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苏轼《范增论》原文、翻译及鉴赏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①。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②,疽发背死。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曰: 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 曰: “知几其神乎③?” 《诗》 曰: “相彼雨雪,先集维霰④。”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⑤。

  陈涉之得民也⑥,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⑦。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 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 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 增亦人杰也哉!

  【注释】 ①陈平计:公元前204年,楚王项羽与谋臣范增围攻荥阳的汉军,刘邦采信陈平反间计,使项羽疏远范增。②彭城: 今江苏徐州,是当时项羽的都城。③几(ji):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小迹象。④相 (xiang): 视,看。霰 (xian): 小雪珠。此引诗说明事情总有征兆。⑤卿子冠军: 楚怀王封给大将宋义的称号。公元前206年,秦攻赵,楚将宋义率兵相救,行至途中畏缩不前。副将项羽杀死宋义,率兵破釜沉舟,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⑥陈涉: 陈涉起义时假借楚将项燕、秦太子扶苏之名号召众人。⑦楚怀王孙心: 即楚义帝,名心。

  【译文】 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了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项羽怀疑范增同汉王有勾结,逐步削弱了范增的权力。范增大怒,说: “天下事大体已定,君王你自己去办吧,请将这把老骨头赏我回乡里去吧。” 范增回去,没走到彭城,恶疮发作而死。

  苏轼说: 范增离开是好事。如果不走,项羽必然杀他,只恨他不早一点走呢。那么范增因为什么事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刘邦),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掉了天下,到那个时候才离开吗?答: 不对。范增想杀沛公,是做臣子的本分; 项羽不杀沛公,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因为这事离开呢? 《易经》上说: “知道事物变化的微迹,大概算是神明吧!”《诗经》上说: “看那下雪,先像结的是细小的雪珠。” 范增离开,应当早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啊。

  陈涉得到百姓拥护,是因为假托了项燕、扶苏的名义。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是因为杀了义帝; 而立义帝,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难道只是楚国的盛衰,也是范增跟他同一祸福呀。没有义帝死了而范增能长期活着的。项羽杀卿子冠军,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原因。难道一定要等陈平来离间吗? 物体必定是先腐败,然后才有虫生出来。人必定是先有疑心,然后才有馋言进入。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评议义帝为天下的贤君。单派沛公进入关中,不派项羽; 从众人中赏识卿子冠军,提升为上将。不贤明能做到这样吗? 项羽假托义帝的命令杀了卿子冠军,义帝一定不能忍受。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这是不等聪明人指点才知道的。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 中途项羽杀了他,并非范增的本意,那岂只不是他本意,还定会尽力谏争,不听项羽的。不信他的话而杀掉他所立的君主,项羽怀疑范增,定是从此开始了。当项羽杀卿子冠军时,范增跟项羽并肩服事于义帝,君臣的区分还没确定。为范增设想,如果当时有力量杀项羽,就杀掉,不能就离开他,岂不是坚毅的大丈夫吗? 范增年已七十,合得来,就留下; 不合就离开。不在这时弄明离与留的利害分别,而想靠项羽成就功名,浅陋啊!

  虽然这样,但范增,是高帝刘邦所畏怕的。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唉! 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啊!

  【鉴赏】 楚汉战争时,刘邦的谋士陈平施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使得范增离开项羽。本文就是对这件史事展开的一篇评论。作者认为项羽早已不满范增,即使无陈平离间也要除掉范增,故提出范增早该离开项羽,并分析出离开的最佳时期。其主旨在于以范增为例,论证封建士大夫应掌握处世原则和进退时机。虽立论翻新,见解新颖,但选例偏颇,多有臆测,大有科举习作中哗众不实之风; 这可能也是在早未编入作者文集的原因。但是,就文章写作而言,先简述范增离开项羽的事实经过; 接着就在赞同范增应该离开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 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然后就义帝、范增、卿子冠军三人的关系,推论项羽杀义帝是疑心范增的根源; 最后批评范增没有适时退身。这种论述有事实,有设想; 有正写,有反写;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多方论证,起伏跌宕; 加之语言的简明畅达,使其文章逻辑性和论辩力很强。

  字数:2267

  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49-451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苏轼  苏轼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