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时间碎片化,无法集中精力:加减乘除四步法...

文末有思维导图,建议收藏!

时间碎片化了,你能把自己也碎片化吗?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8年跨年演讲

01:我,曾经的高效能人士,碎片化时代却要天天加班

余工是公司的资深工程师,他是最早一批追随老板的核心员工,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高效能技术大牛:曾经有位大客户要在一周内上线测试版软件,余工迅速带领团队连夜开发,并最终顺利交付,以“快鱼(余)”的绰号,闻名业内。

最近几年,他却经常频频加班到深夜,成了标准的“996”、“007”。让他苦恼的并非是工作难度大、或工作任务多,而是被“碎片时间”弄得苦不堪言。

让他苦恼的第一大效率杀手就是微信群。以前,主要以邮件沟通工作,每天固定2-3次查收邮件,而微信群是实时沟通,需要随时查看。

他的很多开发工作都需要集中大块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但现实却是:白天要开会、有同事随时会打扰、解答客户的紧急问题、经常有微信通知,8小时工作时间无法深度工作,只有下班后,才能有完整时间完成最重要的开发工作。

很多像余工一样的职场人都十分痛恨“碎片时间”,手机把时间切得稀零八碎,我们也已经进入碎片化时代。人人都希望提升工作效率,但如果不能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再多的时间管理方法论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这篇我们来聊一下【职场中如何将碎片时间最大化的发挥效用,榨干每一分钟的价值,提高职场竞争力】

02:人类的大脑为什么不喜欢“碎片化”?

先来看看什么是“碎片时间”?

碎片时间指的是受众因需求多元化以后生活工作呈现出的零碎时间段。

碎片时间可以被简单理解为没有安排任何工作,未被计划的时间。因为零散、无规律,所以被叫做碎片时间

碎片时间就像裁缝手中的“边角料”,也像散落在家里各个角落的硬币。这些碎片时间是被不同任务和干扰切割成“小颗粒”,无法满足大多数工作的需要。

可是,我们又无法抗拒碎片化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总是领先人类认知适应环境的速度。不过,人类的大脑非常不喜欢碎片化。

大脑记不住

著名的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里提到:

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大脑喜欢有结构、有条理的东西,不喜欢毫无规律的片段。

所以,书籍有目录,信息有索引,表达有结构。大脑对碎片化知识、信息和时间天然抵触,所以人类很难靠直觉的能力将碎片时间产出效能。

大脑无法快速在碎片状态下完成切换

一份权威报告《被打断的程序员》对86位程序员的10000份编程情境进行了研究。

在代码编辑工作被打断后,程序员需要10到15分钟来重新开始。

程序员可能每天只有2小时的连续时间未被打断

被打断后,程序员只有10%的概率会在一分钟内继续工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讨厌被别人打断,《为什么打断15分钟的代价是1小时?》里用两幅清晰的图示,回答了大脑对于碎片化任务切换的成本有多高。

虽然大脑无法凭借直觉高效使用碎片时间,我们却必须学会和“碎片化”相处的技能,接下来,我将运用小学的四则运算法则——加、减、乘、除,帮助大家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变废为宝,产出10倍价值。

03: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呢?

加法:增加碎片时间价值,定制化属于你的“碎片清单”

1、主动记录,“收集”碎片时间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碎片时间":

排队结账:3分钟

等一班地铁:6分钟

等电话或微信回复:10分钟

客户约会迟到:15分钟

上班路上堵车:30分钟

飞机晚点:50分钟

……

这些碎片时间,经常被人们忽视。有人觉得碎片时间太短暂,根本来不及做事。有人认为碎片时间多处在非工作环境或突发情况下,不适合集中精力,进行工作。

一旦觉得无事可做,就会拿出手机,翻翻朋友圈,刷刷抖音和微博,打发下时间

会理财的人都知道攒钱要"积少成多","零存整取",但是时间不能像金钱一样被储存起来,不管做不做事,时间总是"一去不复返"。所以,碎片时间一定要高效的"花掉",让它们随时产生出价值。

记录下“没有产出”的碎片时间,这是第一步。

2、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榨干每一分钟的价值

我曾问过一位同事,“碎片时间难以被利用的原因是什么?”他说,不是不知道碎片时间宝贵,也不是没有察觉它们在流逝,而是无法这么短时间里快速进入状态。

这个回答道出了很多人面对碎片时间无计可施的原因。

《零秒思考》提供了一种”一分钟思考法”,特别适合榨干碎片时间的方法。

用一张A4纸,在一分钟内迅速写下关于这个主题的全部思考。我曾经在碎片时间零秒思考法,在开会中,领导出去接电话的一分钟内,快速写下发言提纲的3-5个要点,做出精彩演讲。

与其在碎片时间发呆,不如快速用零秒思考法进入工作状态,榨干每一分钟的价值。除了思考,一分钟还能做什么?

1分钟可以跑400米;可以跳绳120下;做20多个仰卧起坐;写12个英文单词;速读一篇约500字的文章;说350字的一段话;浏览一份40多版的日报,看5-10个精彩的广告短片……

每一天就是由60*24=1440分钟组成的,利用好每一分钟的碎片时间,是碎片化时代必备的技能。

3、定制一张“碎片清单”,系统性提升碎片时间的价值

碎片清单究竟长什么样?

下图展示了一张三列的碎片清单:分别是碎片时间、情景和时间安排。

碎片清单有哪些好处?

不再无事可做

遇到无事可做时,第一时间拿出“碎片清单”,选择适合当下情景可以做的工作,立刻行动,而不是刷手机,给碎片时间赋能。

计划有变时,快速切换备选工作“Plan B”

人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像我经常拜访客户,但客户有时会临时改变计划,我会在原定时间里迅速切换到"Plan B":做市场调研信息整理工作。这样,时间没被"外界变化"牵着鼻子走,依然被高效利用。

培养对时间的感知,提高工作效率

碎片时间清单能帮助你了解不同时间颗粒度的时间能做什么,培养对时间的感知度,提升效率。比如,等地铁的3分钟,可以给父母发去一个微信问候,还可以查收1-2封邮件。

04:减法: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损耗”,聚焦核心任务

人们常会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叹。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或浪费在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或人为被切割成碎片无法高效利用,都加速了时间损耗。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耗的过程。生命有限,把宝贵的时间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

做好这两步,可以有效减少时间损耗:

1、减少不同任务之间的“切换”

① 创造大块时间,留给思考决策型工作

华与华的创始人华杉,坚持早上5点起床写书,几年下来,他已经写了10余本,他的时间管理经验就是“时间要大块大块的使用”。

作为企业家,他白天要拜访客户,又要管理公司,还要出席会议,没有大块时间留给写书。他就主动创造了早起的2小时,每天坚持,雷打不动。

这就是主动创造大块时间。除了早上,还有很多人会用晚上的时间做日课,坚持自我提升和学习。大块时间特别适合思考、学习和写作。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写道:

写一份报告大概得花6~8小时才能完成初稿,如果每次花15分钟,每天两次,一共花上两星期,虽然总时间也达到7小时,恐怕结果还是一张白卷。

凡是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他们如果想在人事方面做出最佳的决策,总得花费几个小时进行不间断的考虑。

思考和决策常常需要整段时间,创造大块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

②“番茄钟记录法”清空大脑思路,避免内部中断

除了创造大块时间,还可以拒绝无效切换。

开会时,突然想起邮件还没回复,购物车里的东西还没付款。这种情况非常多见,虽然我们正在工作,但思维却异常活跃。这时,建议大家应用《番茄钟工作法图解》里介绍的一个方法。

内部中断时要采取的策略:首先接受它,然后记录它,然后立即继续你手头的工作,避免真的被打断。建议工作时,在旁边放上一张A4纸和一支铅笔,当头脑中有任何的待办事项,立即记录,然后继续完成自己的工作。随时清空大脑,投入到当下的工作中。

③ “标签法”应对外部打扰,降低任务切换的时间耗损

不过,这种“干扰”不仅来自“内部”,很多时候还来自“外部”:

职场里这样的情境经常发生:你正在写策划案,手机响了,一看是客户来电,也不好不接,处理完客户问题,再来写策划案,发现刚才工作被打断了,想了好半天才找到思路。

好不容易进入状态,老板又过来给你布置了一个下周的工作任务,简单记录后,再看策划案还没写几句话,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这种就是来自外部干扰,导致你的大块时间被“切碎”。对于客户电话,如果预估不是紧急情况,可以过一会儿再拨过去;而对于一些不得不停下来紧急情况,可以用2-3秒快速记录下:

a. 手边工作进行到哪儿了

b. 下面该做什么了

简单写下“关键词”,类似插入“标签”,便于事后快速回忆工作进展,重新进入状态。

2、聚焦核心任务,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减少任务切换的另一个思路就是减少任务数量。两项任务需要一次切换,如果有10项任务就需要9次切换,把时间“切碎”。更可怕的是,这些任务里很多是“不重要不紧急”的任务大量占据着宝贵时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阐述了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时间管理矩阵。将任务按照重要、紧急两个维度分为四个象限。第四象限里的任务就是不产出实际效果的时间,很多都是以碎片时间被消耗。

著名的时间管理专家纪元老师在《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这本书里提到“任务六问”:把一项任务即将放入待办清单里的问题前,问自己六个问题:

1. 可以不做吗?

2. 可以以后做吗?

3. 可以找人帮忙吗?

4. 可以现在立刻做吗?

5. 有明确的时间点吗?

6. 接下来我能做些什么?

这个清单提供了一个思路:任务不是做的越多越好,而是聚焦在重要核心任务上。做一项任务前要进行六次“盘问”,筛选出最重要的的工作。

我总结了三类需要删减的事情:

NO:不做

不重要的工作尽量不做。重要的标准是对长期或短期有益。比如,参加没有意义的社交活动、打法时间的低效休闲活动:打牌;煲电话粥

AFTER:以后做

这里的以后可能是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为避免近期让自己操心,可以暂时把它“压箱底”。避免当前时间被不紧急的未来事件碎片化,更有利于专注当下。

OTHERS:找人做

外包是一种高效思维,可以找具体的人协助,也可以委派给别人做,求助专业人士。

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可以不做吗?”,将大块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任务。

05:乘法:“并联法则",体验“多线程工作”,效率翻倍

中学物理课上,我们学过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串联是必须先做A再做B,比如先洗手后吃饭:这两件事不能同时做,也不能颠倒顺序,是一个典型的“串联事件”。

提到“并联法”前,先来看一个经典案例,华罗庚先生的“烧水模型”,解释工作中的通过并联法,实现高效统筹。

甲:洗好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候,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开水壶,洗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等水开了,泡茶喝。

丙:洗净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等水开,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壶杯,泡茶喝。

这三个人的处理方法当然是甲更加高效利用时间,因为他把时间并行起来,减少了碎片化的等待时间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写道:

提高效率指的是原本只能串行完成的两个任务,现在可以并行完成。

并联法则在应对碎片时间的管理上非常有效,这非常像电脑的多核处理器,原本需要一个一个完成的任务,被分配给了多个处理器同时完成,实现“多线程”工作。

然而“一心不能二用”,总不能一遍写文章,一遍思考数学题吧。如何找到合适“并联”的工作呢?

这里教给大家一个“并联法则”,选择和搭配不同类型的任务:机械性任务+非机械性任务的并联。

什么是机械性任务?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集中过多注意力完成的事情,偏体力型任务:如跑步、通勤等车、做家务。

而非机械任务则需要占用大脑,集中思考,偏脑力型任务,如听课、看书、思考、看电影等。

比如一边跑步,一边听听课;一边等车,一边看书;一边看电影,一边做家务。这两类事情的混搭组合,常常能省下不少时间,实现效率翻倍。

06:除法:掌握“乐高工作法”,主动拆分流程,完美适配碎片时间

1、把任务拆成“零部件”,把碎片时间放在“流水线”上

自媒体知识大V秋叶大叔坚持日更公众号,有人问他是怎么做到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带领团队做知识创业,还能坚持写作?

他的秘密就是“碎片化写作”:1小时写出好日更的秘密就是把一篇文章拆成多个“零部件”:

一篇完整文章=

1分钟灵感+5分钟构思+5分钟提纲+5分钟素材+……3分钟素材+0.5小时高效写作+5分钟排版+5分钟配图+1分钟推送+1分钟回复评论

这个拆分流程的过程,非常像流水线工作:主动将工作切割成几个可以串行的单一工作部分,分给不同的人,或放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去完成。

通过主动拆分做“除法”,把一个大任务主动切分成不同的模块,去匹配不同长度的碎片时间

2、乐高工作法:用碎片时间“拼装”出系统性成果

碎片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能否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系统性工作。

就像乐高的积木块一样,虽然它们都是一个又一个“零件”,但是这些零件通过链接和咬合的机制,可以拼搭出一个个不同的作品。这对碎片时间的使用非常有启发意义。

我有一位朋友,每天上下班通勤2小时,她坚持在地铁上用kindle阅读器读书。当别人用手机刷屏消遣时,她一年读完了150本书,成为分“拆书帮”的分舵负责人,并在知名读书平台邀请,付费给她,请她输出拆书稿。

这个碎片时间的利用,却完成了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为养成了读书习惯,积累了大量知识,还为自己开发出一个新身份,创造出一项副业。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用好碎片时间的“一砖一瓦”,垒出一座宫殿。通过有效的拆分任务,碎片时间也能完成系统性工作。

结语

碎片化时代,学会碎片化工作,将成为现代职场人必修的一门课。

通过“加法”增加碎片时间的价值,定制属于你的碎片时间清单。

“减法”要求保证时间被大块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切换时间

通过“乘法”并联任务,多线程提高效率。

“除法”,通过“乐高工作法”,先主动拆分任务,再将“拼装”出系统性成果,将碎片时间价值最大化。

学会加减乘除4步法,能有效帮你将碎片时间价值最大化10倍提升工作时间效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加减乘除  加减乘除词条  步法  步法词条  碎片  碎片词条  精力  精力词条  无法  无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