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韬奋与出版》序原文及赏析

  钱小柏、雷群明同志编写了 《韬奋与出版》,将由上海的学林出版社出版,原稿寄给我,请我写篇序。我从30年代起就是《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出版物的经常的、热心的读者,对韬奋同志从来都是敬佩的,但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认识他, 和他没有个人接触, 对他了解不多,请我写序本来是并不合适的。但我通读全部书稿之后,感想甚多, 不能已于言,很愿笔之于书,至于这样写算不算序,那就不去管它了。

  读了书稿之后,给我一个总的印象是,韬奋同志的确不愧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模范”(这是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给他的评语)。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 不仅写了大量的文章, 而且在编辑、出版、行政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家,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编辑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出版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从校对到编审, 到装帧设计, 到印刷, 到发行, 到经营管理, 可以说他对每一行都精通, 是出版工作中罕见的全面人材。他对编辑出版工作经验之丰富,我国近代出版史上很少有人能同他比肩。我应该负责地向出版工作战线上所有的同志推荐这部好书。我敢说,任何人读了这部书都会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这部书中提到的经验, 因为历史条件不同, 斗争任务不同, 不能照搬。还有些在当时是进步的好办法,现在却不适用了。例如把出版机构办成合作出版的集体所有制的事业,现在我们的出版社早已成为国营的企业, 当然不必再回头去搞合作出版了。

  但是书中介绍的韬奋办出版事业的基本精神, 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像他主张的出版事业要不断追求进步,应该与时代一同前进;应该把“事业性”放在第一位, 不应该把“商业性”放在第一位; 出书要讲究质量, 要努力生产“引人向上”的精神食粮, 决不能为赚钱而不顾一切去滥出有害的坏书刊等思想, 都是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的。特别是他那种废寝忘餐、呕心沥血地为读者服务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为人民服务这个响亮的口号是我们党最先提出来的, 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韬奋同志还在30年代, 在他还没有成为共产党员之前,就能自觉地为这个口号奋斗,实在难能可贵。读了他为人民服务所作出的动人事迹, 真使人感动得落泪。因此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对他做了那么高的评价不是偶然的。这评语虽然大家都记得很熟,但我还是再抄录一次: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我们拿韬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对比一下自己是很有好处的。应当肯定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我们的出版事业是在为人民服务的总目标之下成长壮大起来的,但是和韬奋同志的服务精神相比较, 差距还不小。

  韬奋同志当编辑最宝贵的精神是大公无私。还在30年代他就提出当编辑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大公无私。他说: “天下最可鄙的是自私自利, 天下最可敬的是为群为公。”编辑肩负重任, 一切作者投来的文稿能否刊登都要由编辑来判决。如编辑选稿不以公字为标准,那就会败坏刊物和出版社的信誉, 一直到垮台。所以他主张选稿必须大公无私,必须坚持原则, 以质量好坏为准, 不管作者是谁,也不管文稿的来头大小,决不照顾情面,决不搞“关系”。《生活》周刊的信誉因此越来越高。韬奋办事就是这样铁面无私。人们总以为铁面无私就会得罪人, 其实不然,韬奋不仅没有得罪朋友, 而且更赢得了他们的敬重。

  大公无私是个普遍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是编辑道德的首要条件。我们现在的编辑队伍很大, 是否人人都能做到大公无私?大多数人能做到我敢肯定,但是要说人人都能做到,我不相信。至少有一小部分是不够格的。不是有的编辑利用职权干坏事吗?向作者强索财物, 强迫分作者稿费,要求作者请客送礼等等花样都发生了。而在作者方面也有少数人感染了坏影响, 为了自己的著作能出版, 不惜拉拉扯扯,请客送礼, 走后门,搞“关系”。事情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这种风气很不好,让它发展下去危害极大。这种不正之风不仅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不能容许,就是当年的韬奋同志对此也是嫉恶如仇, 决不容忍的。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里说: “在今后5年内,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 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 努力实现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在全国人民中首先是全国青少年中的普及。这是争取在5年内使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一项基本措施。”又说:“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公民义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每一个劳动者都应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当我们响应十二大号召,大讲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联系韬奋同志的大公无私的可贵精神, 难道是多余的吗?

  再说一点,就是韬奋同志那种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他接办《生活》周刊时,既没有钱,也没有人。编辑工作就他一个人干, 完全是唱独脚戏, 只是经过几年之后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助手。又要当编辑, 又要写评论, 又要下工厂当校对,还要答复读者来信,一个人能干这么多事吗?除非三头六臂。当然韬奋同志不可能有三头六臂,事实上这些工作他都干了,而且干得很出色。要问其中奥妙,也没有什么奥妙,无非一条,他坚持了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精神。坚持这一条就搞出“奇迹”来了。

  我们现在办刊物、办出版社比韬奋时代条件好得不能比, 可是经常听到的呼声总是编辑人手不够。真的不够吗?你去调查了解一下,一般的期刊社、出版社总有那么几十人甚至百人以上。总的来说,我感到人是多了, 而不是少了。目前党中央、国务院正在抓改革机构,精简人员,企事业单位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当我们贯彻中央决定的时候, 回顾一下韬奋同志办出版事业的历史, 学习他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精神肯定是大有好处的。

  社会上各种行业都有自己的专门学问,经济有经济学,教育有教育学,新闻有新闻学, 书刊出版后也有专门的目录学、版本学、图书馆学等, 惟独出版工作本身缺少专门研究。是出版工作没有东西可研究吗?不是的。出版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反正比新闻早得多。要研究的东西不是很少, 而是很多。就是因为不被重视, 所以才留下缺门。这空白总不能永远留下去, 出版学早晚总要在众多的学科中占一席应有的位置。正在编纂的大百科全书就有专门的出版卷,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希望能早日编出来。出版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一时不易弄清楚,就是近代的史料也多得不可胜数。先从“五四”以来,特别是从韬奋同志主办《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的半个世纪的历史着手研究是比较容易进行的,而且对当前的出版工作的改进更有意义。

  学林出版社成立之始,就把出版有关出版方面的史料和研究著作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值得高兴和祝贺的。《韬奋与出版》一书的编写出版,是这项工作的开端,希望他们再接再厉, 坚持不懈, 不断地做出新的贡献。

  1982年11月

  (《韬奋与出版》,学林出版社, 1983年6月版。)

  赏析 邹韬奋是著名的新闻与出版家。他一生创办过6种刊物,一份《生活日报》,撰写了评论、通讯达数百万字;他创办了“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他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成为中国新闻与出版界的楷模。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为此中国以韬奋命名设有三项奖:“韬奋出版奖”、“韬奋新闻奖”,分别奖给出版和新闻界的优秀编辑;还设有“韬奋新苗奖”,奖给大学新闻专业、广播电视专业在校读书的品学兼优,新闻业务实习中有突出成绩的学生。钱小柏、雷群明选择韬奋进行研究是很有眼力的,他们的著作《韬奋与出版》请王子野作序,1983年6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受到广大读者好评,获得了第一届“韬奋出版奖”。

  王子野是当代出版家, 曾任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韬奋与出版》一书请他作序,本在情理之中。但是, 他却说“不合适”,说自己虽然在30年代就是韬奋出版读物的读者,与韬奋未曾见过面,了解不多。他在通读全部书稿后,完全改变了态度, “感想甚多,不能已于言,很愿笔之于书”。这样的序的开头,波澜起伏, 自然会引发读者的兴趣。

  序作者首先告诉我们,他的总的印象:韬奋同志的确不愧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模范”。韬奋从事新闻与出版工作20年之久,从校对到编审,到装帧设计,到印刷,到发行,到经营管理,可以说他对每一行都精通。王子野称韬奋为“出版工作中罕见的全面人材”, “我国近代出版史上很少有人能同他比肩”。序作者“负责地向出版工作战线上所有的同志推荐这部好书”。并肯定地说:“任何人读了这部书都会受到教育,得到启发。”这是一个现代出版家对近代出版家知深爱重的由衷之言,也是具有权威性的评论。

  王子野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介韬奋的新闻出版经验:“因为历史条件不同,斗争任务不同,不能照搬。”但是韬奋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努力生产引人向上的精神食粮,这是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是他那种废寝忘餐、呕心沥血地为读者服务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王子野说读了韬奋的动人事迹,“真使人感动得落泪。”由此想到1944年毛泽东对韬奋的评价并非偶然:“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以韬奋精神与出版界现实相比较,序作者认为同人与之“差距还不小”。他希望大家要学习韬奋的大公无私精神,讲职业道德,为建设精神文明做贡献。并希望出版界要像韬奋那样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

  这篇完整的序言,使读者从中受到教益,引导他们产生迅疾读完全书的渴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韬奋与出版》序原文及赏析  韬奋  韬奋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出版  出版词条  
有感名人名句

 哈代经典语录与好句摘抄

 哈代经典语录  1.不能不考虑自己走的路是否合适,就不加思索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应该考虑自己的才能和志趣,并按照这种才能和志趣改变自己的道路。  2.但是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