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我觉得你混蛋,你觉得我奇葩,那咱们坐下谈...

01 老板往往没你想的那么傻X

在我二十来岁的时候,碰到过一件事,算是我职场上的一次小意外。

有一本书叫《给加西亚的一封信》,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在当年,这本书可是火透了半边天,各个公司都把它当成职场必读书。

它说的是个啥?

大致就是宣传一种理念:员工接到任务以后,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问怎么做,不要管有多困难,拼命完成就是了!翻译成中国的鸡汤体,就是这么个意思:

可惜赵子龙接到的军令不是“攻下银河系”。不然的话,赵云接到指令二话不说,催动胯下白马,飘向浩瀚星辰,那又该是多么壮观。

当时我们公司也号召大家学习这本《给加西亚的一封信》,学了还不算,每人还都要写一份读后感交上去。

我就写了一篇文章,站在员工的角度,把这本书痛批了一顿。

我说给员工布置任务,连任务的意义是什么都不指出,这不是瞎胡闹么?员工明知有具体困难,却不向上级明确指出,那不也是瞎胡闹么?真要这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凑在一起干活,不把公司干倒了才怪呢blahblah…..

我为啥敢交上去这么一篇读后感?那不是因为我勇敢,而是因为当时我女朋友要去北京,我已经决心辞职跟她走了。

所以,我怕个鸟?

第二天,公司大老板就找我谈话。

公司人很多,以前我跟大老板没怎么交流过,这次我觉得他肯定会发脾气。我都把该说的词儿想好了,怎么样针锋相对,最后又怎么傲岸一笑,转身离去,把这个要给员工洗脑的蠢货晾在那里。让他好好思考思考我的睿智洞见。

一句话,年轻人嘛,内心活动就是这么戏剧性的二。

但结果完全出乎我意料。大老板让我把想法再系统性说一遍,听的很认真,中间也没有反驳我。最后又仔细问我怎么打算未来的发展,一副要提拔我的样子。一个月后,我提出了辞职。他绕过人事部门找我,劝我留在公司,还拍着胸脯说可以调我常驻北京!

一副伯乐相中了一匹瘸马的样子。

在很长时间里,我对这段经历非常得意,觉得那是我观点犀利,折服了妄图给我洗脑的老板

后来我岁数大了些,回过头来才看明白这件事:

我的老板并不是单纯地想给员工洗脑。他是真的觉得员工有惰性,需要《给加西亚的一封信》的洗礼。他也是真的相信那本书里面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他从来没有站在普通员工角度看待问题——直到我那份读后感告诉他员工的真实想法。

在此之前,从没有人跟他如此直率的沟通过。我的同事都觉得这个读书活动很傻X,但没有一个人说出来。而我反正要走了,才有了这次阴差阳错的沟通。而沟通的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在职场里,员工往往觉得老板都是一些傻X;而老板往往觉得手下的员工都是一些奇葩。

实际上,傻X和奇葩当然有,但在人群里的比例很低,大部分老板和员工都是正常人。这种认知偏差往往是因为大家的立场不同,而又缺乏沟通。

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我觉得你是傻X,你觉得我是奇葩,那就坐下来谈谈吧。

02 你要是不说,我还以为你喜欢这块大饼呢

我想到这段往事,是因为我看了BOSS直聘出品的系列片《老板不知道的我》,讲职场关系的。本来我只看了第六集,后来好奇心被挑起来,把前面几集也一口气看完了。

这个片子有意思在哪儿呢?

它是用一种新的角度来考察职场。同样一个事情,它会告诉你员工是怎么看的,老板又是怎么看的。这两种看法本来是背对背的,傻X和奇葩在自说自话。但是它会让这两种看法去正面碰撞。

这一撞,职场里很多潜流就浮出水面,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比如在《老板的饼我吃不吃》这一集里,老板子龙在员工心目中就有点像个傻X,他不停地在给员工画大饼:

可是老板子龙画的饼不挡饿。

就像公司里的员工小何,一身腱子肉,是个超级健身狂。健身嘛,饭量就大,发的工资连吃饭都成问题。大家对老板子龙的意见越来越大。小何就调侃说:子龙为啥这么胖?就是因为吃自己画的的饼吃胖的。

老板子龙在员工心目中是这么个形象,他自己知道么?

老板子龙说:我真的不知道。

是啊,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不喜欢我画的大饼?

其实子龙这个老板当得也很焦虑,甚至比吃不饱的小何更焦虑:企业状况不好,业务扩展不开,资金只够维持几个月。

他画这些大饼,其实既是画给员工的,也是画给自己的:

所有的事情没做成之前都是画饼,我努力把画出来的那个饼变成现实就好了么。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活的容易。

这个节目,让员工和老板的看法发生了正面碰撞。

老板子龙这才知道员工对虚幻的大饼是如此不满,而员工也才知道了老板需要面对的种种艰辛。

可在一开始,双方拒绝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老板子龙对小何说:现在业务不赚钱,房租工资从哪来?那怎么赚钱?你能不能抛开员工的角度,站在我的角度想想?

小何怎么回答的呢?他说:

(是啊,我不是老板,那我凭什么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

同样,老板子龙知道小何的钱连吃饭都困难,他怎么回答呢?

老板子龙说:那别人都够用,他为什么不够?

(是啊,我又不练健身,你饭量大关我屁事?)

这种拒绝其实是人们的本能。

我们的本能是反对换位思考的:我凭什么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凭什么。确实,我们没有义务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但是,小何拒绝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他就无法成长;老板子龙拒绝站在小何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也就会面对团队的不稳定状态。

不换位思考就无法沟通,不能有效沟通就会付出代价。

但最终,这次沟通还是给老板子龙带来巨大的冲击。他开始思考此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老板子龙决心要改变自己画大饼的形象。他把员工召集起来,跟大家打了一个赌:

如果在12月31号之前他不能减掉体重的12%,他就拿出20万来给大家当年终奖。

他希望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承诺,来改变自己只会画大饼的形象。大家的反应非常正面。

其实这不单单是20万年终奖的问题。大家都意识到了老板子龙在刻意的改变自己。公司里有了一种欢快的气氛。就连小何,也都露出了笑脸。

只是在员工散去后,老板子龙看着有一点疲惫。

在沟通之前,老板子龙和员工处于互不理解的隔膜状态。而在沟通之后,老板子龙终于尝试改变,而改变总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没有哪个老板愿意让员工都讨厌自己,也没有哪个员工愿意让老板嫌弃自己。

说到底,在职场里,没有人愿意真正孤独。

有的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效的沟通,和一点点换位思考。

03  职场里没有完美

那么沟通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么?

当然也不是。

世界不是一个乌托邦,没有完美的存在。沟通非常重要,但它也不一定会带来完美的结果。这个时候怎么办?

老板不知道的我》这个系列片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做成一个刻板的职场生存PPT,宣教式地输出大道理。

而它意识到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所以它展现了非常现实的图景,给观众提供了更纵深感的思考空间。

它让你看到这个世界的隐痛,看到它的种种不得已。

然后勇敢而骄傲地活下去。

就像最近推出的《我不是臭销售》,在我看来就是非常优秀的一期节目。

这一期的主角是黄亮。他是保险销售,手下有一个团队,所以面临着上下两方面的压力。

他对世界的看法,和老板格格不入。

老板主持的会议上,一位销售员给大家上了一课,讲“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如何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老板觉得这课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是黄亮对这种说法完全受不了。

他觉得这简直就是唯利是图,违背人性。

“如果我真的见到一个和尚,跟他提梳子的事,我觉得我身上冒着一股臭味——销售员身上的臭味。”

他工作非常努力。老板也承认他很聪明,业务做的不错。但是黄亮希望自己做的不仅仅是卖东西,而是一份让人有成就感的事情。

黄亮说:保险是什么?

他对团队的管理很“佛系”,他的手下一周可以只工作四天,不要求定点上下班,但条件是要出活。

这听上去很美好,但在现实中能行得通么?他的老板王总对此就很不赞成。

黄亮和王总之间一直有潜在的矛盾。

比如黄亮认为会开的太多了,很多会没有意义。节目组把黄亮的看法反馈给王总以后,王总的第一反应是:不开会?那我不成了摆设了?!

在此之前,黄亮的不满都是背对背的。现在,黄亮和王总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温度对撞数据,人性对撞制度。

这次沟通依旧是有效率的。双方既没有隐忍不言,也没有拂袖而去。双方的矛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公司后来也做了调整。比如早上的晨会就被压缩了,规定不得超过一个小时。

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么?

并不是。

理解不等于认可,双方的歧异依旧存在。

现实的环境和黄亮的理念还是差着很大距离。在节目的最后,黄亮依旧开着车在武汉奔波,一边忙业务,一边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以后,他一定还会抱怨这个行业的恶习,还会和老板有种种分歧,他还会和销售员的臭味做斗争。

这就是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里可以不断地改进,但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那怎么办呢?黄亮的态度就是坚持和等待。

就像在那次谈话中,他对王总说的话:

世界是属于您的,但最终还是属于我的。

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沟通也不会是完美的。

当沟通没有办法消除歧异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忠于自我。相信时间。相信这个世界。

04 那就看看吧

最后再次安利一下这个系列片。

我们日常看的职场剧是什么样的呢?无非是不同性格的老板/上司邂逅不同性格的员工/下级继而风花雪月日进斗金找到幸福的肥皂剧。

而真实的职场是这样的吗?

作为国内首档致力于聚焦职场关系的系列片,《老板不知道的我》更像是一款把镜头怼向你、怼向你身边的同事的纪录片。目前已经推出了六集,每集10分钟的长度却很有意思,每一集都能给观众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人性,看到职场,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隐秘而趣味之处。

你会知道员工的考量是什么,也会知道老板的决策该怎么做。有意外,有交锋,有和解,有换位思考,也可能以无法调和告终,员工和老板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被重新定义。

最终你会发现,职场的“场”,从来不是所谓“上传下达”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管理”的综合作用。而BOSS直聘所鼓励的,“有话跟老板直说”的年轻职场新风气,正是希望让职场上奋斗的人能够重新聚焦职场关系,提高组织效率,实现各自的理想与抱负。

就像我前面说的,我是一口气看完的。我希望你也能从中得到乐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觉得  觉得词条  奇葩  奇葩词条  混蛋  混蛋词条  坐下  坐下词条  咱们  咱们词条  
能力

 反思:我们去工作到底为了什么

一、关于工作与生活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却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左右的经理人是很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