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优秀的人都在关注:今天,我的认知升级了吗?

文/姜小喵

猎豹的CEO傅盛写过一组关于认知的文章,题目是《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百度词条: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傅盛在文中提到了人的四种认知状态。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

2-知道自己不知道(求知探索); 

3-知道自己知道(探索规律);

4-不知道自己知道(空杯心态)。

据说,现实生活中,高达95%以上的人处于第一种认知状态。是不是很吓人?比二八原理的分割更锋利伤人,感觉上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被划进去了。但是这份数据,小喵用各种方式搜索求证了一番,并没有找到数据的出处。

所以小喵更愿意相信这个百分比代表的是一种倾向;一种我们在思考和推理过程中,总是会被我们固有的认知、想法引导到一个对自身有利或者是熟悉的结果。

只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并不能客观反映事物本身。

但今天我们不去谈论“认知的状态”,而是关注文中提到的另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认知的区别。

1:

小喵闲时会也会接些咨询服务类的项目,主要是为了接触各行各业不同类型的企业与营商方式,以此开拓视野与思维。

最近在帮一家企业做项目的时候,遇到了一件挺有代表性的事件,恰好说明了所谓的冲突与阻滞,都源于认知的区别。

事件的起因是企业这个甲方想做地方标准。

俗话说“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由此可见做标准有难度,同时也旁证了企业有上进心。

小喵动用些了圈内的资源,找了一家实力背景都杠杠的服务商,关键是乙方报价也合理;甲方乙方相谈甚欢,当天就约定签合同。乙方将合同文本拿出来,结果甲方一看就不乐意了;于是你来我往地为自家争取利益,谁也不让步。

企业的思维,见下图:

服务商的思维,见下图:

从上面两张流程图可见,甲乙双方分歧的聚集点在于└不成功之后,预付款退不退┐。

小喵作为一个中间人,人设就是要推动事情顺利往前推进。为了做突破,必然是要了解甲乙双方的结论背后的思考过程是如何演绎的呢?

甲方:

1、我要做地方标准,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影响力。

2、这一两年企业的营商环境不太好,管理上都在推“开源节流”,希望每分钱都用在实处。

3、我与其他服务商合作的时候也是这种模式;可以预付款,但是项目做不来,预付款是要退的。我觉得这应该是行规吧。

4、项目不被立项,证明服务商的能力不够,明年一定要换。

乙方:

1、我是这个领域里实力前排的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质量自然是与其他服务商有很大区别。

2、我很有信心帮你拿下这个项目;但是整个项目周期长,如果期间出现了不可抗拒的变化,我能承诺就是将项目推进下去,直到成功为止。

3、做标准与其他政府项目有所区别,没有时间周期限定;如果第一次主管部门审核不通过,可以立刻修改后再次提交,无需等下一年度。

4、预付款不能退,毕竟我们提供的是优质服务。知识有价,服务有价,何况项目做下来也是有各种知识成果体现的。

5、不退款,也是出于培养长期客户考虑。

小喵帮企业做过一个不大不小的项目。按照政策指南,申请书要包括四个核心模块:

1- 企业基本情况(成立时间、主营业务、市场、财务状况等)

2-科研平台建设(研发机构、研发设备、产学研、实验室、工程中心等)

3-企业科技创新亮点(专利、科技项目、技术先进程度等)

4-企业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规模、市场、技术等)

按理说,企业这两年委托服务商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广东省名牌产品、知识产权贯标等项目,原始资料的提供会很顺当,结果全是杂乱零碎且文理不通。

就好比,小喵要物资,结果企业将小喵带进一间杂物房,说,应该都在里面,你找吧。

也就是说,企业只为做项目,并不是通过申报政府项目这个活动,有意识地去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如果不成功,预付款全退,服务商为了追求效率定然多做几家,自然也没有义务去引导企业建立知识模块。

在这个决策过程中,企业只关注了显性成本,那就是项目的服务费,但是却没有计算隐性成本。

明年再找一家新的服务商,合作要重谈,项目资料重新整理发送;也就是说明年又重复上一年的过程,假设还不成功,那不吝于过了一两年依旧原地踏步?

小喵一直强调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磨合时间越久,企业的优劣一清二楚,失败的原因也清楚,这种经验累积不是更值钱?

所以,小喵是认同服务商乙方的观点,用优质的服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企业老板要的是“做了”这件事情;服务商要的是“赚这件事的钱”;小喵要的是“做好”这件事情。所谓做好这件事就是用卓越的过程创造卓越的结果。关注结果,同样关注过程。

这就是认知的区别。

为了让大家达成共识,小喵提出两点意见:

1-  预付款降低至全款的3成;

2-  乙方协助甲方建立与这个项目有关联的知识模块。为乙方提供1-2次培训。

2:

造成个体之间的认知区别自然是因为高度不一样。

罗振宇说过:这个时代,认知升级远比积累知识重要。

对于这句话,小喵是这样理解的:无论从哪种渠道获取到知识,如果不加以加工应用,那这个积累过程就没有意义。

那如何解释认知升级呢?

小喵曾经读到过一个最生动具象的例子。

人就像是一台电脑,身体是硬件,思想是系统。系统是需要不断升级,因为有许多BUG,放任它们的存在会拖慢系统运行,甚至损害到硬件。只有通过不断的升级,消除各种BUG,保障系统运行时不会出现闪退、死机和崩溃的情况。我想聪明的你已经明白了,以前你的认知是Window7。通过不断地学习、训练,持续完善你的系统,现在的操作系统已经升级到Window10。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升级。3:

认知升级』可以打破认知藩篱,让你想得更多,想得更远,想得更周全。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面对同一件事情,别人的决策就是比自己做得好。事后也常常懊恼自责,为什么我当时就是没有想到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能想到,能看到的被『认知框架』所限制了,我们所思所想都是在框架之内,上下左右都有了界限性的挡板。我们所有的想法、认知和理解都会受到认知框架的束缚与左右。

认知框架』这一定义,源自行为经济学。

有时候,我们总是不耐烦地对身边那些听不进意见的人抱怨一句:你怎么这么固执?但反过来说,抱怨别人固执的人不也同样执着于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吗?从这一点而言,谁也不比谁优越,谁也没有资格去审视批判对方。

但是真正善于思考的人,从来不会局限于“认知框架”;他们会跳出框架,回转身来审视现有『认知框架』的合理性。他们可能会延展性地思考分析自己思考过程背后的逻辑支撑。比如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判断?这个判断可能会面临的利好与风险分别是哪些?究竟是否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达成更好的结果?

身边有不少人问过小喵为什么这么努力工作,甚至很多时候超额去完成每一个项目?老板究竟付了多少工资才能买得到这份责任心与工作激情?

这个答案不好给,因为无论真诚与否,不理解的人始终觉得说的是场面话。正所谓“一图胜千言”,不如用一张思维导图来解释行为背后的动机。

当小喵仔细拆分职能结构后,大家就能发现当一份工作能带来的成长空间与资源属于源源不断更新丰富的类型后,也许你就不会再局限于计较工资与工作强度。

因为相对于眼前的难过,未来的大格局更值得期待 。

这就属于打破『认知框架』。

小喵相信,坚持写作的人也会常被问到:写作有什么好处?能赚钱吗?能出名吗?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默默无闻,毫无收益的原创作者而言是尴尬的,甚至很多时候也会因为无法回答找不到坚持下去的理由。

同样将“写作动机”拆分成几个要点,一张思维导图足以说明全部。

这同样也是打破『认知框架』。

打破『认知框架』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散性思维训练。

4:

人的大脑不喜欢抽象的/陌生的事物,喜欢具象的/鲜活的事物。

有份来自 Neomam Studios 的报告。数据表明,人们能够记住 80% 自己看过的东西,而听过的事只能记住 10%,读过的文字也只有 20% 留下印象。在阅读时,彩色的图片可以将人们的阅读意愿提高近 80%。

所以,我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多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强化认知,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升级认知。如思维导图。

知识积累是一个过程,知识应用更是一种升华。懂得多的人学到更多。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记忆使获得更多事实性知识更容易。获得的信息量取决于已有的信息量。据说,顶级棋手之间的差异取决于他们熟悉棋谱的多寡。顶级棋手脑中能够存储5万个棋局。

不要让大脑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不假思索一味拾人牙慧的状态。当你需要判定一件事情时,多用逆向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契而不舍的几个“为什么”就足以撑开你的视野与思维,摆脱“惯性”和“认知框架”的约束。

常言道,多动脑不会老。

心理学上有这样的描述,当我们持续关注或者是习惯于某种状态时,重新面对一件新鲜事物时,就有优先调用延续惯用的状态。

也就是说,多动脑的人,脑筋会越动越灵活;怠于动脑的人,没办法将知识提升为认知,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凸显出来。

人生有这么一个定义:你现在正在过的人生,其实就是以前你所有选择的总和。

所以,不妨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的认知升级了吗?

——END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认知  认知词条  优秀  优秀词条  升级  升级词条  关注  关注词条  今天  今天词条  
经验

 刷了上百个抖音号,发现点赞100...

要想上热门,除了拍好视频之外,文案(标题或者旁白)也是重中之重。我们看视频,往往是被一个好的标题吸引,还可能会因为文案让我们持续把视频看完,最后点赞、留言。在抖...(展开)

经验

 公寓行业:万亿级风口还是O2O下...

i黑马:这个时代给了公寓行业一个快速发展的土壤,不管从房地产、金融还是互联网的角度来看,都是这样。但同时也需要时刻谨记,我们仍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风不风口的,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