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豆瓣9.2的年度爽剧《后翼弃兵》:人不是过去的囚徒,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人不是过去的囚徒,不是环境的产物,人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作者 | 沈浪

来源 | 梦旅人俱乐部(ID:neo2666)

这段时间以来,美剧《后翼弃兵》火了,人气和口碑双双爆棚,豆瓣评分高达9.1。经历了开年的魔幻与无常,又在“内卷”中备感焦虑的我们,在这部剧中得到了温暖和抚慰。

该剧又名《女王的棋局》,很多人称其为“爽剧”。可在我看来,该剧讲述的与其说是天才少女贝丝·哈蒙一路开挂大杀四方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身世不幸的女孩,以自己的方式找回人生的掌控感,心灵涅槃重生的故事。

透过天才光环,我们会发现,在车祸中幸存、在孤儿院长大的少女之所以能从困境中突围,成为棋盘上的“女王”、自己人生的主人,靠的绝不仅仅是天赋异禀,更是心智力量的觉醒与成长。

心智力量又称“心力”,看不见摸不着,却是驱动人生的底层力量。

正是逐渐成熟的心智力量,让少女摆脱了童年创伤、社会成见、物质成瘾等等的束缚,并从失败的沉沦中奋起,最终战胜了无比强大的对手。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智力量呢?

近年来,由两位日本作者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撰写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大受欢迎。该书以对话体的形式阐述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心理学要义,启发和激励了无数人。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大巨头”,被奉为现代人格理论和心理疗法的鼻祖,以《自卑与超越》等著作闻名于世。

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我提炼出了三种对人生影响重大的心智力量——超越、不羁、共生。我发现,它们在少女贝丝的身上都有着非常充分的展现。

下面,我们来一一解析。

1、超越:人生就是不断地进化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美国心理治疗师斯科特·派克在其代表作《少有人走的路》开篇的第一句话。

为什么婴儿一出生就哇哇大哭?因为他从温暖安全的母体,来到了一个冰冷、危险、充满苦难的世界。

然而,即便坠入这样的世界,我们依然在种种病痛、意外、挫折的袭击下慢慢长大。就像一株植物,持续克服地心引力,在风雨中向上生长。

这就是“超越之心”,由下往上、努力进取的心智力量。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人天生不完美,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那是一种面对外部世界的弱小、无力及低价值感。为补偿“自卑”,人们会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

尽管被称为天才,但《后翼弃兵》主角贝丝·哈蒙的命运其实远比旁人坎坷:

母亲开车带着幼年的贝丝去自杀,她从车祸中幸存,亲眼目睹母亲死在自己眼前;在孤儿院一住几年,她好不容易被人领养,却遇上养母被养父抛弃,失去经济来源;和养母建立信任相互扶持,养母又突然病逝,她再度孤身一人……

自孩提时开始,贝丝的人生就笼罩在巨大的“不确定”当中,时常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对一切缺乏掌控感。

唯一不同的,就是国际象棋。

孤儿院地下室里,贝丝无意中窥见了一个由64方格棋盘和棋子组成的世界。在那里,她感到安全:“我能控制它,我能主宰它,并且它是可预料的。如果我受伤,那也只能怪自己。”

贝丝对下棋有着极强的胜负心,这是出于想要获得掌控感的热切欲望。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心理动机,驱动她不断学习,不断战斗,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他人。

这就是贝丝的“超越之心”。

阿德勒说过:“人生就是不断地进化”。

“超越之心”的力量是一种“进化之力”,是一个人强化自己、升级自己的内部驱动力,大致对应于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所提出的“成就动机”。

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出身微寒或经历过坎坷的人,往往有着超强的成就动机。为了达成目标,他们更能迎难而上,也能走得更远。

那么,该怎样强化超越之心呢?

其一是树立恰当的目标。

目标有着重要的牵引作用。目标应该是你心之所向、热切渴望的,具备自主性,而不是他人安排的。这样,目标的吸引力越大,超越之心也就越强。

目标尽可以远大,却也需要能拆解成具体明确、挑战性适度的小目标。不然,流于好高骛远也只会适得其反。

贝丝的终极目标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拿到世界冠军,成为主宰棋盘的唯一“女王”(QUEEN,又译皇后,国际象棋里最强的棋子,可横直斜走,且格数不限)。但她也是从孤儿院的地下室开始,一步步打怪升级,不断挑战更强的对手,最后才面对“大魔王”博戈夫的。

其二是对标榜样人物。

榜样人物又称为“内在英雄”,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强化“超越之心”。漫威之父斯坦·李认为,人们喜欢超级英雄,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想超越自己,希望有更大的能力、更多的天赋去做更大的事情。

在学校图书馆,贝丝读到了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何塞·卡帕布兰卡的自传《我的象棋生涯》,被深深吸引。此后,她痴迷地研读前辈大师们的棋谱,将他们当作学习和超越的榜样。莫斯科最终一战前,她还战胜了前世界冠军卢岑科等大师,赢得了对方的尊敬和赞许。

榜样人物往往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就像黑暗中的灯塔,能带动人们为了目标而努力。

这就是超越之心,让我们即便生活在阴沟里,也依然仰望星空。

2、不羁:没有什么能束缚你,除了你自己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出身、环境、时间、金钱、疾病、性别……但这些束缚,归根结底都是心灵层面的束缚。

想要从困境中突围,还必须有一颗“不羁之心”。

作为心智力量的一种,“不羁之心”对应于阿德勒所提出的“创造性自我”概念,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心智自由度”。

从弗洛伊德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

阿德勒同样看重早期记忆。但他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他说,人从遗传与早期经验中获得的只是一些“砖块”,“重要的不是你被给予了什么,而是你如何使用这些被给予的事物。”

在他看来,人不应该被过去束缚,而是可以决定自己去向哪里,成为什么样的人。

贝丝的母亲是康奈尔大学的数学博士。贝丝遗传了母亲的智力天赋,也从小在心智上深受母亲的影响。比如独立过自己人生的意识:“最强大的人不害怕孤独,你要担心的是其他人。那些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怎么感受,使你不知不觉消耗自己的人生,只为了追求别人要你追求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贝丝特立独行,能够以一颗“不羁之心”,冲破社会成见的束缚,闯入国际象棋这个由男性主宰的世界,挑战一切对手。

这是母亲带给贝丝的正面影响,强化了她的心智自由度。

然而,母亲开车带着贝丝自杀,让她成为孤儿,却又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甚至成为梦魇。它们不时在记忆中闪回,成为了她内心愤怒和恐惧的来源。当贝丝遭遇惨败的时候,这些情绪能量让她陷入了更深的沉沦和孤独。

直到最后,贝丝在回忆中完全复原了车祸前后经过,直面恐惧;她也接纳了母亲的痛苦和无奈,决定自己面对一切。这时,她才挣脱了童年创伤的束缚,并将其转化为让自己更强大的力量。

贝丝受到的另一个严重束缚,是安慰剂和酒精造成的心理依赖。

它们给贝丝带来过情绪的安宁、推演棋局的忘我体验,却无意中变成了另一种束缚,成为难以摆脱的成瘾物质,让她失去了自由。

经过艰难努力,贝丝终于在决战前夕戒掉了药物和酒,轻装上阵。

“后翼弃兵”这个译名,来自于贝丝最后一战时采用的象棋战术:先行的白方牺牲掉皇后一侧的边翼兵,以获取中间场地的控制权。它是一种对“舍与得”的主动选择,隐喻的是贝丝在成长中挣脱的束缚与获得的自由。

很多人常常在陷入纠结、无奈之际,脱口而出“我没有选择”。但阿德勒却告诉我们,无论过往怎样,无论境遇如何,你的心都可以是自由的。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

这也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不要再将自己的人生怪罪于“原生家庭”、怪罪于他人、怪罪于不幸际遇、怪罪于你之外的一切东西。

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胆识。

胆是勇气,唤醒存在的勇气,承担选择的责任;

识是智慧,不自我设限,于不可能中看到可能;

如此,我们才能打破成见,挣脱束缚,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

这就是不羁之心。没有什么能束缚你,除了你自己。

3、共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不要问丧钟为谁敲响/它就是为你而鸣。”

2020年的全球疫情,让我们再次想起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这首诗,深切感受到整个世界、所有人类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人,从来都是社会性动物,在关系中生存,就像鱼离不开水。

阿德勒关注个人的统一性、独特性,将自己的理论称作“个体心理学”。但他也非常注重研究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的心理现象和特质。一战期间,他曾经作为战地医生在军队中服役。通过对人类战争与文明的思考,他创造了“共同体感觉”这一术语。

阿德勒主张人既独立,又连接:

我们是不同的个体,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必须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我们又是相互连接的整体,因而需要有“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成伙伴,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这就是“共生之心”。

相比于超越、不羁,共生是主角贝丝起初最缺乏的一种心智力量。

贝丝的母亲从小教她独立自主、习惯孤独。这一方面提升了她心智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也拉开了她和别人的心灵距离。尤其是在车祸中幸存后,她因内心受创变得更孤僻自闭。

孤儿院里的校工夏贝和黑人女孩乔琳是贝丝与世界重新建立连接的开始。再后来是养母。贝丝看到了养母的痛苦不幸,决定和她携手面对世界。然而,就在她初次败给世界冠军博戈夫之际,她又目睹了养母的突然死亡。

挫败与孤独中,也曾有男棋手走进过贝丝的生活,给予她关爱与帮助。但当她再度惨败给博戈夫后,她陷入了人生中最颓废的日子,酗酒、抽烟、嗑药、画烟熏妆,闭门不出,暗无天日。

幸好这时旧日好友乔琳出现,约她去送别刚离世的校工夏贝,那个最初教她下棋的男人。

贝丝又回到了那个地下室,自己象棋生涯的起点。她惊讶地看到满满一面墙都是关于她的新闻报道剪贴。还有那封当年写给夏贝的信,问他能否借她5美元去参加象棋比赛。

贝丝取下了自己和夏贝先生唯一的合照。相片中,与世界疏离的小女孩,把手轻轻放在夏贝的肩头。看了相片,贝丝忍不住趴在乔琳怀中放声大哭。她终于相信,自己不是母亲说的“最终会孤身一人”。

贝丝感谢乔琳像天使一样守护自己。可乔琳却说,“我不是你的守护天使,我不是来拯救你的,我出现是因为你需要我的陪伴……我们都不是孤儿,只要我们还有彼此。”

乔琳这段真挚的话语,是对“共生之心”的极佳诠释。

阿德勒说,建立共同体感觉的关键在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你要将他人视为伙伴,信赖他人;你要思考自己能为他人做些什么,并积极实践。

这部剧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它没有把主角贝丝刻画成一个孤胆英雄,而是从多个角度描绘了他人的善意和帮助,以及她怎样从封闭中打开自己,在爱与关注中获得力量。

决战前的那一幕也是如此。暗恋对象的出现、“前男友智囊团”的越洋电话,其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提供智力的帮助,而是给予心力的支持,让贝丝斗志满满地迎战大魔王。

还有那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贝丝夺冠后没有赶赴总统之约,而是走到了那群在街头下棋的苏联老人当中,去感受纯粹的热爱与心的共鸣。

这就是共生之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你不用一个人面对世界。

4、做自己人生棋局的掌控者

眼下,2020年已经接近了尾声。

这个魔幻的年份,在开年之初以一场超级黑天鹅事件,让我们强烈感受到生之脆弱、命运之无常;

下半年出现的热词“内卷”,又将我们卷入了新的焦虑之中,提醒我们正在生活的漩涡中徒劳消耗,无法自拔。

人生好像一盘无从选择的棋局,我们就像被放置到棋盘上的棋子。每个人都是局中人,都面临着自己的困境。我们感到无力,我们受到束缚,我们陷入孤独,究竟该怎样破局而出?

《后翼弃兵》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在莫斯科象棋大赛的开始,主持人引用了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的话:“棋盘宛如天地,棋子即世间万象,棋规是自然规则。对手隐身幕后,不为我们所见。”

后面,没有念出来的还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知晓,这位对手棋风正派,极富耐心。在付出过代价后,我们才明白,他从不忽略我们的任何一个错误, 也绝不原谅我们任何的无知。他对棋艺高超者会慷慨给予奖赏,令其欣喜万分,对棋艺差的人却会缓慢无情地将死。”

赫胥黎就是《天演论》(严复译)的作者。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铁杆支持者,他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名句流传至今。剧中那段话引自他的《科学与教育》一书。

赫胥黎将人生比作下棋,认为无论男女老幼,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棋手,都必然要面对决定我们人生命运和幸福的棋局。

这个令人警醒的比喻看似理性和残酷,却也给了我们希望——我们原来可以不做棋子,而成为棋手,通过学习和成长,做自己人生棋局的掌控者。

尽管我们可能本领低微,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

尽管我们觉得身边充满束缚和羁绊,人生不自由,

尽管我们时常举目四望,感觉自己孤立无援,

……

但只要有超越之心,自己不放弃,我们总会在失败中成长,不断进化变得更强,

只要有不羁之心,勇于尝试,不自我设限,我们总会走出自己的局面和道路,

只要有共生之心,敞开自己,连接他人,我们会发现在看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总有人做我们的后盾,给我们温暖。

……

心智是人生的底层操作系统,心智力量是生命的原力。

伴随心智的解码、心力的觉醒,我们终会意识到:

人不是过去的囚徒,不是环境的产物。人在任何情境中都有选择,都有改变自己的潜能。

就像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说的:“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断选择和努力的结果。”

文章最后,借用电影《星球大战》的一句台词:

愿原力与你同在!

Reference:

1-《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机械工业出版社

2-《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汕头大学出版社

3-《科学与教育》,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囚徒  囚徒词条  豆瓣  豆瓣词条  过去  过去词条  自我  自我词条  年度  年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