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红楼梦第23回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十三回回目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主要内容:元春省亲后,贾府继续完善大观园的工程,元春下谕令众姐妹及宝玉住进大观园。宝玉住进大观园后的一天,在沁芳闸桥边读《会真记》(即西厢记),恰巧被在此葬花的黛玉遇见,两个人共读西厢。黛玉读完西厢后,偶然听到从梨香院传来的曲子声,其中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子,黛玉感慨:原来戏中也有好句子。

  红楼梦第23回解读

  话说贾府为了迎接贵妃省亲,耗时费工,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座人间仙境般的“省亲别墅”——大观园。

  然而省亲的高潮如同上元节的烟花,只在短时间“绽放”了一次之后,也就逐渐归于沉寂了。虽然贵妃娘娘对此过程无比的留恋,回宫以后“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自己编次,又命在大观园勒石,为千古风流雅事”。于是,贾政又让人四处选拔精工名匠,在大观园磨石刻字,工程量又可谓不小,总之又有一番人力物力的追加投入。但与此同时,大观园也就面临多少有点儿尴尬的情况:这贵妃专用之所,虽然又一次被“精益求精”地完善,却难免被比照“皇家禁地”而封锁起来,可这长此以往的“荒无人烟”下去,这样一个美妙的园林岂不面临寥落的境地?

  好在身为贵妃娘娘的贾元春同志也想到了这一点。何况,家中还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姐妹,如果让她们搬进去住,那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儿吗?于是,考虑到充分发挥存量资源的作用,就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去下了一道谕,命宝钗等(请注意,这里特别说的是“宝钗等”)众姐妹只管到园子里住。还想到宝玉自幼就在姊妹丛中长大,如果不让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所以特意要求,让宝玉也“随进去读书”——就在这样的“天赐”机缘下,从此以后,本书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就自然而然的转移到了这一片“出神入化”的境地——大观园。

  听到这个消息最高兴的自然是宝玉。但当宝玉正在贾母这里兴奋地盘算进园要这个,弄那个的时候,忽然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立时好似打了一个焦雷,吓得脸都变了颜色。不得已,一步挪不了三寸地蹭到这边来。

  挨门进去,只见迎春、探春、惜春、贾环四个人都坐在那里。

  宝玉进来,贾政抬眼一看,只见他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再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贾政由此不禁浮想联翩,以至心中平日对宝玉的嫌恶之心也不觉减了八九...顺便说,这恐怕也是本书中唯一的一次通过对贾政的心理描写,表现在这位严父的眼中,宝玉与贾环二者之间的强烈对比。也可以看作是宝玉的形象的从另一个角度的“皴染”。

  让宝玉进园,是贵妃娘娘的旨意,当然无法违抗,但贾政心里恐怕还是有些担心。担心什么?当然是怕他“玩物丧志”。所以一定得当面教训,给予警示,并借娘娘的口气强调严加管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娘娘吩咐,说你日日在外头嬉游,渐次疏懒,如今叫禁管,同你姊妹在园里读书写字。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宝玉连连答应几个“是”。

  当王夫人与宝玉说话间,无意提到丫鬟袭人的名字,贾政问是谁这样刁钻,起这样的名字?宝玉见躲不过去,只得解释:因往日读诗,记得古人有“花气袭人知昼暖”的诗句,因这丫鬟姓花,就随口起了这个名字。于是又惹得贾政斥责他“不务正业,专在这些秾词艳赋上作工夫”。

  其实,“花气袭人知昼(骤)暖”取自陆游的七言律诗《村居书喜》。陆游是南宋时期的诗坛领袖,著名的豪放派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即使是写日常生活的情趣,也是清新脱俗,俏丽别致。显然不应该归于“秾词艳赋”的范畴。大概“自幼酷喜读书”的贾政也许对这首诗不太熟悉,所以导致望文生义的认为是“秾词艳赋”。当然,即使熟悉,以贾政的观念来说,除《四书》之外的所有的书都“一概不用虚应故事”,何况诗词呢。

  宝玉和众姐妹们进园,都被分别安排了个性化风格的居所。但作者在这里仍特笔交代了黛玉选择了住潇湘馆,宝玉选择了住怡红院,却是体现了他二人各自的意愿。其实,作者也另有隐喻,先按下不表。“比邻而居”的宝玉和黛玉从此将有多少你来我往的亲密无间,我们可以期待。

  进了园子的宝玉,感到每日的生活无比惬意,显然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他这样一个公子哥对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最理想状态。所以那真可以说是“一旦拥有,别无所求”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宝玉感受园中四时景色变换所写的那几首“即事诗”,从中不难看到此刻的愉悦心情。

  然而,对于一个青春期少年来说,这样的安闲自在未必就总可以永久的享受安富尊荣。这不,静中生烦恼,这一天宝玉就感到“不自在”起来,似乎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不知所以。

  怎么回事呢?到底他的贴身小厮茗烟知道怎么样才能让他开心。于是就到外边的书坊,一揽子把那些叙述“情色”的各种传奇脚本买了许多给宝玉看。宝玉长这么大哪儿见过这样的书啊,看了以后立时像得了珍宝一般。茗烟也赶紧嘱咐他:“千万不要拿到园子里去,让人知道了,我可吃不了兜着走”——连茗烟也知道,这些可都是“禁书”啊。可宝玉哪儿舍得不拿进去?犹豫再三,选了几套“文理细密的”带进去,放在床顶上,没人的时候自己偷着看,而把那“粗俗过露”的藏在外书房。

  这一天,宝玉带了一套《会真记》(其实是《西厢记》,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这样写,也许是故意模糊朝代?然而回目中又明明白白的是《西厢记》),走到沁芳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细读。忽然一阵风过来,吹落桃花落了满身满书,这就有了机缘巧合,这时候来了“怜花惜玉”的黛玉,只见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拦住了正要把花瓣放到流水中的宝玉,并说了一番“葬花”的理论。更重要的是,黛玉此时发现了宝玉正偷看的“禁书”,于是,接下来就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双玉读曲”的经典画面...

  黛玉接过书,如饥似渴地,一口气将十六出读完,只觉得余香满口,笑说“果然有趣”!宝玉一时忘情,随口就说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是刚从书里看来的。其实,《会真记》与后来的《西厢记》说的大致是同一个故事。从书中出现的引文看,宝玉和黛玉此时读的实际上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回目中也是《西厢记》。《西厢记》讲的是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在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所以,当宝玉这样的直截了当地用书中的角色“对号入座”,黛玉这样的被封建礼教严密包裹的大家闺秀脸上如何能挂得住?所以黛玉听了,不觉连腮带耳通红,指着宝玉“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黛玉恼了。但细心的读者不妨再用心品味一下,此时黛玉的“恼怒”,与往常的恼怒还是有微妙的不同,或许有点儿“假装”的成分。我们可以从后边的情况看,当宝玉着急求饶的时候,黛玉反倒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着说,看你吓得这样,这个胆子还敢胡说。并也用书里的话奚落他:“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意思是,你原来是个徒有其表,关键时刻中看不中用的人。可见黛玉内心是多么想也像书里张生和崔莺莺那样与宝玉追求自由的爱情。

  由读曲而引发“春心荡漾”的黛玉,似乎有点儿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回去的路上,当听到那十二个女孩子在演习戏文,不禁引发无限感慨。黛玉平时原本不大爱看戏文,但这时候偶然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演绎生死爱情的《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唱段——黛玉听了不禁点头自叹,“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道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

  多愁善感的黛玉,听得如醉如痴,站立不住,蹲在一个石头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儿。不由得联想到唐人的诗句还有:“水流花谢两无情”,又想到李后主之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及《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眼前的“花落”和“水流”更让人触景生情。景色的美好和韶光的易逝,所折射的青春少女对纯真爱情的勇敢追求,和对自己命运把握的无力、无奈、无助的矛盾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用眼下流行的话说,那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到这些,不觉心动神痴,眼里止不住就滚下泪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红楼梦  红楼梦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  简介  简介词条  内容  内容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