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原理

一、认识认识能力

认识思维能力的人脑,是人们具有思想意识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认识哲学上也叫意识,就是人们对事物(包括主观意识自身)在头脑中的反映和反应,感知并引发关联思考,既指感知和思考的过程活动,也是指其结果——结论。

人的认识思维,绝不是如照相机录音机等仅仅是记录那么简单直接,首先是感知储存;然后有不同事物概念的建立;最后才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或者是从现象到背后规律的总结性思考。

或换个角度说,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并由脑神经记忆储存,再分析对照,伴随着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等总结性思考,就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三大步骤。就好比计算机的数据输入,数据储存,数据采集和对照,并采用逻辑关系计算并得出结论。

人脑的功能,主要优势不在于感知和记忆,也不在于简单的分析对照,这在很多动物中也普遍存在,比如如老马识途,条件反射等。

人脑复杂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归纳、演绎、抽象等思维),能够寻找到事物表象背后的因果本质,这才是人脑独有,区别于普通动物的认识能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独特能力基础,是认识能力的关键。通俗地讲,能够提问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找出怎么办,这才是认识的本质。

人的认识最初形成,需要倒推到猿人祖先。

最初猿人赤手空拳打天下,与普通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凭借身体的本能,没有任何工具的使用,承受着自然界生存竞争的残酷压力。在猿人的生存活动中,逐渐凭借头脑的初步认识能力,经历了从自然工具的偶然使用,到刻意寻找并保存自然工具,到简陋修整自然工具,再到刻意制作简单的人造工具(旧石器时代),又到较复杂较精细的人造工具(新石器时代)…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语言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工具的平台,是认识能力提高的先天基础条件,没有语言,无法进行复杂的认识思维。

在此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猿人到原始人的转变标志,就是旧石器(人为产品)时代的出现,代表着人对自然的现象和简单规律的初步认识和掌握,标志着人从此具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力和意识,这是人与普通动物区分的本质。

原始人的认识,来源于生存活动,却促进了生存能力的提高和生存范围的扩大,为生存提供了强力的物质(工具)和方式方法保证。否则,仅仅靠人的先天体能,远远不足以成为自然万物之灵。

自从人类有了认识能力,即具备了其三大特征:珍贵性——众多生命中的极其稀少和高级;遗传性——先天具有,还可以继续向下遗传;进化性——认识能力在使用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由于认识的感知,认识的思考总结,都是主观的头脑活动,认识的结论,也必然是主观的,唯心的(唯照本心)。正确与否,有多少谬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证明。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历史积累,逐渐才有更复杂抽象的经验和理论总结,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经验和理论对认识的检验和证明,更具有快速性和高效性,是相对的,但也是先进的;实践的检验,虽是为根本性的,但事实上并非唯一的。

认识结论的产生,既受到认识者的感知制约,也受到经验、理论、思考能力的制约,还受到认识角度、立场、方式方法等的制约。哪怕认识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主观客观条件的不同,认识结论会形成明显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体现了认识活动的相异性规律。其中,认识的片面和错误,归根到底都是人们感知或思考的错误,故而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讲都是主观的。

由于认识的对象同一,其现象和背后隐含的规律,总是相同的,尽管有人的认识能力的差异,但仍然可以得到基本相同的感知,可以形成相似的思考和总结。故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其结论也可以基本相同,这体现了认识活动的相似性规律。

认识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薄到深刻的过程,认识会在相同中稳固,在相异的争斗中发展,认识结论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一个不断详细、全面、深刻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包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必将更加全面、深刻与完善。在人的认识道路上,没有认识的顶峰。这就是认识活动的发展性规律。

所谓的真理,是人们对正确认识的一种概括的称谓,特别值得指出,真理并不是客观现象和规律本身,仍是属于人的认识(意识)范畴,真理的相对性来源于认识的局限性(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性),当然就不能神圣化真理(绝对化),也不能搞真理崇拜,那会形成变相否定真理的相对性,长期会窒息认识的发展性(把儒家思想改造升级为儒教来愚民愚己,就埋下了两千年帝国死亡循环的文化思想祸端)。

二、认识哲学

哲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的普遍现象和一般规律的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总结,哲学抛开各具体学科的具体对象,进行一般性、普遍性的抽象思考,归纳、概括地总结出更加广泛而普遍的现象和规律,为形而之上的学说。哲学主要研究人们认识活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大部分,是人的关于认识和实践的普遍性特点与规律的学说。哲学研究的范畴,既包含了自然界,还包含了人及人类社会。

传统上,西方哲学对世间一切存在的认识分类标准,是人的意识——即认识的过程和结论,把不属于主观意识范畴的存在,通通称为物质——客观存在。主、客的对立,这仅仅是哲学认识的体系之一。

哲学体系之二,是以一切存在的抽象的相对的属性为刀,划阴阳两开。这是中哲《易经》的思想,八卦符号能够号称“一画开天”,是因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之初(至今约五千年前后),文字都没发明前,却诞生了系统的哲学思想!

其实,还有一种哲学上的分类认识,既哲学体系之三,是以人为刀,分清自然存在和人为存在(天人观),这一分类方式附属于中哲的阴阳分类的思想,作为阴阳观的有效补充。从此后,中哲思想甩开了自然存在和神学,一心一意地走向了社会学的人文精神道路(这是西方哲学界诟病中哲的主要“理由”之一,诟病之二是逻辑推理)。

当然,不排除还有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识分类之四、之五(比如佛学)。

所以,西哲体系的主、客之分,既不是唯一划分标准,更不代表唯一的正确与科学(可靠的逻辑能够解决西哲各流派的自洽,却从来没有解决西哲“唯论”的分歧),中、西哲学仅仅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对哲学领域认识的相异性而已。

沿用西方哲学的套路,人类主观的意识,在哲学范畴切割开了自然界与人类,同时也切割开了人及人类社会自身的所有存在,并且带来了人自身以及人为事物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纠结,也形成了哲学历史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论。

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都是物质的存在,精神意识是在人脑物质基础上认识对象派生出来的主观认为,故而是物质的性质最终决定了人的思想意识,既物质本源论。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广泛,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发深远。随后唯心主义的出现,充分认识到了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界定,物质的性质通通都要反映为人的认识(才能为人所掌握和利用),认为只有人(的认识)才是客观性质的本源的体现,再多的客观现象和规律,人的认识不到位(不足),一切与人无干。意识必须先于物质,才是世界(其实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由于哲学认识对象的广泛性,既包括了无人的自然界,也包含了人和人为事物,还包含了人的意识本身,唯物主义站在物质的立场,唯心主义站在人类意识立场,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不一样,理解的方式方法不一样,结论的相反则为必然。

人之为人,唯心主义认识到了人的特殊本质,就是意识,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结果——智慧的思维形成了人与普通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展示了人立足于世界的最大凭借、依靠和能力。

物之为物,唯物主义证明了其哲学本质——客观的存在,指出了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改变的最大刚性的特征,也是人的认识对象对认识结论的必然要求,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

但是,人自身呢?究竟算客观的物质的存在呢,还是主观的精神意识的存在呢?再说单就主观的意识本身而言,某人的主观意识对别人来说同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还有衍生出的众多人为事、物,难道仅仅是客观存在吗?

唯物主义首先认识到人的生命组织结构实体,把人划为物质的存在,人为事物,既是事物当然只能算物质的客观存在。

唯心主义更关注人的思想意识对人的绝对重要性(也是人的标志性),更加关注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能力,把人划为意识思维的存在。

西方基于习惯的二元论思维的哲学的纠结和纠结的哲学由此而生!在漫长的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唯物唯心两派你来我往,批判争论不休。

在中哲思想看来,西方哲学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片面的极端的哲学思维,一刀把人砍两半而不自知,都没有把握住人本唯心,又不得不唯物的矛盾有机统一体的哲学本质(阴阳既两分,又一体,且互化)。

人的生物肉体是客观存在,是人之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的认识思维能力的物质基础,人的认识思考能力和认识结论,都是建立在人脑及其指挥的生命活动组织结构基础上的。人具有的意识能力,是人的生命进化得到的,也是人天生就具有的(遗传性)。因此,人就是客观生命存在与主观意识思想的哲学矛盾有机统一体,没有只有生命肉体而无意识思维的人(植物人、深度睡眠等特殊原因除外),也没只有意识思维而无肉体生命的人,那是神话和宗教里的神。

因人而衍生出的人为事物,虽是客观的存在,从火机到火箭,从吵架到战争,其背后都深深烙上了人们主观意识思维的烙印,是人们的意识指导、支配与制约实践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在该领域的认识思想状态与水平高低,是隐含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的具体的展现。故而,人为事物,本源上就带有浓郁的人类社会属性(哲学本质上的群体主观性)——对与错、道德与堕落、高贵与低贱、美与丑、仁慈与刻薄等等社会性评判;既享有人为事物的权利,也必须负有义务和责任。

而自然存在,只有大小、强弱等自然属性,没有人类的社会属性(主观性),既无所谓的权利问题,也无需人的负责。不能把人为的赋予和占有,当成自然存在本身的属性(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比如买卖一块天然的地皮)。

总之,哲学学说,归根到底还是人的认识结论,是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抽象概括总结。为了哲学本身的认识和发展,西哲用人的意识作为划分哲学基本概念的标准,也合乎人们认识的一般习惯:一刀两半,分别研究认识,甚至可以无限树立标准切分下去,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够把半边人当成完整人,各自掌握一半而自认完整,自认全面。这是典型的片面认识,是盲人摸象。

既要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到物质(实践)是意识(认识)的最初来源,同时也要承认意识更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来源(庞大的基础知识、思想是人类成千上万年历史发展得到的正确成果,学习是捷径,每个人都来重复前人和他人的发现发明,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既承认客观对象以及客观现象和规律对认识的正确性要求,也坦诚接受经验和理论的推导证明的先进性和必要性。已经被可靠理论证明了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无需实践再证明。

必须承认意识思想对实践的领导性,即意识指导、支配和制约实践活动,也得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是根本性或最终性的而不是唯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体现在物质是意识的最初来源上,体现在客观现象和规律对意识的正确性的刚性要求上。

意识决定人为,体现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支配、制约上,体现在人为事物背后的隐含思想认识上。

唯心,是人进化出的本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须能力和前提。唯物,是人们不得不认真严肃面对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是认识正确性的最终保证手段。

“存在即真理”,只对自然存在有效,其反映了自然的现象和规律;对人为存在无效,因为人为的未必一定就是正确的,未必一定就是道德的,未必一定就是符合期望的功利的。

正确区分和认识自然存在和人为存在背后的哲学本质差异(天人观),是西方套路的哲学历史的一个重大的思想突破,是解决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唯论”纷争的关键。

三、人类社会的社会文化思想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群体的全部意识思想的总和,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认识结论和认识方式方法的全集。既来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实践,也领导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自原始人诞生开始,人类社会经历了多个的社会形态,最初的原始社会,紧跟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帝国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今后还可能有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哲学,既然是人们各科认识学问的形而之上的总结,必然面对着怎么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

人是物质和意识思维的矛盾有机统一体,人类社会文明的哲学内质也必然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文化的矛盾集合。所谓的社会存在,既社会现实,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思想的领导指挥,同时也受其制约束缚;社会生产既对社会关系的建立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受制于社会关系的总体框定。

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既有赖于生存能力提供的物质基础状况,也能够推动或限制生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既受到社会文化思想的领导,也会限制约束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即使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也从来都是有限度的)。

社会文化思想,既包括生存能力的认识水平(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经验),也包括社会关系的认识水平(如政治意识、宗教意识、人权意识),生存能力和社会关系这两者都是社会文化思想在这两个社会领域的具体而客观的体现,并通过这两方面表明了其背后人类社会文明的总体认识的水平。

人类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始终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生产、社会关系三方面的综合作用:三方之间既可以相互支撑护持,也可能会相互诋毁制约,而其中,社会文化思想始终处于领导地位。

三角结构既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加大了社会历史进步与发展的艰难。就个人生存的时间段看,这也是社会的恒稳难改的感觉的主要原因所在。

社会革命的爆发,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社会关系恶化的结果,同时更是思想认识转变的必然。革命的领导者,支持参与者,没有思想意识的转变在前,不可能有革命的行动在后。

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决定的无限循环,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总趋势还是发展进步的,但不排除出疯子和傻子领袖,不排除开历史倒车的时代)。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相似文明发展的分离性,充分证明了社会文化与生存能力、社会关系的同等重要性。除了客观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认识的相异性——社会文化思想的差异,才是人类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

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律:天下为公人各有私。社会整体是由独立的各个体组成,如何处理公与私,始终是社会关系矛盾的永恒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文明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帝国体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直到希望中的共产主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的意识与人为,本就是一个循环促进过程,凡是对于循环问题的认识,不能采用追根溯源的方式方法,先后只是相对的,不能回到“鸡与蛋”、“大人与小孩”的思维死胡同,否则是谁都有道理,但谁也不能说服谁,进入无休止扯皮的死路。

四、哲学学说的功用

哲学就是形而之上的学问,是道理中的总道理,是人们对各具体学科的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总结,既来源于各学科,反过来也指导各学科的认识发展,是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总指导,观点和方法,都可以在哲学学说中得到浓缩的精华。反之,各具体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都可以用于支撑或者否定哲学思想原理。

哲学是道理源。通过哲学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抽象原理(不是具体原因),帮助人们提高认识思考的理性与高度,更加总体把握实践活动的大原则与发展趋势。

哲学也是人生方向与道路的指路灯。哲学不单是能够抽象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能够回答该怎么办。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认识与实践活动办法的原理指导和解答。可以指导人们更准确更快捷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少走弯路,避免南辕北辙。

哲学还是安慰剂。人生的平等任何时候都不是绝对的,有艰难困苦的过程是必然的,有时候自我思想有矛盾、纠结和不良情绪也是客观的存在。哲学思想原理和方法,有助于缓解和消除思想疙瘩,有助于指示出路的寻找。往往断章取义的半边真理,历来都有心灵鸡汤的效果。

哲学学说的正确性体现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最终检验上,因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形而上学,不像数理定理,至今还没有一个正确的、准确的、纯理论上的方式方法可以推导证明哲学思想的一定正确而伟大。

哲学学说不是政治学问,但可以指导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哲学本无阶级党派属性,也本无民族国家属性。学之,思之,用之,都取决于各个人,各阶级政党,各民族,各国家的主观意愿和现实的需求,不是哲学原理的必然人群归属。

哲学的发展,依赖于各具体学科的发展,更依赖于人的主观思考和观念的转换,人的主观认识的提高,才是哲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易经》哲学思想,支撑了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而中国道路,必须有中国文化,文化自信,可从哲学基本原理入手,仅此,方为最深层的理论根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  认识论词条  原理  原理词条  认识论原理词条  
杂谈

 九十九个发夹的故事

国王有七个女儿,这七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女儿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往常地用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