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与心得体会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一)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乡村,真实的展现着中国的面貌,与国人的面貌。萧红笔下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金枝,麻面婆,赵三……我们看过了,认为我们的农民就是那样,乡村就是那样。其实鲁迅也会用文字来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国民性,但萧红与鲁迅是不同的,萧红曾经谈到过与鲁迅的区别:“鲁迅以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旋之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这似乎说明鲁迅真有高处,而我没有或有的很少。”

  但我认为萧红十分真实的写到乡村,剖析国民性。萧红并没有将自己的家乡写的有多么美好与和谐,相反,她写出了当时乡村的真实的情况,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一切,这与沈从文是不同的,沈从文的文章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纯净的湘西世界,用家乡的美好来抵抗外在世界的喧嚣与浮躁,而萧红,用文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东北乡村。

  如《生死场》中的一个片段:“母亲以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草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萧红的文章,尤其是《生死场》中,对生的坚强描写的淋漓尽致。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生之坚强,中国农民是体现出来了的,为了中国,为了祖国,他们奋起反抗。

  萧红还有一句话;“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就是这种的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反映出人的最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喜,大悲,大爱,大恨。

  萧红的作品中你会感受到萧红的心在跳动,血在奔涌,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人性的光辉。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二)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很难过,似乎总觉得有一只小虫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内心,好想哭一场,为这些生生死死的农民们。想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更不会有战争,我们是如此的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珍惜吗?或许,那个年代的动荡已经离我们好遥远,很遥远了,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要从历史中寻找道路。

  我刚开始读《生死场》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生死场》,它的内容是什么,当我读完后,我才明白他讲述的是农民们的生生死死,以及,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在《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又是什么呢?是生存。他们可以为了生存把亲情,爱情抛掉。在“菜场”中有一个片段:“母亲以往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地,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生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一切生死都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因为那都是时代的特性。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个和平时代出个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萧红在《生死场》中,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还写出了蓝天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血土上铁一样中的战斗意志。在文中,一开始我就挺欣赏赵三的,因为他敢于参与到“镰刀会”中与地主对抗,虽然后来因为一些意外而放弃,但他却有勇气起来反抗。在最后,赵三变成了找三爷,他老了,但依然鼓励年轻人起来反抗,去参加革命。还有二里半,他在最后毅然决定去找革命军,他们的精神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不屈的一致与反抗日军的斗志和民族气节。

  那个年代动荡不已,在萧红悠缓的调子下,我看到的是一种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这种生死反映出人的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悲,大喜,大爱,大恨。

  人生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死而来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实,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追逐,在追逐与被追逐的人群中完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升华,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有足够大的舞台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

  萧红生死场主要内容简介

  《生死场》共有十七章节。《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在第一章节《麦场》至第十章节《十年》里,作者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 《麦场》写到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之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渐渐不注意麦子,每日进城,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而这种时候,地主还要加地租,他和李青山等人想发起“镰刀会”进行抵抗,但中途失败,他家的青牛卖了,无法种地,他只得编鸡笼去卖。可这只是暂时的缓解,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贫困。“五月节”到了,由于米价跌落,卖的钱不够还债,成业家连一斤面粉也买不起。在东北严寒的冬季里,孩子们饱受摧残。生了病无钱医治,任其恶化,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孩子死了,只是随便地用草捆起来,扔到乱坟岗任野狗撕扯。严酷的生存条件使他们连维持最基本的温饱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精神世界的荒芜和残缺便成为必然。他们脾气粗暴,行为只受自然本能的支配,好像不经过大脑思考,甚至连作为人的本能的舐犊之情都沦落了。

  二里半、王婆、老赵三、月英、金枝,这些男人和女人像牛马一样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小说后七章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日寇铁蹄蹂躏下东北农民悲惨的生活状态以及渐渐苏醒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萧红  萧红词条  生死场  生死场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词条  
有感诗经

 诗经《还》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之还兮,你是那样矫健啊,  遭我乎峱之间兮。与我相遇在峱山间啊。  并驱从两肩兮,一同追着两只大兽撵啊,  揖我谓我儇兮。你作揖夸我身手便啊。  子之茂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