又是在动荡环境中存活的最大敌人——意义感缺失。

三、「寻找意义」的能力从未如此重要

亲历奥斯维辛集中营并成为少数幸存者的著名心理学者、医师维克多·弗兰克尔,特别欣赏尼采的一句话: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弗兰克尔发现,在各类极端残酷的战俘集中营,那些“任何时候都能发现生命的意义、清楚自己背负某种使命的人最有机会存活下来。”

现代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从生理角度证实了这一观点:积极的情绪、期望和态度能够增强我们的免疫系统。

在纳粹集中营,弗兰克尔很轻易就能知道,哪些狱友将“不久人世”——那些选择将香烟(类似监狱里的货币,可兑换食物)直接拿来抽的人——这些人已经感染上了致命病菌——虚无感。

在和平年代,那些“意义缺失”的人,也更容易受到各类“成瘾”系统,比如吸毒、无节制纵欲、消费的奴役。

对重度毒品依赖者的研究证实,他们100%认为,“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毫无意义。”

我前面「在动荡环境中维持生命高价值」的能力中谈到了两点:

行动先于思考(从“简单重要”的事项入手)

创业式自律(用“否定法”给自己安置合适任务)

但显然,这两点需要一个重大的“精神要素”支持——肯定自身行为的意义,明白自己背负的使命感。

意义感缺席,我们很容易陷入麻木或各种成瘾习惯中,今天的互联网社会,更为各类成瘾提供了捷径。

*诸位心里也都明白,放纵欲望、毫无节制、娱乐至死,也是间接引爆疫情的社会文化原因。

那么,如何才能在各种情境中找到「存在之意义」?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意义」对于个体本身就是主观的。就我的体悟,协助我找到「意义感」的钥匙有两把:

第一、负责任。

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有且仅有你自己能担负的责任」,比如你对家人、对亲朋好友的爱,对某项事业的肯定与执着,你必须为这些人事担负起「责任」。

因为世上除了你,没有其他人可以为之承担「一模一样」的责任——即,在这份责任面前,你,无可取代。

第二、抗争。

加缪在其纪实体小说《鼠疫》中,以客观冷静、不追求艺术效果的“历史学家笔法”描述了鼠疫对一座城市的毁灭性冲击。

人们屡屡奋起反抗,却屡屡遭遇挫败。他们的奋斗毫无意义?不会,哪怕在这种极端情境下,反抗命运本身就是人们的共同信仰。

就我自身亲历,每当生命陷入阶段性低谷时,我反倒会本能的“充满力量”,以前不知道是何缘故,现在我认为,是生命最原始的抗争本能,而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咬紧牙关,点燃这把火。

诚如海明威所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尾声

有些朋友注意到了,我一直强调动荡环境中提升“生命价值”。这句措辞,我用“生命价值”而不直接说“工作效能”、“学习效率”。

原因是,动荡环境中,许多常态价值,比如某些工作,维系某些关系,某些重形式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在「非常时期」可能已部分、甚至完全失去了意义。

因此,我强调“生命价值”,旨在自我提醒,「非常时期」首当其冲,即先重新设定全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是第三点,积极寻找当下行动的意义。

这是短暂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承担起对这个问题的求索。

我认为,这已经超越了认知、哲思或价值观层次,而是一项「能力」,这项「能力」,远比我们认为的还要重要。

在本专题中,我们探讨了如何在动荡环境维持生命高价值运转的三类策略,由表及里,「寻求意义」是驱动人思考与行动的灵魂:

最后,引用下弗兰克尔的话: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终究会夺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数学家、哲学家布莱尔·帕斯卡(Blaise Pascal)或许会总结如下:

思想创造生命,继而形成人的伟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普通人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呢?  疫情  疫情词条  普通人  普通人词条  中学  中学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攻略

 开个婴儿游泳馆要多少钱

操作方法01:首先要分析自己是自创品牌还是加盟知名品牌,婴儿游泳馆也有很多的知名品牌,自己可以直接加盟,还可以选择一个好听的名字,自己去工商局办理相关注册手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