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三国诗词《七步诗》原文及赏析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相遇块山下,欻起相搪突①。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②。

 

  煮豆燃豆萁③,豆在釜中泣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⑤!

  【释词】

  ①欻(xu):忽然。李白《望庐山瀑布》:“欻如飞来电,隐若白虹起。”搪突:乱闯。

  ②泄毕:泄,引申为发挥;毕,完。

  ③豆萁(qi):豆秸。

  ④釜:古代的一种炊器,类似锅。

  ⑤相煎:逼迫、折磨。烧豆秸,煮豆粒,仿佛互相逼迫,折磨。

  【赏析】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生动地描写了一场“兄逼弟曹植赋诗”的丑剧。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了防范兄弟谋篡,先是削夺了曹彰的兵权,接着遣使问罪,逼死了曹熊。不久,又以“醉酒悖慢”的罪名,令许褚领三千虎卫军,火速至临淄擒曹植及其亲信丁仪、丁廙二兄弟。斩了二丁,又要处罚曹植。小说描写相国华歆为曹丕出计说:“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这阴险的计谋立刻被曹丕采纳,召曹植入见,对他说:

  “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

  ……

  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

  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遍及妇孺,广及僻壤,有口皆碑。但在流传过程中,七步诗“赋斗牛图”几乎被人们忘记,而众口一词地把即口赋的“煮豆燃豆萁”视为七步诗。即使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也不甚记得前一首诗,而约定俗成地称后者为七步诗,这是为什么?人们又为什么如此喜爱这首诗呢?

  小说情节中的这两首诗,后者是有出处的。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一书“文学篇”:“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这是七步诗最早的来历,所不同的是六句诗。到唐朝李善在《文选》中为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作注时,引的则是四句七步诗,但文字和《三国演义》采用的略有出入。这文字略有不同的两首四句七步诗在宋之前,世上已并传。如宋朝《漫叟诗话》曾评论两首不同的四句七步诗说:“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浅深,必有能辨之者。”这段话虽未言明,但已指出了两者有工拙之别。世传的七步诗,也就是被《三国演义》引用的这首七步诗,虽然和唐朝李善引注的七步诗设喻相同,但比前者要朗朗上口,更为流畅。总之,六句的不如四句的那样设喻鲜明,寓意深刻,语句明快,简短易记。而四句的又以世传的最为工秀,可见小说家选用的是最好的一首诗。

  在《三国演义》叙事艺术中,当小说和诗词熔铸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艺术整体时,小说情节因诗词而生光彩,诗词因小说形象而增添韵味。七步诗正是这样,它生动地映衬了曹丕的阴险狠毒,刻画了曹植的聪敏绝伦,特别是小说情节与七步诗相辉映再现了两人在直接对立下的不同的言行和情绪,折射出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有力地突出了曹丕和曹植的形象。曹操在世时,曹植曾一度受到曹操的宠爱,且身边一些才子如杨修、丁仪、丁廙都是拥戴他的。丁廙曾向曹操劝荐说:

  (曹植)“天性仁孝,发于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于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愿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钟福于大魏,而永受无穷之祚也。”欲以劝动太祖。太祖答曰:“植,吾爱之,安能若卿言! 吾欲立之为嗣,何如?”廙曰:“……今发明达之命,吐永安之言,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须臾,垂之于万世者也。廙不避斧钺之诛,敢不尽言!”太祖深纳之。

  这一点深深地被曹丕所嫉恨,可父皇在世,他无可奈何,曹丕和曹植毕竟只是兄弟关系。当曹丕继位后,二人政治地位骤然变化,他们之间除了兄弟关系外,更重要的还是君臣关系。封建社会家天下的兄弟关系非但不能使他们君臣之间更加亲密,相反,过去曹丕那种担心曹植继位之忧,嫉妒曹植才华之恨,甚至以防曹植谋篡之戒,都一古脑地涌上来,这复杂的阴暗心理便成为他杀曹植的动因。但在接连谋杀两兄弟的情况下,又遭到母亲卞氏的干预,不便肆意而为,才不得不借作诗之名,行杀人之实,也够枉费心机的了。从全书人物结构的设计来看,小说家集中几个典型细节,着力刻画曹丕一上台的性格内涵,用浓彩重笔展现曹丕的亮相,而且亮相的焦点则是突出他帝王欲之切,谋篡心之急,占有欲之强。曹操一生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所欲为,却不敢公开篡弑。而曹丕一上台就急不可耐地逼汉献帝禅让,公开篡夺皇位;曹操当年一心想杀文人祢衡,但深恐落下不容名士的口实,而借黄祖之手杀人。曹丕杀曹植亲自出马,既不顾及手足之情,又不顾及杀才子之恶谥。可见,曹操阴险狡诈,老奸巨滑;曹丕其奸尚未老辣。这正是小说家通过七步诗这一典型细节,对曹丕性格内涵的揭示。

  兄弟二人,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一个皇上,一个囚徒。在这极富有造型表现力的场面中,曹丕一出诗题,曹植便出口成章,时间之短,足见其才思敏捷,诗章精粹;境遇之危,更显其胆略不凡,猝然临之而不惊,超乎寻常而不惧,使“满座皆惊”。曹植真不愧为一代文坛骄子。当时他不仅以诗自救,而且身后传颂千古。毛宗岗评论这首诗的效果说:“能发兄弟之悲”,“能解同气之怨”,“能损他人之泪”,概括了三个特点。所谓“能发兄弟之悲”,诗首句“煮豆燃豆萁”,以豆子和豆茎的关系比喻兄弟关系,喻体精当而通俗。当豆茎燃火去煮豆子,不正是祸起萧墙、手足相残的真实写照,能不悲乎?所谓“能解同气之怨”,是说“豆在釜中泣”,准确地写出了曹植的境遇和心情,由皇子一下子跌落到囹圄之地,身陷孤危,性命难保,无限悲怆。一个“泣”字浸透曹植心中流淌着的带血的泪,迸发出同气之怨的愤懑。所谓“能损他人之泪”,是指曹丕闻诗,“潸然泪下”,这位杀妻逼弟篡皇位之君,何以听到一首小诗而落泪呢?因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联诗,像一柄短剑一样刺中曹丕心理的弱点,诛杀胞弟的借口太理亏了,手段太苛刻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曹丕的良心发现,而说明他由占有狂而发展到杀人狂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的虚弱。区区一首小诗像一把解剖刀一样,使曹丕丑恶的内心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而使其阴谋不能得逞,只能挤出几滴眼泪而已。同时也像一盏聚光灯一样,照亮了曹植在危难的环境下发挥高超的斗争艺术的风采。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名篇佳作常常招致嫉妒,甚至是杀身之祸。而曹植这首诗能在杀身之危中“是以救死”,“是以动人”,正是它流芳千古、历代赞叹的原因之一。

  七步诗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性格背后的社会内容。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内部,为了争权篡位,常常出现“兄逼弟”或“弟逼兄”,甚至“子逼父”、“母杀子”的事情,何止曹丕如此?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袁绍、袁术两兄弟为争权夺势,而大动干戈;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为争夺继承权,反目为仇;孙权的少子孙亮被其同宗侄子孙綝所杀……同根相煎,骨肉相残,这是封建时代家天下的必然产物。然而充满血腥味的权力之争,有时却常常掩盖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淹没在骨肉情长的缠绵之中。七步诗的细节显示了这一特色,温文尔雅的吟诗场面之后,却充满了刀光剑影的杀机。在平平淡淡的文字描写中,曹丕和曹植的性格相互咬合着,搏击着,矛盾冲突的表现方式是含蓄的,张力是内向的。它调动读者的联想,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人物性格的内涵,推测情节的发展,更激发寻幽探胜的艺术欣赏欲望,开拓了小说艺术的空间。这正是千百年来,在文人墨客的厅堂,在市民俚夫的屋脚,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这首七步诗的深层原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国诗词《七步诗》原文及赏析  七步诗  七步诗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诗词  诗词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三国  三国词条  
有感儿童书籍

 成语《钟鸣鼎食》的故事

 钟鸣鼎食  司马迁论人能出类拔萃,富甲一方,实有非凡之毅力。盖人精打细算,勤奋节俭,乃生财致富之正途,故致富者必出奇制胜也。耕田务农乃繁重之业,而秦杨以之为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