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田晓霞是个怎样的人 怎么评价田晓霞

  怎么评价田晓霞

  是时代写死了田晓霞,而不是路遥

  当写到田晓霞消失在洪流中那一刻,作者路遥内心的悲伤已崩溃决堤,他唤来远方的弟弟解救他,至亲看到他时他伏案泣不成声道:“田晓霞死了!”。

  “田晓霞”这个小说里的虚幻人物为什么会对作者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因为“少平”就是路遥啊,那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孩子,一辈子在黄土高坡上,经历了中国人民最贫穷最苦涩的成长,路遥的书中没有提及“过继”,这是他内心最深处的痛楚,痛到要去影埋于心,极端的贫穷使以他为傲的父母不得不把他送人!路遥本人经历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那田晓霞象征着什么?富裕与知识,高尚与温暖,这都是路遥与“少平”所渴望的。在那样的年代背景里成长的路遥是没有胆识和心胸让少平与田晓霞幸福在一起的。是路遥所经历的时代写死了田晓霞

  为什么路遥笔下没有“安娜卡列琳娜”这样矫情的女子?因为挣扎在丙饭边缘的路遥身边是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人,正面的田晓霞润叶不嫌贫爱富,反面的郝红梅爱慕虚荣,不管好坏都逃不开“贫穷”这两个字,这就是路遥时代所有人的缩影。无论作者有再旷阔的想象力,他没见过没经历过的美好,是永远不会出现在他自己的笔下。时代造就了这样的好作家的缺失,缺失造就了“田晓霞”的结局,这是让读者无奈且遗憾的,伤感却也深刻。走好吧“晓霞”那个时代你不该拥有幸福。

  孙少平眼中的田晓霞

  引路者——作为《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是路遥心目中的女神。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具有独立意识的现代女性的知识美。在整部作品中,她与其他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不仅继承了父辈们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接受了现代文明的陶冶,在她的性格中,充溢着生命的力量。

  (一)在与孙少平的爱情中,她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的爱情简单而动人,更让人惋惜,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这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就深深的表现出来。当田晓霞问孙少平:“你和润生是一个班的吧?”此时的孙少平可能是因为胆怯或者害羞或者是陌生,只是“嗯”了一声。文中写到“少平一下子感到脸象炭火一般发烫,他首先意识到的是他的一身烂脏衣服。他站在这个又洋又俊的女同学面前,觉得自己像一个叫花子到她家门上讨吃来了。”孙少平觉得在这样的处境下,自己很尴尬,而田晓霞则是很热情很大方的给他泡茶,在少平不喝的情况下她又开玩笑的说道:“那么我这杯茶算是白泡了”。

  田晓霞是很开朗的一个女生,而且活泼大方,后面又写道田晓霞外面的衫子竟然像男生一样披着,这让孙少平感到无比惊讶。也许孙少平的心里还保持着那种对传统女性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规范,而田晓霞是在干部家庭和城市环境中长大的,又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具有洒脱的男孩子般的性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田晓霞之间的接触也变得多了起来,从一起参加文艺宣传队到后来出于对知识的共同追求,无疑使他们之间那种简单的关系稍稍拉近了一些。由于田晓霞的个性和对事物非同一般的认识,孙少平很佩服田晓霞,并且开始和她交流自己的想法,当然这种交谈只是对报纸上文章的一些看法而已。由于田晓霞父亲的缘故,孙少平经常能从田晓霞那里读到一些内部刊物,或者说是在他看来比较先进的,包括后来的《天安门诗抄》,这无疑使孙少平变成了田晓霞在追求知识道路上的同路人。当田晓霞请孙少平吃饭时,孙少平觉得自己只有和田晓霞在一起的时候,他这个年龄和女同学交往的羞怯心理,才不至于成为一种严重的障碍。在毕业的时候,田晓霞不忘嘱咐孙少平不要放弃读书,当孙少平结束了教师生涯,回家当农民的时候,他想起了田晓霞,而每次想起她,他总会感到一种惆怅和苦涩,他下定决心去外面闯荡,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当他在黄原县城的电影院门前碰见田晓霞时,并没有因为两人的巨大差距而相互变得陌生,反而变得更加自然和亲切。而这次两人因精神上的共鸣和志趣相投,迸放出绚丽的爱情之焰,一切都水到渠成。田晓霞始终表现出的是活泼聪颖,美丽大方。在孙少平的眼中,她是他精神的导师,他们的爱情虽然简单,却很美,没有过多的见面机会,没有多少时间约会,有的只是彼此间的书信和深深的思念。这在世俗的眼里,他们是绝对不般配的,但田晓霞却不以为然,在建筑工地上,她不顾揽工汉们粗鲁的叫喊,很自然的去找少平,给他更换被褥。她甚至计划好他们的将来,她骄傲她那掏炭的男人,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田晓霞对孙少平的感情之深。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身份地位的差距,这与传统的恋爱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将田晓霞现代独立知识女性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晓霞  晓霞词条  评价  评价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有感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2000字)

 围城读后感2000字(一)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这是我看钱钟书先生《围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