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多家青旅拒接“35岁以上人群”,戳穿了当下中年人最真实的处境

文/MBA智库·姜榆木

李先生每次入住青年旅社的四人间,都有一种重回青年时光的感觉。

常年坚持锻炼的他,至今还能一口气做50个俯卧撑,跑5公里路,徒手翻越2米高墙。

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努力不让岁月刻在脸上的皱纹,被青旅刻在了备注里。

李先生途径北京时,跟往年一样预订青旅,却发现所有商家都备注了“仅限18至35岁入住”。

当他最终庆幸自己还是能找到一家容得下他的青旅时,前台在预订电话传来了第一句问候:“您今年过35岁了吗?”

一句话将李先生的心情打入冰点,也让整个网络舆论达到沸点。

事实上除北京以外,多地青旅并没有类似的限制规则,大多只是出于安全考虑,建议60岁以上的房客不要入住。

但是“青旅也开始限制年龄”这个话题所带动的语境趋势已然不可逆。

争议声音的背后,不止是被青旅拒之门外的“中年人”,更是岁月和社会双重催逼下,全体当代人的茫然无措。

01、步步紧逼的“社会时钟”

当青旅作为背包客的标配而成为集体记忆时,其另一项近年来叠加的社会属性,往往游离于公众的视线之外:求职者的落脚地。

相比一线城市动辄300朝上的酒店,青旅的宿舍虽然拥挤,均价70的价格却能稍微舒缓失业后花钱的焦虑。

大部分求职者会提前预订3-4天的床位,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将待面试清单上的公司都过一遍。

收获Offer自然皆大欢喜,即使空手而归,300元左右的住宿成本,也不至于让人心疼。

在这其中,不乏失意的职场中年人。

当“青旅限制35岁+房客入住”成为全网热搜,对他们而言,一种被剥夺感油然而生。

类似登上热搜的年龄限制,不是第一次。

今年年初,有网友曝出深圳统租房限制40岁以上外地人士申请。

在一个售房均价近6万每平米的城市里,租房是多数“深漂”的唯一选择。

按照网上公布的数据,深圳靠近市区上班地点的公寓,平均房租接近4000元每月。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降低在深圳的打拼成本,统租房就是一个值得争取的方式。

但被直接拒绝申请统租房的中年人,从一开始就被分配了更为狭窄的生活空间。

尽管最终相关的负责人员表示,限制40岁以上的人申请统租房的规定已被取消,但并不能消除人们的焦虑。

毕竟,写好的规定会被取消,最初驱使人们去写下这个规定的内在偏见却不会。

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纽加藤在他的学术论文中,提到过一个“社会时钟”的概念。

意思是说,大部分人的一生,都被其所处的社会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并且被要求在相应的阶段里具备相应的行为模式。

限制35岁旅客的青旅,不对40岁职场人开放的统租房,是对“社会时钟”的深刻诠释。

我们越来越能感到,这个社会迫切地想要告诉所有人一件事:你是什么年龄,就去做什么年龄的事。

02、“应然”与“实然”的世界

著名经济学家薛兆丰提过一对很有启发性的概念:“应然”与“实然”。

“应然”是指,一件事情本该呈现的样子。

“实然”则是,一件事情实际呈现的样子。

从35岁的职场危机,再到青旅的年龄限制,所有被波及的人,都被代入一个应然与实然激烈碰撞的世界。

许多中年职场人会有这样的心声:我能力不比年轻人差,所以我应该得到同等的职场待遇。

但实际情况却是,HR一看到35岁以上的简历,就会直接拖进回收站里。

一切看似不合理的实然背后,都有其合理的逻辑。

当多数人去竞争有限的机会,一家公司不能在10分钟的面试时间里,去量化上百名求职者的能力,并且排出名次。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只能通过年龄或学历这种显性的指标,去降低自己的筛选成本。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熟不是体现在对现实的一味妥协或刻意发狠。

而是接受现实骨感的同时,保持自我内在的丰满,用行动让身处的环境,逐渐往应然的方向发展。

想起最近重温的电影《实习生》。

本·惠科特是个退休20多年的老人,参加了当地的再就业项目,成为一家时尚网站公司的实习生。

起初,经理跟许多人一样有着年龄偏见,根本不给惠科特布置工作,想着实习期结束后就炒掉他。

惠科特的表现,很快打了所有人的脸。可以说他把拥有40年职场经验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年轻人工作时会忽略的细节,他能处理得滴水不漏;

同事们理不清头绪的问题,他几句话就能道出本质;

有些领导想做却时常忙得忘了做的事,他也会及时做掉,而且做完后还很低调,从不在别人面前夸耀。

最后经理都舍不得惠科特走,得知人事将他调离后,第一时间就把人给追了回来。

听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主义、偏见和限制,都会在实际的利益面前让步。

年龄限制的本质,是一种对价值的否定。

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世界会自动变好。

03、打破“社会时钟”的2个思维

面对不合理的实然,一句“本该如此”的呼吁,总能显得振聋发聩。

但呼吁过后,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会自动变好。

改变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怎么做?2条路。

第一条路就是在相同的能力体系中,创造不少于别人的价值。

什么意思呢?

像我就遇到过一位供应商处的项目经理,生活作息十分规律,还对定期保养健身,虽然已经37岁,看上去比别人27岁还年轻。

工作方面,他的精力和执行力,一点不输刚毕业的新员工。平时动不动就熬夜的年轻人,一般还卷不动他。

这条路的瓶颈也很明显。毕竟身体再好,也都有个限度。你37岁能跟毕业生拼精力,那47岁,57岁呢?

这也就有了第二条路:努力在自己的能力体系中,创造更多价值。

我在车企上班时,股里有位刚过40岁的老员工。

当时我们做正车试验,由于试验车都是开发前期的试制车,经常报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我们要拿诊断软件分析半天才能分析出来的问题,他看一眼哪条报文接收异常,立刻给出解决的办法。

凭借这种建立在多年经验上的判断力,他不仅是我们股里,在整个部门里都被称为“老法师”。

不能说不可替代,但如果他突然离职,我们至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得不把原来一天就能做好的工作,延长到一个礼拜。

正因如此,前两年车市面临寒冬期,许多老员工人心惶惶,开始跟新人卷加班工时,而他每天照常上下班。

罗振宇曾建议:职场人,尤其是有一定工作年限的职场人,更应该发展“可复利的能力”。

精力和体力本质上是消耗品,越去用它,损耗得也越快。

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力,对行业形势的洞察力,对庞大项目的组织力,这种却是你越去用它,就越会得心应手的能力。

职场中有许多事,需要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来做。

但同时却有更多的能力,是一个人不到那个年龄阶段,所不能具备的。

真正有长远目光的职场人,往往是在还能拼精力的时候,就下意识去发展可复利的能力。

随着能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终将打破社会时钟的裹挟,走在自己的时间区间里。

写在最后

一个人在Ta这一生里,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就是在年轻时忽略一个事实:人的精力、体力和思考力是会随年龄增长而衰退的。

所以不在最适合打拼的年龄,去真正做几件实在的事情,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个错误,就是在自己不再年轻时,去放大精力、体力和思考力的衰退。

所以一过最适合打拼的年龄就开始躺平,打心底默认自己缺乏竞争力,默默等待中年危机的来临。

密西根大学教授科恩曾在演讲时提出一个问题:中年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台下观众有人说是房贷,有人说是孩子,有人说是来自年轻人的竞争。

科恩的答案值得你我深思:“我都40岁了,这辈子还能怎样?”

困住人们的,不是社会的时钟,而是自我的枷锁。

在应然与实然的碰撞中活出想要的人生,才能向命运昭示:岁月不曾饶过谁,我也未曾饶过岁月。

真正驱动你变强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

火爆限免!已有数百名职场人参与

加入《2024联考备考MBA集训营》

让你实现低分上岸的秘籍就在这里

即刻获得18年名师指导:https://ke.mbalib.com/pc/column/975?from_source=zx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青旅  青旅词条  戳穿  戳穿词条  中年人  中年人词条  处境  处境词条  当下  当下词条  
攻略

 入党介绍人意见怎么写

入团,入党是循序渐进的步骤,但是入团后不一定能够入党。能够入党的同志,需要提交的材料以及入党培训的课程及考试都是必须通过的,接下来小编将其中的入党介绍人意见整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