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战争与和平》娜塔莎人物形象分析 娜塔莎是怎样的人

  《战争与和平》娜塔莎的人物形象分析

  以“一八零八年莫斯科普罗斯托依公爵家中的命名日”为标题的《战争与和平》的最初一种手稿描写的是罗斯托夫家中的家庭祝贺。在这里我们头一回认识了受贺者------十三岁的娜塔莎和她的父亲、母亲、哥哥、索尼娅以及罗斯托夫家族这个古老而殷殷好客的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客人们和家里人都夸奖命名日的受贺者。但托尔斯泰写道,她“一点也算不上漂亮。她的面孔的全部特点是不吸引人的,眼睛小,额头窄,鼻子不坏,但脸的下部,下巴和嘴都显得太大,嘴唇又是不成比例地显得厚了一点,你把她端详之后,就简直闹不明白,她为什么讨人喜欢。”

  但是娜塔莎开始谈话了。“小姑娘的声音是这样柔软和富于变化,就像她的全部外貌一样”,托尔斯泰写道,“她所做的一切,都好像应该那么做,只有那么做才恰如其份似的。”这一段话是把握娜塔莎的外貌,同时也是揭示她的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在这种基调------罕见的活泼、性格的多变加上天性的优雅------之上形成了这个“迷人精”(这是热恋着年轻的娜塔莎的骠骑兵瓦西里.杰尼索夫送给她的外号)的动人的形象。

  后来托尔斯泰对描写他心爱的女主人公的章节做了不少改动,但从小说创作的最早阶段就定下来的这个基调始终保持着它的主导性和明确性。

  艺术家在描写娜塔莎面部的“富于变化的动人特点”时,特别着重写她是怎样微笑的。娜塔莎的微笑------是她面部最显著的特点。战争结束以后,皮埃尔遇见了娜塔莎,已经认不出她来了------她改变得那么厉害。就好像,奕奕的神采已经从她那双眼睛里永远消失了,就好像,那双眼睛已经变得黯淡无光。可是,瞧,她认出了皮埃尔,并且微笑了。而“当她微笑的时候,再不能有任何怀疑:这就是娜塔莎……”

  娜塔莎的“会说话的”微笑,她那双活泼眼神的奕奕神采,她那柔软、响亮的声音的韵调常常比起她所说的或者所写的话来更多地被作者所描写。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娜塔莎是多么勉强地给远在国外的未婚夫安德烈公爵写信的。“她,”托尔斯泰写道,“不善于写信,因为她没法用信(哪怕是写上一千次)来表达她习惯用声音、微笑、目光加以表达的东西。”

  托尔斯泰不想掩饰他心爱的女主人公对文墨并不那么精通。她把自己写给安德烈公爵的信拿给母亲看,“伯爵夫人帮她改正了缀字法上的错误。”当然,这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缀字法上的错误,这一细节更多说明的是娜塔莎同母亲的亲近、她的坦率、她对人的信任。

  玛丽亚问皮埃尔:娜塔莎称得上有智慧吗?他想了想回答道,娜塔莎没有天赋的智慧。这里应该记住:托尔斯泰是把“头脑的智慧”和“心灵的智慧”,“理智的智慧”和“情感的智慧”区别开来的。在娜塔莎身上,情感远甚于理智。但这一点并不妨碍她具有罕见的洞察力。“她,”作家写道,“很快就能领悟没有说出来的话,径直把它带进自己敞开着的心灵,皮埃尔心灵深处的全部秘密她都能猜测出来。”

  罗斯托夫一家人中,娜塔莎比所有其他人都更会识人。她生来具有一种非凡的才能,“善于感觉出音调、目光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差别……”她能够惊人准确地猜测出人们的性格,不管是自己的哥哥尼古拉,还是皮埃尔、杰尼索夫、多洛霍夫、德鲁别茨基或者其他她有机会认识的人。

  决斗能手多洛霍夫想讨取并且已经取得罗斯托夫全家人的欢心,唯独娜塔莎除外,因为这个多洛霍夫,她还跟哥哥有过一次争吵。“我不管别的,”娜塔莎固执而任性地喊道,“他生性残忍,毫无感情。我倒宁可爱你的杰尼索夫,他不过好饮酒作乐,反正我已经爱上他,我就知道这一点。”

  娜塔莎不同于她那个上流社会圈子里的人,她摆脱了“上等人的恶习”和他们那一套虚伪做作、装腔作势。

  安德烈公爵比所有人都更善于评价娜塔莎,他把她看做一个“诗趣盎然、充满生气而又迷人的姑娘”,这个姑娘受教育于一个古老的、保持俄罗斯生活独特的传统和习惯,又了解宗法制农民的生活和风俗的家庭。正因为如此,娜塔莎“能够了解一切人,不论是阿尼西娅、阿尼西娅的父亲、姑妈、母亲还是所有的俄罗斯人。”

  就性格而言,就思想类型而论,就感情和习惯来说,娜塔莎.罗斯托娃都是一个地道的俄罗斯姑娘。托尔斯泰在描写娜塔莎在舅父家宴会上入了迷地跳舞的那个场面中,这样提到他心爱的女主人公:“她是从哪儿,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吸进这么多的俄罗斯空气的呢?------要知道,这是一个法国女教师教育出来的伯爵小姐啊。这样一种神韵,这样一种气质,她都是从哪儿得来的呢?……这种神韵和气质不消模仿,不用学习,是天生俄罗斯的,舅父所希望于她的正是这个。”

  在小说第二部(其中写的是两次战争之间的那段和平时期)结束的时候,托尔斯泰叙述了女主人公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娜塔莎迷上了阿纳托利.库拉金,拒绝了自己的未婚夫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并且险些毁掉自己。托尔斯泰赋予这一情节以重大的意义。两次提到,“这是小说最难运笔之处和全部纽结之所在”。

  确实,当时发生在娜塔莎身上的事,是她一生中面临的最严峻的道德和精神上的考验。在小说的这个“纽结”上出现了许多情节线的交叉。罗斯托夫一家、博尔孔斯基一家、别祖霍夫一家都“缠”了进去,而造成这场纠纷的则是“卑鄙的,丧失人性的”(用皮埃尔的话来说)库拉金家族。

  解开这个最困难的“纽结”,已经到了小说主人公们和平生活结束的时期。像一种可怕的征兆,一八一二年的彗星出现了,这“在他们看来不啻预示着大恐怖和世界的末日”。只有那个帮助娜塔莎消除痛苦和羞辱的皮埃尔.别祖霍夫把彗星看作是一种幸福的征候。他觉得“这颗星恰好是他在新生活面前心花怒放的一种标志,在这种新生活的鼓舞下,他的心变得温柔起来”。就这样生活的激流把小说的主人公推涌到严峻的一八一二年的门槛前。

  战争来临前娜塔莎度过了许多阴暗的时光。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濒临结束。“自由和明朗的欢乐已经从她身上永远消失”。娜塔莎病得很重,亲人们都觉得她已经没有希望再恢复健康。应该活下去。”托尔斯泰写道。娜塔莎逐渐从自己精神折磨的重压下摆脱出来,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到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上去。

  娜塔莎对俄国人民在拿破仑入侵时期所蒙受的苦难感同身受,她的行为是真正爱国主义的。她命令扔掉马车上的财物,把这些马车让给伤兵。老罗斯托夫为女儿这种行为直感到心疼,连声喊道:“鸡蛋……鸡蛋居然教训开母鸡……”

  娜塔莎在照拂垂危的安德烈公爵时表现出多么强烈的爱、多么奋不顾身的舍己精神,她又是用多么罕见的坚强与镇定去迎接安德烈的死亡!

  在《战争与和平》结尾处我们看到娜塔莎成了热爱并且忠实于皮埃尔的妻子,成了四个孩子的母亲。许多批评家“不能接受”小说结尾处的娜塔莎的形象。他们认为,托尔斯泰把娜塔莎塑造成一个埋头于家务事的大家庭的母亲,“贬低”了她的形象。

  阿.阿.费特在赞扬“那双巧妙、灵活、对什么都能应付裕如的母亲的手”的同时,又指出小说结尾处的娜塔莎不应该被写成“邋邋遢遢,不事修饰,这在现实中是可能的,但在艺术上却是一种不能容忍的自然主义。这是一种破坏和谐的夸张、一种过火的描写”。

  另一些批评家在解释作品的女主人公的外部面貌和内在性格的变化时指出,托尔斯泰不喜欢那种“聪明的女人”,他是有意识地和那种妇女解放的号召相对抗。这种号召在《战争与和平》初写成的六十年代充斥着俄国那些民主主义杂志。

  对小说作者这样类似的指责只能说是部分公正的。正像A.季姆洛特所确切指出的那样,小说的女主人公“选择了一条像娜塔莎那样的妇女在当时她所处的条件下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家庭(就这个字眼最好的、广义的涵义而言,也就是说她参加丈夫的事业并自己教育孩子)”。

  还在娜塔莎年轻的时候,她就感到,妇女的生活圈子是多么窄小,妇女的权力和条件同男子比较起来又是多么不平等。这种感觉在她和安德烈公爵分离时体验得最为深刻。“她,”托尔斯泰写道,“屈辱地意识到,她当时只是为他一个人活着,而他则过着一种真正的生活,广泛接触他感到有兴趣的新人新事。”

  只是在娜塔莎成了皮埃尔的妻子后,她才不再有那种屈辱感。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她非常善于体会丈夫的思想和情绪,鼓舞他去参加新的事业。小说结尾时,娜塔莎作为一个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而行动。她告诉皮埃尔,一旦需要,她可以舍下孩子,跟他一道去西伯利亚。

  小说结尾时,也正如同开始时一样,托尔斯泰强调了娜塔莎身上的那种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娜塔莎和皮埃尔直到同我们分手时,都始终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幸福。越往前去,它就越多、越多。”对生活的热烈的、始终不渝的、不可遏制的信念,对自身和全体人类的幸福的向往------这是可爱的娜塔莎身上最吸引我们、最为我们所珍爱的特点。

  娜塔莎是怎样的人

  娜塔莎是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历史上非常受欢迎的一位女主角。她有少女的天真活泼热情,喜欢音乐也聪明伶俐,更有善良勇敢的一面。当初1956版电影选择奥黛丽赫本出演这个人物广受认可。十年后的苏联版电影娜塔莎演员几乎是按照小赫本的模子挑选出的,也可以看出两大阵营眼里娜塔莎正应是小赫本那精灵古怪的人间天使形象。

  不过用精灵来概括这个人物也略显片面,正如1956版删改了很多剧情一样。作为全书第一女主角,娜塔莎身上有最多的寻常人特质,也有一个完整的女性成长过程。而生命中的几个男人也代表了她的不同阶段。

  初恋鲍里斯如同朦胧的回忆一般在书中很快消散,正如她最无忧无虑的时期。之后她接受了安德烈公爵这样的婚姻,开始了成长和承担起责任的历程,也犯下了很多女人都会犯的错误。

  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的婚姻是一开始就注定悲剧的。安德烈公爵一个悲天悯人的中年人,而娜塔莎是活泼感性的少女。俩人之间更多是门当户对,没有太多真正的了解和热情在里面。娜塔莎对安德烈公爵有无比的敬仰和尊重,但是这一婚姻完全是建立在道德上的,在险些为阿纳托利所引诱后更增添了无尽的愧疚。也正是她在战争中的勇气让她阴差阳错救了安德烈公爵,见到了他最后一面实现了内心的救赎。但是这些和真正热烈的爱情无关,两人从来没有做到过亲密无间。而当时大部分的婚姻其实也正是如此。

  安德烈公爵延迟婚期更导致这个阶段娜塔莎既得不到公爵本人的爱,也被婚约所束缚住不能去追求爱,留给她的只有纯粹的道德枷锁。这无疑是让这个精灵一般的小姑娘非常痛苦和难以忍受的。阿纳托利正是看准了这个时机出手几乎成功。娜塔莎长期以来都是活泼和感性的,也是对自己的魅力非常自信的。因此阿纳托利才是真正打动她的人,尽管这个花花公子只是在引诱她。阿纳托利这样的人代表了娜塔莎的一部分本性追求。所有少女都喜欢这样英俊而不拘束,不掩饰内心欲望的男人,仿佛王子和野兽的混合体。从这方面而言,男女都是一样,道德在这样热烈的情感冲击面前不值一提。这一段故事反映的就是娜塔莎内心道德和本性之间的对抗,最终本性一度获得了胜利,不是他人的帮助就要万劫不复。也正是这段最让娜塔莎显得鲜活生动,算是她成长过程中让人物最显得真实可信的一笔。

  在拿破仑攻打俄国的战争中,怀着对安德烈公爵歉意的娜塔莎也从一个少女成长为坚强拥有大爱,也是托尔斯泰和很多人理想中的女性。还有从和玛丽亚的关系转变也能看出她的成长变化。娜塔莎一开始觉得玛丽亚虚伪。到后期安德烈公爵危险的时候才和她冰释前嫌,看到和了解了彼此的光辉之处。

  最后娜塔莎和皮埃尔走到了一起也是水到渠成的。两人都在战争中饱受洗礼真正成熟,皮埃尔又一直敬慕和珍爱娜塔莎。娜塔莎和阿纳托利那段插曲也正像皮埃尔和海伦的婚姻一样,当时皮埃尔对她的相助和体现出的纯真品质不仅让娜塔莎感动,这类似的境遇更让两个人彼此理解走得更近。和安德烈公爵不同,皮埃尔除了外貌外的确是娜塔莎精神和物质上最合适的伴侣。

  值得一提的是,皮埃尔对于娜塔莎的爱恋一直是精神上的最纯真的爱情,和海伦那样纯粹身体的引诱截然相反。不过娜塔莎身上,恰恰也有一些海伦的元素,比如美丽和喜欢被爱,比如想过阿纳托利和安德烈公爵二者兼顾。多少显出不管是魔女还是理想中的女性都是女人,甚至两人的相似之处比其他女性和她们都来得要更多。这两个角色也在之后为托尔斯泰创造出他最著名的女主角提供了灵感和血肉。

  而娜塔莎最后的蜕变一直是叫读者唏嘘的,乃至在影视改编中一再删除了这段情节。但这也不难理解。和娜塔莎有过情感的人中,鲍里斯投身世俗了无音讯,阿纳托利战死,安德烈公爵更是死在她面前。可爱的彼佳也死了,母亲疯了,他们所代表的青春和美好已经一去不复返。这是娜塔莎投身于家庭舍却了自己过去灵气的原因之一,过去对于感性的她来说美好中又夹杂了太多痛苦,已经不堪回首。当皮埃尔见到她的时候几乎没有认出她来已经预示了这一点。尽管在皮埃尔体现出善意和爱之后,娜塔莎一度再次恢复了当初的顽皮,但是终究无法阻止婚姻对女人的改变。当两人终成眷属,青春和热烈的爱情也一并褪去后,娜塔莎彻底成为一个平庸的妇人。这叫人叹息,却是大部分女孩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女孩所共同的命运。她对皮埃尔的控制欲除了他代表的唯一幸福外,可能也是知道自己失去魅力后,害怕具有曾经的自己那样活力的女孩将丈夫吸引走。

  而且从托尔斯泰发表的言论看,这也是当时的他言论上对理想女性的要求:坚韧不拔,以家庭和母亲的职责为重。然而托尔斯泰现实中的夫人索菲亚也是这样贤惠的传统女性,据说她就是娜塔莎的原型之一,他和妻子的关系却非常恶劣。这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本人实际是无法忍受这种平庸的。

  虽然小说中最后对娜塔莎最后的描述让人不忍卒读,但是或许正是这样的结局才让托尔斯泰在之后写出《安娜卡列尼娜》突破自己和之前塑造角色的局限,用他的妙笔全力颂扬女性对这种传统婚姻职责的抗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娜塔  娜塔词条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词条  形象  形象词条  人物  人物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有感诗经

 诗经《扬之水》原文及赏析

 扬之水①,悠悠河水慢慢流,  不流束楚②。一束荆条飘不起。  终鲜兄弟③,既没哥来又没弟,  维予与女④。只有我和你在一起。  无信人之言,千万莫听谗人的话,...(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