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都梁《亮剑》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亮剑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都梁写小说纯粹属于偶然。爱看小说的都梁和朋友一起聊天,闲谈中谈到了文学。刻薄的他把目光所及的小说数落个遍。朋友激他,你说人家不行,你写本出来看看。为了践诺,都梁拼掉八个月的业余时间,《亮剑》完成,由朋友介绍给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董保存。

  据都梁介绍,李云龙源于王近山将军。王近山将军,生于1915年,湖北省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在八路军129师、太岳军区、陕甘宁留守兵团等部队任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一二军军长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时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的王近山曾负伤住院,同时入院的还有八路军385旅769团团长陈锡联。小说中李云龙在医院所结识的田雨,其生活原型即该医院的女护士韩灿岩。王近山喜欢韩灿岩,在陈锡联的撮合下,两人喜结连理。

  《亮剑》的基本素材来自农六师的前身新四旅,或者说,是作者以新四旅的战斗历程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再创作。剧中李云龙所在的独立团,源自1927年的黄麻起义,参加过创建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然后翻雪山过草地北上抗日,抗日战争时期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这些恰恰就是新四旅七七一团的历史(见《农六师简史》第11页),只不过电视剧里叫“三八六旅独立团”,而新四旅的前身是三八六旅七七一团。电视剧里多次提到过的独立团消灭日军战地参观团,就是新四旅十六团的韩略村伏击战。

  从《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身上,不难看出作为生活原型的新四旅旅长王近山的性格特征。

  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王近山被称为“王疯子”,是一个有奇谋、打硬仗、敢冒险的指挥员。

  李德生将军、尤太忠将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王近山在指挥作战中,从不考虑个人安危,“以至我们在多次战斗中,不得不派六七个警卫员跟着他,当他往前冲时拉住他,再不听劝说,就几个人压在他身上,有时气得他又急又火,又踢又咬……”

  这是军史上真实的王近山,也是《亮剑》中我们看到的李云龙李云龙敢打敢拼的硬汉子形象,再现了一代战将王近山的英姿。

  “敢打没有命令的仗”是王近山和李云龙共同的性格特征。李云龙指挥独立团攻打日军盘踞的县城那场战斗,就是一场没有上级命令的战斗。

  电视里的这场攻城战斗打得惊心动魄,异常残酷。由于没有与上级指挥系统取得联系,李云龙把整个晋东南“搅成了一锅粥”。最后,当日军的驰援部队在兄弟部队和国民党友军的阻击下,独立团终于攻下县城时,才让观众松了一口气。

  看到这里,不能不让人想到《农六师简史》上记载的、《亮剑》中作为背景交代的消灭日军战地参观团的那场战斗。正是王近山在战场的“疯劲”,为塑造艺术作品中英雄人物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提供了营养。

  1943年10月,党中央调王近山率十六团(后来的农六师五十团、现在的农四师六十六团的前身)赴延安组建新四旅,担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部队行至临汾地区的韩略村时,从当地情报得知,每天都有数十辆满载物资的汽车从临汾开出来,去支援进行扫荡的日军。

  王近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战机。他问部队:“上级给我们的任务,是向延安开进,不是打仗,可是现在敌人的胸膛就在你的刺刀前面。你们说,我们是把刺刀捅到敌人的胸膛里去呢?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看不见?”

  得到的回答是:“咱们用刺刀捅敌人!”

  第二天上午9时,日军3辆小汽车、10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大摇大摆开进韩略村西南公路。

  公路两侧是两丈高的陡壁,一位挑着柴禾的农民站在公路上,望着远远开来的日军军车微笑。突然农民不见了,柴禾着火。两侧悬崖上的玉米秸、高粱杆全都变成八路军战士,变成了愤怒的枪弹、手榴弹和炸药包。

  日本鬼子没有想到他们会在自己的心脏地区遭到伏击,更没有想到刚才朝他们微笑的挑柴禾的农民,就是指挥这次伏击战斗的王近山。

  这一仗除了3名日军钻山洞逃跑外,120多名敌人全部被歼。事后从缴获的敌文件中查明,这次伏击仗歼灭的敌人,原来就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组织的“战地参观团”。其成员是“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第5、6两个中队及其他军官,其中包括少将旅团长1名、大佐联队长6名,其余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

  被邀来观摩扫荡八路军的“参观团”,被八路军出奇不意地歼灭了。冈村宁次闻讯暴跳如雷,立即从进行扫荡的各路日军中,抽调3000多人,在飞机的配合下,火速赶到韩略村反击。但此时,王近山早已率部队迅速转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王近山把冈村宁次的战斗部署也“搅成了一锅粥”。

  毛泽东主席对韩略村伏击战非常满意。他在延安接见旅以上干部时说:“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

  这就是历史对新四旅(农六师前身)旅长王近山的评价,也是广大电视观众对《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评价。

  亮剑精神,应该是农六师的前身新四旅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亮剑的赏析

  小说塑造了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展现了这些英雄的悲剧以及其中深刻的意义。他们具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也毅然“亮剑”。在作者的笔下,李云龙的形象更为深刻,与以前的英雄形象有着巨大的的差别。李云龙之死是小说的浓墨重彩之处,这时的李云龙不但具有着超乎常人的英雄意志和英雄业绩,同时还具备了大彻大悟的英雄的精神力量,他的死亡是撼人心魄的悲剧,是面对更为强大的外在力量的不屈抗争,他以死来肯定生,以他的毅然亮剑来张扬生命的尊严与高贵。

  文学有着深刻而丰富的魅力,它的全部魅力就在于对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描绘与刻划。小说《亮剑》正是以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它的贡献就在于对悲剧美的拓展与揭示上。文革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精神劫难,作者勇敢正视并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悲剧性,在揭示中反思和批判,在揭示中引发读者深刻的思索,在揭示中张扬了民族精神和人性的崇高与伟大。

  从《亮剑》中的英雄人物身上可以找到英雄之间的共同点,那就是精神上的至高无上与不可战胜。他们在面对强大的外敌时表现出了万众一心,其利断金的伟大决心,还有可歌可泣的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勇往直前、慷慨无畏的亮剑精神,用主人公李云龙的话描述,就是:“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坚忍不拔的亮剑精神,其动机、动力与目的,来自于“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大忠大义。民是国之本,为民即为国;“为人民服务”,是军队的宗旨,也是军人的天职;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个人生死荣辱是那样微不足道。

  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塑造英雄,人道主义简言之就是批判和摒弃无视甚至践踏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封建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和发展。以人道主义的情怀表现战争,不仅写出了战争中双方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而且写出了人的生命的宝贵、人的尊严的神圣以及战争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破坏和毁灭,达到了一种人性的高度,表现了一种进步的现代意义的战争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反人类性,这样的战争表现才能更适合人类的精神需要,更符合人类的审美理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都梁  都梁词条  背景  背景词条  写作  写作词条  介绍  介绍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