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宝钗是个难以动感情的人?

  论水亭扑蝶

  红学研究

  对《 红楼梦》第27 回滴翠亭杨妃戏彩级金蝉脱壳一节,古今红学家评说不一。脂评庚辰夹批曰“闺中弱女机变如此之便,如此之急。”① 陈评有云:“恶极。何必叫燕玉,岂非有心倾陷,心中时时刻刻放不过黛玉.一开口便叫出,借此移祝,熟是可恶。②王希廉本《红楼梦》里的批语也曾提及,即《 小红赞》 所谓:“杯弓蛇影之疑,有致死而不悟者。起祸者不知也,受祸者不知也,即赚祸者亦不知也.然而祸自此始矣,则莫如小红之失帕,宝钗闻之而故为觅黛玉一事。”③今贬钗论者矢口咬定宝钗一开始便蓄谋暗中害黛,认定宝钗狡猾而阴险每引水亭扑蜂金蝉脱壳为铁证例,如商志荣所论④ 。而褒钗论者则为宝钗水亭扑蝶所作所为多方解释,认为宝钗喊叫黛玉,是因为她原本就是去找黛,不足为怪,此乃梁归智的观点⑤。窃以为,宝钗水亭扑蝶之举着实嫁祸于黛,热而并非事先早已蓄谋,金蝉脱壳之计事实上是在一个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中逐步明确和形成的。本文力求通过对水亭扑蝶及其相关事件的深入剖析管窥《红拱梦》 心理描写艺术。

  一

  不错,正如褒钗论者所强调的那样.宝钗此行的确是去看黛玉的,可是她来到潇湘馆——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一想.“宝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兄妹何多有不道嫌疑之处.嘲 笑不忌,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多猜忌,好弄小性儿,此刻自已也映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⑥

  仅从宝钗低头所想尔后抽身回去的因果关系来看,她之所以改变主意,不进去看林姑娘.为的是不致宝玉不便而不悦,又使黛玉生疑心,结果让她自讨没趣。宝钗心理很清楚,宝玉同黛玉的关系比与自己的关系亲密得多,她若跟进去打岔,很可能要讨役趁,不如回去为妙。曹雪芹在此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曲折而深刻地揭示了宝钗抽身回去的心理动机,令人深味。

  抽身回去途中,宝钗因扑蝶追至滴翠亭,无意闻见而有意煞住脚听取了小红的隐私。陈评在此批道:“正大庄重者,固如是乎?”⑦陈评对宝钗蓄意窃听他人隐私表示责难。原来那滴翠亭四面都是游廊曲栏,盖在池中水上,四壁皆雕镂桶子糊着纸不甚隔音,里面人说话外面可听见。因之亭中谈话人担心地说:“仔细有人来悄悄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桶子都推开了。”

  宝钗在外听见如此说,怕犯嫌疑,然而已躲避不及,正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不等宝钗拿定主意,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桶子被推开了,宝叙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喊一面佯装追寻黛玉往前赶。

  计犹未定,尚未来得及拿定金蝉脱壳的行动方案而桶子已被推开。这便宝钗断了退路,仓促之际她突然喊黛。在这里,脂评言宝钗善于机变,陈评说她有心陷害他人,各有理由。但是在我看来,脂评似欠深入。在紧要关头能如此逃避嫌疑,自然十分机灵。但是她不叫别人单喊颦儿,事实上是突然地甚至是无意的,这偶然之中还有必然的因素在,无意的反应才能发展为有意的行动。陈评如嫌过激,因为在桶子被推开而使宝钗陷入涉嫌之境可能她并没有想到要嫁祸于人,更没有蓄谋陷害黛玉的明确动机,所以这时还谈不上有意害人。

  我认为,王希廉起祸嫁祸受祸三不知之说,与《 红楼梦》比较贴切,也符合宝钗当时的心理事实:宝钗仓促之际突然喊叫黛玉是受潜意识支配的,因而起祸之小红、嫁祸之宝钗、受祸之黛玉三者均不知。潜意识又称下意识或无意识,即一种不知不觉尚未明确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相对于意识或显意识,潜意识由于没有同第二信号系统相联系,未被内部言语凝固下来,所以人们不能明确地意识到它。通常有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大脑反映客观世界时,有一部分信息尚未被个体所注意,但是创门还有可能存储、积淀在脑海深处。例如我们经常对某人说“呵,我们见过面”然而想起来了,是在哪里曾相识。当时我们并未引起注意,一定要把那人记在脑海里,因为那相见可能是在人数众多的场合,然而这个人给我们的印象却深深地不为我们明察地潜藏在我们大脑里,唯其如此,再次见面才可记起来.另一种情形是曾经有过的意识活动,随着时间卜的推移下沉至我们的意识阀下,被遗忘和掩盖住了。比如我们见到某人,觉得曾经相见过,但是说不准,更记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西方19 世纪下半叶一些现代派作家所热衷于描写的下意识,我们中国的曹雪芹在18 世纪就写到了,并且描写得非常深入细腻。宝钗去看黛玉,但在潇湘馆外并未见到黛玉,而是看见宝玉走进去。及至水亭扑蝶陷入是非窘境,为避嫌疑打算金蝉脱壳时,她没有喊刚刚见过的宝玉,却叫声颦儿,依我分析,就是受下意识支配的。

  适才宝钗在潇湘馆怕讨没趣而委屈求全抽身回去,由此所产生的内心深处对黛玉的不满和妒嫉,她当时也许并未明确意识到,不过是潜沉到意识附下去了。这种不满情绪的余波还在她心中荡漾,暗中影响她的心理和行为,于是宝钗连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脱口喊出了黛玉的小名。这是宝钗自己当时那一瞬间也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因此我认为清人陈其泰不懂现代心理学,大骂宝钗心中时刻不放过黛玉煞是可恶,实属过激之言。从金蝉脱壳之计整个心理和行为过程来看、在犹未想完时仓促叫喊颦儿,是下意识行为,故说她在想出金蝉脱壳的法子之前或同时已决定陷害黛玉,是不符合宝钗当时的心理事实的。

  当然,曹雪芹和陈其泰一样也不懂现代心理。曹雪芹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令人叹服地深入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理活动一一潜意识流动过程中去,细致入微地刻划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潜意识到显意识的变化过程,从而揭示出无意中的有意、偶然中的必然,使人物的倾向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另一方面,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揭示也深刻地反映出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爱僧态度,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曹雪芹的思想和情感倾向恰恰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把它特别地指点出来。曹雪芹不仅同莎士比亚和托尔斯奉等现实主义大师一样,使自己的思想倾向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且让人物的思想感情倾向通过人物约下意识心理活动,极其自然地甚至连人物当时也未明察地表现出来。假设曹雪芹这样写:“宝钗想定,少不得使个金蝉脱壳 的法子,让黛玉去担这份嫌疑。”那就失之粗浅,过于暴露了。

  二

  由子经济地位、政治忌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和为人处世哲学等方面诸多不同,尤其在对宝玉的关系上二人处于互不相容的状态,所以,宝钗的思想言行,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其后果每每于黛玉无益甚至有害。第32 回金钏被逐,忍辱含冤投井身亡。宝钗和袭人同时闻讯,“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钗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安慰”,为此.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宝钗比十足的奴才更无情。连袭人这样忠实的奴才都为同类之死落下伤心之泪,而宝钗却无动于衷,只想到赶紧去安慰王夫人。二人心理活动的不同,表现出情感趋向的阶级分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属于被压迫阶级的袭人,最善讨好主子,此时却不禁为本阶级成员掬同情之泪,也顾不得去考虑主子此刻于心不安应去劝慰。相形之下,宝钗想到的不是金钏之死,而是王夫人因逼死奴才而心中不安,于是赶忙来安慰。

  宝钗到来时王夫人正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还说是因她打了金钏两下撵了出去,金钏才投井自尽的,觉得“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却极为为王夫人开脱罪责,荒唐地说“多半他下去住着”,水井怎么说下去住着呢!岂不荒唐,宝钗还讲金钏是失足掉下去的,还把罪过归之于金钏本人,说她糊涂。

  曹雪芹在此又用王失人和宝钗对比,揭示二人不同的心态,用意极为深刻。王夫人承认的事实宝钗否定,王夫人垂泪地微笑,王夫人心里到底不安,宝钗却说金钏死得不为可惜。

  接着,宝钗又说,而且是笑着对正在垂泪的王夫人说.“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在宝钗看来,一个下等人的价值不过值几两银子,真是冷酷无倩,浑身铜臭。

  脂评说宝钗是个难以动感情的人,“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浓密之情形诸于声”。如果说对本阶级成员的态度是如此的话,那么,宝钗对被压迫阶级成员却是十分冷漠无情的。王熙凤曾说宝钗“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确,那些受压迫的奴牌的冷暖饥渴对于她来说皆不关己,因此她一概淡然处之。尤三姐自剔,柳湘莲失踪,恶少薛蟠尚且洒下同情的祖水,宝钗却无动于衷。对金钏之死她之所以大发议论,并非关心和同情死者,而是讨好王夫人。正因为金钏之死是王夫人造成的,王夫人还为此事心中不安,宝钗才赶忙来安慰,极力为长者讳过。这才是宝钗对金钏之死大放厥词的心理动机。

  人的活动是同心理密切相关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动机推动下进行的,在动机的激励下指向目的。动机、活动和目的三者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是活动的动因,活动是在动机指导下实现目的行为过程,目的则是动机的实现和活动的物质结果。动机和目的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二者常一致也常不完全一致。在动机与目的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活动就成为动机实现为目的的决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影响目的的实现,如果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超越出动机所指向的目的范围,那么,活动在实现目的的同时或过程之中将促成甚至直接导致另外的,也即在预定目的之外的结果。我称这种目的之外的结果为伴随结果,它可能与动机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因为它超越了动机指向的目的。宝钗安慰王夫人是以讨好王夫人为目的的,但是她在安慰王夫人时说的话在内容上大大超出了安慰他人的范困,因而产生了既定目的之外的伴随结果,即抵毁金钏又编派黛玉。

  王夫人见宝钗提到多花几两银子发送金钏,便告诉宝钗说不但已经给了银子,而且还要送她几件新衣装裳,只是不巧,除了准备作黛玉生日礼物的两套之外,再没有现成的新衣裳,因怕黛玉忌讳,不便挪用,此时正在让人赶做。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日做了两套,拿来给她,岂不省事?”王夫人问她:“难道你不忌讳?”宝钗回答:“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在此陈评批曰:“宝钗倾轧黛玉处,可恨。书中只此一两处,写尽宝钗心机,不烦多费笔墨。”⑧ 陈批虽有事实依据,但未曲尽宝钗此时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似嫌简单。应该说“贤宝钗”此刻一心想讨好王夫人,还无心蓄意谗言影射黛玉,至少从心理动机上看是这样。应当公允地承认,在这里宝钗是被动地回答王夫人所问,而非主动进黛玉的谗言.

  按人们对行为的目的和结果意识到的程度划分,人的行为可分为冲动行为和意志行为两种基本类型。冲动行为是未经深思的行为,对行为的目的和结果意识的程度不尽全面和明晰。依我看宝钗上述回答为的是安慰王夫人让她放心地挪用她的新衣,并未自觉意识到会产生编派黛玉的作用。但是,事实上的确产生了编派黛玉的行为结果。因为这也是受心灵深处那种与黛玉相对峙,在宝玉家长面前争宠的下意识支配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伴随结果。而这样说,不意味宝钗是无意中说了黛玉的坏话,恰恰相反,这种无意之中有必然的深层的思想根源和心理动机为依托。唯其如此,更见出钗黛矛盾之深刻和尖锐,表明曹雪芹现实主义心理描写艺术之高超。《红楼梦》用这种心理描写手法写了不少类似水亭扑蝶和金钏之死这样宝钗在不知不觉中刺激或伤害黛玉的情节或细节,如送给黛玉苏州土产勾起她思乡伤感之情,当黛玉的面在母亲面前撒娇引发黛玉身为孤女的悲哀等等。

  三

  水亭扑蝶宝钗金蝉脱壳匆忙喊叫黛玉,也和妄说金钏之死一样并非早有预谋暗害黛玉。然而人的心理活动是瞬息万变的。曹雪芹之高明处就在于细致入微地捕捉到并刻划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宝钗避嫌远祸是她施金蝉脱壳之计的初始动机和目的,而在下意识作用下喊叫颦儿之后,她马上意识到,在实现避嫌远祸目的同时,出她预料地产生了陷害黛玉的伴随结果。前文说过,这个伴随结果是超出她既定目的的。现代心理学认为,只有高度发达的意识才可能产生下意识心理现象。下意识被称为无意识并不带有否定意义,并不是说这种心理活动没有意识的参与,而是说这是一种人所特有的特殊的深层心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称之为潜意识或下意识相对于称它为无意识,更贴切一些。作为一种深层心理反应形式,潜意识与显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截然分离的,有时甚至很难区分哪种心理活动是显意识活动,哪种心理活动是潜意识活动,并且二者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经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们之所以称它为无意识,道理也许在于它对于当时被意识到的目的指导下的活动来说是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下意识之转化为显意识,通常的表现形式是在某种情境的刺激下突然浮现于意识阀上,从而为.人们明确地意识到。成为显在的而不再是潜在的心理活动。薛宝钗把伴随避嫌目的的实现而产生的意外结果自觉地加以巩固和发展,便使先前的下意识心理活动提高为新的意识活动。于是产生了新的更高级的动机一一嫁祸于黛玉。事实上,宝钗在这个新的动机激励下进行了指向新的目的的新的活动。

  那亭内的小红坠儿 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征了。宝钗反向她二个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宝钗遭.“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呢。我要悄悄地唬他一跳,还没走到跟前,他倒看见了我,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里头了?" 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

  倘若宝钗仅仅是为了避嫌,以免小红和坠儿知道她窃听了她们的私房话,那么,宝钗边喊边赶过滴翠亭,也便达到了目的。事实情况是宝银在新的动机激励下进一步有意识地陷害黛玉。她不是赶过去了事,只要小红和坠儿不以为她听得她们的隐私即可,而是反过来诘问小红和坠儿,要让她们确定黛玉听见她们的私房话。宝钗撒谎,编一则故事,说亲眼见着戏水的颦儿;宝钗做戏,钻进滴翠亭,佯装寻觅躲藏的黛玉。

  曹雪芹将这出戏写得绘声绘色,形象生动.情态逼真。编造的故事、杜撰的台词、佯装的舞台表演动作,彩蝶、清池、水亭、假山等活动环境,还有受编的丫头和受祸的黛玉,这一切构成了一出戏所需要的人物、事件、舞台设计、布景装置、观众听众等因素,让宝钗编剧、导演并主演了一幕出色的阴谋剧。至此,作家已把那美若扬贵妃的贵族少女的害人之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难怪脂评连声叫绝:“像极,妙煞,焉得不拍案叫绝。”⑨

  在我看来,在水亭扑蝶金蝉脱壳这一节里,为了精微至极地描写宝钗的心理活动从下意识到意识的发展递进过程,曹雪芹调动了众多的心理描写手段:金蝉脱壳,计上心来是思维表述.红口白舌,撒谎欺骗是语言麦达,装模作样,舞台表演是行为描写,碧水青山,滴翠水亭是景物对照——优美的景物与险恶用心鲜明地对比。

  宝钗这个人物由于形象本身的复杂性,又因为作家思想感情倾向的隐蔽性,再加上作品深入细致自然流露的现实主义刻划,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刚注意揭示她的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和立体感;此外作家自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些封建意识,不忍对她进行锋芒毕露的贬贬,甚至还流忍出一些惋惜之情,所以,历代红学家对宝钗这个人物形象看法不一,导致红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褒钗贬钗之分吱。窃以为,曹雪芹对宝钗这个人物,批判中寄予同情,赞美时进行揭露,既恨她又爱她,但是就基本思想感情而论,曹雪芹的态度总体上是褒黛贬钗的。这样理解和阐释,我以为基本上是既符合作家的主观创作意图,又切合作品的客观思想倾向的。试想,宝钗既然是封建卫道士似的人物,作家如果褒扬她,那么,《红楼梦》整个作品的反封建性如何理解呢?

  只是曹雪芹始终没有把宝钗这个人物单一化、公式化、小丑化,而是直写其真善美的一面,暴露其假恶丑的一面。我们感到曹雪芹着墨时总是不忍过多地责难她个人,而着意于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心灵开掘,揭露和批判造成宝钗性格及其悲剧命运的没落腐朽的贵族阶级和封建社会。应当承认,曹雪芹在思想感情上还不能与没落贵族阶级彻底决裂,尤其在感情上他对宝钗的悲剧命运也深表同情。至于她的美貌和才华,曹雪芹经常表示欣赏和赞扬。他每每让宝钗的诗作压倒黛玉的,常常让她的才情折服宝玉。

  总之,我以为直表曲里是曹雪芹塑造宝钗形象现实主义心理描写的基本原则,哀其不幸是作家通过这个人物性格来批判造就其悲剧命运的封建社会的思想倾向。作家的思想感情倾向是鲜明的同时又是隐蔽的,有时我们着实难以分辨作家是在褒钗还是贬钗,也许是褒贬同时兼而有之。例如第18 回宝玉拜宝钗为一字师,曹雪芹便极力夸赞宝钗才学出众,同时又曲意指责她阿谀奉承元妃。第69回作家表扬宝钗通情达理会做人,却不赞成她施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在第27 网水亭扑蝶金蝉脱壳里更是如此,曹雪芹把宝钗安排在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里,随彩蝶迎风翩贬起舞,雅趣横生,天真烂漫,妩媚动人。只见她手摇折扇,脚踏绿茵,蹑手蹑脚,身轻如燕,移步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少女戏蝶图啊!只有这时读者才真正见到宝钗作为一位少女的天真无邪娇美可爱的一面。而另一面,曹雪芹又让宝钗演出一幕金蝉脱壳嫁祸于人的阴谋活剧,曲折地因而也是深入尖锐地披露她内心狡诈藏奸,险恶可僧,从而用仁慈冷峻的笔调勾勒出这幅外景美却内里丑的水亭扑蝶图画,其艺术效果真可谓妙煞。只不过由于缺乏如同雨果那样的对照艺术理论指导,水亭扑蝶和金蝉脱壳的表里对照还不十分明显,这才需要红学家们去悉心考察辨识。

  四

  心理描写目的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外化为物质过程的行为活动的精神底蕴,是一种刻划人物性格的现代艺术手段,较之以往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更其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要用心理描写去替代故事情节,更不意味着古代叙事作品就一概缺乏心理描写。需要指出的倒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某些流派如意识流小说,在某种意义上犯了用自由的心理流程取消情节过程的错误,有不少很著名的小说如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的《死者》 、《 阿拉比》和《 小人物》等都晦涩难懂,在心理描写时每每流于自然主义。当然,从总体上看,心理描写确实标志着小说艺术的一左进步。就当前小说创作现状看,尤其值得提请作家们注意的是,不但不能用心理描写取消故事情节,而且贾视心理为行为的内因、行为是心理的物化,着力于用心理描写去揭示人物活动的精神原渊,从而推进、深化故事情节的发展。

  外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大致源于荷马史诗《 奥德赛》 ,中经骑士小说和流浪汉小说,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西班牙的《 小赖子》 已有不少情节因素,及至文艺复兴时期,正式出现了情节小说,如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 吉诃德》 、法国拉伯雷的《 巨人传》 和英国菲尔丁的《 汤姆· 琼斯》等。直到17 世纪才出现第一部心理小说,即法国拉法夷特夫人的《克莱福公主》 (1678 年)。到18 世纪以斯特恩的《 感伤的旅行》为先导的英国感伤主义小说一度盛行,心理小说才形成艺术流派。19 世纪心理小说和情节小说携手合作,构成了综合小说,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巨著《 战争与和平》 (1863 —1869 ) 、《 安娜· 卡列尼娜》 (1873 —1877 )和《 复活》( 1889 —1899 )都是综合小说的代表作。小说艺术发展到20 世纪,以故事情节为框架的结构普遍为心理结构所突破或代替,安德逊、契诃夫、曼斯菲尔德等小说大师的作品都不再以情节取胜。

  和我们质朴自然的民族审美心理相一致,中国古典小说一个显著特色就尤直陈其事,天然去雕饰。上古神话传说,春秋战国的寓言故事,多半叙述完整的或片断的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少有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更不注重大面积的心理描写。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以至元末明初的古典小说《三衡演义》 、有《水浒传》 和历史小说《 东周列国志》以及神魔小说《 西游记》 、《 封神演义》 等等都属于情节小说。它们着力于绘声绘色地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来龙去脉一清二楚,主要以情节吸引读者。所有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侧重于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而较少开掘他们为什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即注重人物行为活动本身而不甚注意人物行为活动的心理动机。直到《 红楼梦》 问世,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首先重视心理描写并取得相当高度的艺术成就,从而迈开了中国古典小说由情节结构向心理结构发展的阔步。需要说明的是,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中国古典小说在《红楼梦》之前就不懂得心理描写,也不是说中国小说创作一定要走西方非情节化的路子。事实上,不仅中国古典小说主体上还是情节小说,而且中国当代小说在重视心理描写的同时,也不反对情节性和故事化,诸如刘心武、蒋子龙、湛容、李存葆等当代著名作家的小说就不象西方现代派某些流派那样完全彻底地反情节,比如《高山下的花环》,其情节的矛盾冲突不是在心理活动中淡化了而是深化了,加强了。我们说中国小说到《红楼梦》 才比较明确、比较自觉地注重心理描写,是从中国小说艺术发展史全过程而言的。

  曹雪芹认识到人的行为活动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实际上是表里关系,行为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人的实际活动这一个东西的两个侧面。他发现不仅人的思维活动可以直接反映.合理世界,而且行为活动常常就是心理活动的外化或物质结果。第34 回椿龄画蔷,一连画了几十个“蔷”字,正表明她对贾蔷的一片痴情。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还通过宝玉的心理活动来描写龄官画蔷时的心理状态。宝玉心想道.“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说不出的心事,才这么个样儿。外面他既是这个样儿,心理还不知怎么熬煎呢! ”这样一来,龄官的心灵世界便通过她自己画蔷字的行为活动外化出来,同时又经宝玉的心理反应折射出来,显得尤为真挚、深切、感人。不仅如此,紧接着作家又通过宝玉的内心独白表现他对下层人的同情心理.看他的模样儿,这么单薄,心里那里还搁得住熬煎呢?一画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仅此椿龄一蔷痴及局外一节,曹雪芹就用了行为外化(在人物的行为活动中揭示其心理活动)、心理透视(通过甲人物的心理反应折射乙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心独白(在人物的思维表述中直陈其心理活动)这样三种现代心理小说仍惯用的心理描写艺术手法。

  据我考察,《红楼梦》 的心理描写是多种多样的,几乎涉及到现代心理小说艺术的各个方面。第29 间宝玉砸玉痛哭,惹得黛玉、袭人、紫鹃、贾母先后为之也哭了起来,而五人因为一事哭,各人所表达的心理状态却大相径庭。第31 回黛玉打趣宝玉和湘云,众人皆未留心,唯有宝玉和宝钗二人会意对笑。这里,宝钗笑表明她明白黛玉奚落史湘云的原因,宝玉则以笑向宝钗默认他与黛玉和湘云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交叉关系。第45 回作家用淅淅沥沥的秋雨氛围烘托黛玉填“秋窗风雨夕”词时的凄凉心境。第82 回黛玉惊恶梦反映她重疾缠身,婚事无主,孤苦零丁,度日如年的痛苦心理,同时又暗示第转回黛玉失去贾母疼爱和第96回黛玉含恨早逝的悲惨结局。

  此外,运用诗词曲赋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戏曲中习见面在小说《 红楼梦》 中则显得独具特色,如第78 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宝玉对晴雯之死,辗转缠绵、凄惨酸楚的心理反应。

  相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由不同作家采用,可能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列夫· 托尔斯泰和曹雪芹都是心理描写艺术大师。两相比较,“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⑩ 。曹雪芹则善于在情节的发展中,在人物关系的变化中,以其简炼的笔墨,白描似地通过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精当准确而深刻细腻地揭示出人物在 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同时,曹雪芹也不忽视对人物心理过程本身的描绘,如上所述,水亭扑蝶金蝉脱壳一节,将宝钗复杂变化的心理过程,从下意识上升到意识,一直到付诸行动,描写得极为生动微妙,完全可以与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相媲美。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宝钗是个难以动感情的人?  宝钗  宝钗词条  动感情  动感情词条  难以  难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