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老喻的人生算法》精读(下3)

今天继续对《老喻的人生算法》进行精读笔记,主要内容集中在“非理性、冲动、犹豫、武断”四项内容。

B计划,针对的是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针对18个人生难题,给你18种人生算法,解决“片面、狭隘、模糊、侥幸、宿命、追悔、非理性、冲动、犹豫、武断、情面、霉运、孤独、爆仓、迷信、无知、衰朽、贪婪”等难题。

一、非理性:如何管住你的“动物精神”

人类的思维有局限性,非理性是无法被清除掉的,你需要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提醒自己是没办法做到完全理性的。2. 非理性是大脑的近视,不能完全根除,但你可以借助工具来尽量矫正它。

1、理性与非理性

我们都知道,理性是智慧的基石。而在今天,它更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元技能”。

在哲学中,理性是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相对于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合理的结论。这种思考或者行为方式称为理性。

科学家们对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总结出了很多非理性特征。例如,损失厌恶、赌徒谬误、禀赋效应、归因谬误、鸵鸟效应等等。

人为什么有这么多非理性的行为?而且明知不对,为什么还很难改呢?这个要从我们的老祖宗说起。

我们的大脑是历经了几十万年的进化而来,我们现在所说的理性,包括科学、数学等技能,因为出现得晚,所以在大脑里辈分很低,而且很容易出错。

心理学家加里·马库斯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反射思维”,一个是“审慎思维”。

反射思维,是快速、自动且基本无意识的。

审慎思维,是缓慢、刻意和审慎的。

两种思维在大脑内起作用的地方也不同:

反射思维起源于大脑进化较早的部分,包括小脑、基底神经节和杏仁核。

审慎思维则在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运行。

大脑的形成过程,还有一个特点,进化论的关键词是“适者生存”,而非“优者生存”。

一个物种想要存活下来,关键是比竞争者和祖先好一点儿,有比较优势就够了,不用追求最优。所以人类的大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修修补补完成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按照一台完美的思考机器来设计的。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思维先天不足,有局限性,非理性是无法被清除掉的。

意识到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就像你开一辆车,假如你知道这辆车先天有一些缺陷,比方说刹车系统不是那么灵,那你还一门心思去追求速度,追求内饰豪华吗?这可能就没抓住关键问题。

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先倒过来想:非理性是什么?只要避开这些非理性,我们不就会更接近理性了吗?

2、四种动物非理性

凯恩斯曾经说过,投资者具有“动物精神”。在他看来,“动物精神”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容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稳定的特征。

所以,我就用动物来比喻人的非理性,不过我讨论得更加广义一些。我提出了四个动物属性,对应着四个关键词:

1)我们是丛林动物,我们“恐惧”;

2)我们是社会动物,我们“多情”;

3)我们是科学动物,我们“无知”;

4)我们是经济动物,我们“贪婪”。

第一个,丛林动物的属性,就是卡尼曼所说的无意识的“系统1”,它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

在丛林时代,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这个系统帮我们的祖先从猛兽面前逃生。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让我们经常作出错误的选择。

我们再看第二个,社会动物的属性,是指我们身处群体之中,我们为了融入群体,容易多情。

第三个是指科学动物的属性,人是有好奇心的动物,是不断求知的动物。

在不同的时期,人类有不同的认识世界的体系。这个体系总是在被推翻,在质疑声中形成新的体系,不断发展。在任何一个阶段,其实我们都是相对“无知”的。

最后一个,是经济动物的属性。正如诺奖得主塞勒的研究,他发现了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追求起经济效应,总是贪婪的。正是因为贪婪,人类才有进步,但也因为贪婪,人类也时常陷入非理性。

3、关于经济行为非理性的研究,塞勒的确厉害。他不仅靠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拿到诺奖,还利用股市的“非理性”赚钱。他是怎么做的呢?

原来他发现了“输者赢者效应”:

投资者对过去输者组合,也就是下跌股票,过分悲观;对过去的赢者组合,也就是上涨股票,过分乐观。人们总是很相信过去成绩很好的投资者,没那么相信成绩差的投资者。

这就会导致股价偏离基本价值,过一段时间之后,市场会自动修正,泡沫会破灭,低估的也会被重新重视。这个修正的过程中,就有套利的空间,只要你能发现它。

于是塞勒找人一起成立了一只基金:采用反转策略,买进过去3至5年内的“输者组合”,卖出“赢者组合”,结果赚了不少钱。

用理性的思考,把握了非理性,就能发现获利的空间。

4、应对非理性的7个策略

其实,就跟一个人眼睛近视一样,非理性是大脑的近视。我们要是近视了,需要戴眼镜来矫正。你不能说,我知道我的视力不好,所以我每天练习看东西,使劲看,拼命看。那没用。你应该学会使用工具。

我给你总结了和非理性战斗的7个策略,这7个策略就像是给大脑戴上近视眼镜,能帮你形成自己的算法,应对非理性:

策略1: 要勇于承认“我不知道”。大脑经常只能处理一小部分信息。别骗自己。

策略2: 从长期出发。出发点和愿景很重要,你需要长线思考,关注长远目标。

策略3: 知错就改,不要追逐损失,不要自圆其说。学会止损,让过去成为过去。

策略4: 多学习,知识+实践,独立思考,深入观察事物的本质。

策略5: 掌握求真、理性的科学精神。

策略6: 学习多元化的思维模型,实现从多个维度去证伪。

策略7: 将正确的思维方式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人类的非理性成分,远远大于理性,这是进化留给我们的。通过这七个策略,你可以一步步得出你自己更加理性的算法。

二、冲动:

1、我们每个人都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冲动。我们很容易不过脑子就决定一件事,我们也管这个叫直觉思维。但是不是直觉思维一定就不如理性思维呢?

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它横跨了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各路专家在这一点上争论不休。

“畅销书之王”格拉德威尔,就在他的书《眨眼之间》里,专门研究了直觉思维的厉害。

2、但我们都知道,直觉思维也经常有失手的时候。诺奖得主卡尼曼就提出,人常常被“过度自信、注意力有限、认知偏见”这类因素所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判断。即使都是一个行业的专家,对同一件事的判断也会差别很大。

3、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作决策呢?

答案是把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算法。

4、如何提升决策质量?

1) 卡尼曼用的方法是,建立几个评价维度,给直觉装上围栏。

2)吉仁泽的思路是,把复杂的维度简化,考虑最必要的因素。

3)阿尔法狗的思路是,先用直觉框定最靠谱的几个方案,再通过计算算出胜率最高的一手。

三、犹豫:

1、即使我们明白考虑问题要把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综合起来。但在做决策的时候,还是容易犹豫不决。

那我们在认知和决策环节,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八个字: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灰度认知,是指你在分析选项的阶段,先不急于作非黑即白的判断,保持一定灰度,这个灰度最好有一个数值。

黑白决策,是说我们在形成最终决定时,必须有一个黑白分明的选择,不能模棱两可。

但现实中,我们恰恰容易把两者弄混,在认知环节非黑即白,在决策环节犹豫不决。

2、灰度认知的秘密是什么?在认知阶段,别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非黑即白的争吵上,而是对每个选项进行灰度数值的确认。

认知阶段我们要保持灰度:

3、当我们拥有一个观点时,不管多么自信,不管自己多么喜欢这个观点,都要意识到,这个观点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个观点的可能性到底是多大呢?这个数值,是介于0和100%之间的,这就是灰度认知。

灰度认知的底层是概率思维。不管你的某个信念多么坚定,都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概率数值。

4、可信度要加权:

“加权”的意思就是“乘以权重”,举个例子,你要开一个家庭会议,就要不要买洗碗机表态,但是每个人的意见权重不一样,比方说太太的权重是50%,老公的权重是25%,小孩的权重占25%。最后统计的时候,太太的一票,就相当于老公的两票。

独立思考是很重要,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 但更好的办法是有一群独立思考者,对他们的判断进行加权。你就会长期得出比任何一个人,质量更高、更稳定的判断。

5、我们再来看看什么叫黑白决策。黑白决策就是要敢拍板,作出非黑即白的决定,不要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决策者是要为其他人负责的。就像在战场上打仗,指令必须清晰,黑白分明,不能含糊。这就是领导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对于决策者来说,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告诉伙伴们,这件事做还是不做。

6、总结:

1)灰度认知就是分析各种选项的权重,给它们的可能性估值。黑白决策决策环节,要清晰果断地给出结论。

2)认知环节不要为了立场,非黑即白地搞辩论,而是要去分析每种可能性的灰度。

3)你可以用可信度加权的工具,避免个人决策的偏差,提高正确率

四、武断:

如何规避在实际操作中,果断决策一不小心变成“武断”?

那我们怎么才能避免武断,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呢?你需要完成三个挑战。

1、双我思维决策方法

第一个挑战:避免盲从,给决策多把一道关。

我想和你分享一种非常容易学习,也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双我思维

什么叫双我思维

就是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把自己拆成两个人,左边一个你,右边一个你,让他们俩对话。不要小看这个说法,我们常常说中国人缺乏批判性思维,这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有意识地训练你思维的“批判性”。

很多在自己领域非常成功的人,就是应用了“双我思维”的决策方式。

1)介绍的第一个应用,是富兰克林的“道德代数”法:

富兰克林把自己的思维分作两个人,一个人是正方,一个人是反方。然后用一条线将一张纸分成两栏,一栏的上方写上“正方”,另一栏的上方写上“反方”。

他在正方这一栏写下赞成的想法,在反方那一栏写下反对的想法。这时候他完成了第一步,把他自己矛盾的想法整理出来,并且落到了纸面上。他把这些想法可视化了,这也是盘点了在作决策前,你手上有什么牌。

第二步,他仿佛变成一个陌生人,冷酷地给刚刚写下的想法打分,不带有感情色彩。这一步他确认了各种想法的权重,也就是有价值的程度。他把这些想法数值化了,变成了可比较的数字。

第三步最容易,他计算了两边的分数,把相同的分数抵消,就自然知道该怎么作决策了。

这其实是一个简化版的决策树判断。他的这个决策方法,给模糊不清、道理难辨的想法,设计了一个程序。按程序走下来,再纠结的问题也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2)第二个“双我思维”的应用,是芒格的双轨分析法:

芒格也把自己拆分成了两个人,他是分成了“理性的我”,和“潜意识的我”。

接下来,他会先问“理性的我”,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

然后他去问“潜意识的我”,当大脑处于潜意识状态时,会自动形成哪些想法?

真正区分哪些是潜意识,哪些是理性的分析,这个动作本身就很有价值。因为这样你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判断,事情有结果之后,你复盘的时候,才知道哪个部分真正起到了作用。

3)第三个双我思维的应用,来自霍华德·马克斯。他是橡树资本的创始人,管理了千亿美金资产。他的方法是“第二层思维”,他把自己的思维分了两层。

“第一层思维的我”是普通的我,想法和别人差不多;

“第二层思维的我”是高人一等的我,要把第一层所有人的想法考虑在内,甚至能做出和别人完全相反的思考。

打个比方,面对一个公司的股票,第一层次思维说:“这是一家好公司,让我们买进股票吧。”

但第二层次思维就会说:“这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人人都认为它是一家好公司,因此它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股票的定价过高,让我们卖出股票吧。”

上面三种思维工具的应用都不一样,但本质上它们都是建立了双我思维,在自己心里多住了一个人和自己对话,反复探讨、考验自己思维的正确性。

运用双我思维,我们能通过第一个挑战,克服盲从,独立地、批判地作决策

2、如何正确地评估决策

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第二个挑战:复盘的时候,你如何评估作过的决策

其实,对于决策者而言,最大的挑战不只是按下按钮这个动作,还有事后对决策本身的评估。因为你下一个决策,会根据你这一次决策的评估而进行优化调整。

大多数人都是按结果的好坏来给决策作评价。这样的做法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决策和结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这中间还可能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比如风险、运气,其他人的不理性等等。

所以,我们恰恰不能只看结果来评估自己作决策的质量。

3、迭代你的决策系统

做完了对这一次决策的复盘,我们要应对的第三个挑战就是:你如何根据以往经验,迭代你的决策系统。

我们再回到那个抛硬币的问题,假如你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街头,有一个人在抛硬币,连续20次都是正面朝上,那么下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是在实验室环境,根据大数定律,当然是50%,但在陌生的街头,你就要想一下:硬币是不是被动过手脚?

这其实就是一种贝叶斯更新的理念。 复盘的价值,不仅在于评估自己的决策水平,还要评估概率环境。

比如说你对那个陌生人的硬币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你不能肯定那个硬币真的是正反面完全一样,那只是你的主观判断而已。

贝叶斯定理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你可以先估计一个值,然后根据客观事实不断修正。用客观的新信息,更新我们最初关于某个事物的信念后,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改进了的信念。当你下一次作决策的时候,要基于这个改进过的信念。

贝叶斯定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每一条新信息都会影响你原来的概率假设,你需要根据现有的信息来调整你的决策思路。

所以,厉害的决策者,都是一个贝叶斯高手。他开始的时候未必比你高明多少,但却可以不断更新,逼近潜在本质,迭代自己的决策系统,进而实现更准确的推理和决策

4、总结:

武断,是决策的大敌。要想作出好决策,我们要应对三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你可以用双我思维决策,让两个你在脑海里打架,避免武断决策

第二个挑战,你复盘的时候要理性,不能简单从结果出发评判决策的好坏。

第三个挑战,要用贝叶斯的思路不断迭代你的决策系统。

(待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老喻的人生算法》精读  精读  精读词条  算法  算法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  
经验

 盖·保罗:区分开来管理

 人物介绍  盖·保罗出生于1950年4月,意大利人,医学博士。1987年加入欧莱雅,担任意大利分部的香水部经理,1990年被任命为欧莱雅巴西分公司总裁,因在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