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作文时评素材】疫后清明“云祭扫” :慎终...

【作文时评素材】疫后清明“云祭扫” :慎终追远,更要因时而变

让“云祭扫”成为清明新风尚

北青报

清明节就要到了。往年,不少人选择在这期间远足祭扫、缅怀先人。据报道,为避免现场祭扫引发聚集性疫情,近期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全国多地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大力推广“云祭扫”。

  “云祭扫”被社会认可,不只是因为这次前所未有的凶猛疫情。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倡导移风易俗,积极引导文明祭扫,鼓励群众采取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居家祭扫祭扫新方式。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给这种新风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明“云祭扫”渐渐被更多人接受。

  当时当下,抗疫战尚未完胜,外防输入依旧形势严峻,人群集聚的风险仍不可小觑。同时,从消防安全和环境治理上看,“烟熏火燎”的传统祭扫方式也不合时宜。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推广“云祭扫”可谓正当其时,一举多得。

传统节日之所以有绵延千载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能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但无论传承方式怎么变化,其精神内核自始如一。祭祀也是如此,相较于形式,内容更为根本。

  有民俗学者指出,虽然清明节俗繁多、形式各异,但贯通于其中的核心价值乃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人们对先人的追思缅怀,同时也是对传承济世德业、弘扬优秀家风的美好期待以及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深思考。只要回归到清明的核心价值上,“云祭扫”就是值得大力倡导和推广的祭祀方式。

 清明时节,带上一颗感恩、缅怀、敬畏、虔诚、沉思的心,通过网络“云祭扫”,既可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抚慰和充实生者的精神和心灵。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由呼吸”是多么可贵,生命是多么可贵。凡是有助于“自由呼吸”,有助于呵护生命的事物,我们都应张开双臂去热情拥抱。我们有理由期待,“云祭扫”不只是特殊时期的一种替代性祭祀方式,还将会成为清明的新风尚。

清明时节“云祭扫” 文明春风花芬芳

四川在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自然经济时代,对清明时节最为传神的描述。不过,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云时代了,我们大可不必冒着“雨纷纷”赶路,也没必要“路上欲断魂”,我们完全以让清明随“云”而起:清明时节“云祭扫”,文明春风花芬芳。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各给纷纷推出“互联网+”祭扫服务,“云祭扫”悄然兴起。这是清明习俗的与时俱进,这是清明习俗的推陈出新。清明祭扫的真谛是思念先人故事,传承先人精神。我们只要能够把握住这个真谛,那么,仪式感完全可以推陈出新,走向现代化。其实,这也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所有的先人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期盼后辈人的日子过得更好。我们用更现代化,更进步,更文明的仪式祭扫先人,假如先人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乐开花。 

  生活中,我们有些人之所以抱残守缺,顽固传统的仪式感不撒手,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内心的空虚,想着依靠这种传统的仪式感弥补心灵的荒芜;二是做给别人看,以此打造自己的虚荣。其实,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现象,我们应该给予批驳。而且,这种自私的现象,也破坏环保,危害公共安全,可以说,满足一己之私欲,伤害大家之公利。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应该积极响应“云祭扫”,告别陈规陋习。 

  其实,清明时节“云祭扫”,更能够让文明春风吹绽花芬芳。首先,云祭扫,让自己能够在网上寄托思念,抒发情感,这样的寄托于抒发更纯洁,让文明之花在网络绽放,释放的是纯真情感的芬芳;其次,云祭扫,可以保护先人的安息地,他们周围的鲜花绽放,释放的是更加纯净的芬芳,因为不会受到任何污染,这样的芬芳也是对先人最好的祭品。第三,云祭扫,倡导出一种文明新风尚,让文明之花在我们的时代绽放,释放出一种清新的芬芳。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假日之一,目的不仅是怀思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上坟扫墓,更在于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凝聚社会共情。美好的追求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美好仪式,清明时节“云祭扫”,文明春风花芬芳。让我们的清明更加清正、明净、文明、安全、健康、绿色,何乐而不为?

“云祭祀”开启文明祭祀新风尚

四川在线

近日济南市发布关于暂停清明现场祭扫活动的通知,民政部门发出倡议,呼吁市民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选择“云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根据民政部门统计,济南市往年清明节现场祭扫人数约为57万人,以玉函山为例,清明节三天祭扫量可达18万人次,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3月16日《济南日报》)

  随着清明节临近,祭祀扫墓的话题逐渐升温,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给今年清明祭扫带来不便,首要考虑的就是感染风险。目前,各地为规避感染风险,纷纷出台相关管控通告,暂停组织公祭、江祭、骨灰撒散等群体性公祭活动,暂停现场祭扫活动等,以防范发生聚集性疫情传播。同时,各地为了满足民众的祭扫需求,又开展由工作人员代扫,鼓励民众选择“云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从而开启了疫情期间的文明祭祀新风尚。

 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均在倡导移风易俗,大力推动文明祭祀模式,鼓励民众采取鲜花祭扫、网络祭扫、“云祭祀”、居家追思等,以达到低碳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火灾事故等目的。从实际推广情况来看,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文明祭祀,但增长速度过慢,总体占比还是太低,未能形成普遍性的社会潮流,在清明节期间,各地依然面临很大的交通管控和环境污染压力。

  如今,传统祭扫撞上了新冠疫情,在防控疫情的规则下,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各地均要求民众遵守不聚集、减少出行、社交距离等,则使得清明祭扫模式成为重新考虑的事情。从现实情况出发,规避疫情风险是首要的,不能为了清明祭扫而让民众冒生命风险,因此最妥善的解决方案,就是全面推广文明祭祀模式。如此,不仅能够满足民众的祭扫需求,亦能最大限度防范聚集性疫情,保住疫情防控成果。

  祭祀活动重于心不拘于形,特殊时期应有变通方案,通过网络献一束花、上一炷香、点一支烛,颂读祭文来寄托哀思,一样可以达到祭奠先人、追思哀悼的目的。事实上,传统习俗并非一成不变,也要因时而变,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已有很多传统习俗被迫改变,诸如春节拜年、走亲戚、聚餐、团拜等,要么暂停,要么改为其它方式。

  由此可见,那些坚持传统习俗不可变的态度,实则属于僵化思维,在非常时期,要按照轻重缓急而有所取舍、有所改变。其实,对于清明祭扫活动该如何变革,社会各界已经争论了许多次,疫情迫使大家宅居抗疫之际,给了我们全面衡量传统祭扫利弊的时间,也是一个全面推动文明祭祀的契机。

 慎终追远,不忘先人。疫情期间倒逼传统祭扫被改变,既有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也有外界环境的压力,但我们应该看到,文明祭祀改变的只是形式,并未改变祭祀内核,新时代应该有新的祭祀仪式,不妨更坦然的接受,让文明祭祀走得更远些。

疫情下的“代客祭扫”需要“公益温情”

天府评论

清明节越来越近了。往年,市民都会选在清明前后进行集中祭扫,厦门各大墓陵园总是人山人海。可是,眼下疫情仍未结束,仍需防止人员聚集,市民又该如何进行扫墓呢?为保障群众在疫情期间安全祭扫,3月14日,厦门白事通正式推出“代客祭扫”服务,即日起至4月15日24时,市民可在网上进行预约。最高的收费标准是1680元。(3月16日《海峡导报》) 

  “代客祭扫”,在以往是广受质疑的。有人说,祭祀亲人需要真情不能代劳,生活再忙也要“到亲人墓前去看看”。而今年的情况则不同了,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家认为“代客祭扫”是最理智的。 

  最近这几天,各地媒体都有地方政府鼓励“代客祭扫”的报道。主要目的是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交叉感染。可以说,特殊时期的清明节,需要“代客祭扫”的特殊服务。不过,笔者认为“代客祭扫”是不错的,但不能只是一种无情的生意,其更应该是一种服务,首先应该凸显的是便民服务。 

  这样的“代客祭扫”服务,收费如何呢,普通市民是否可以承担?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代客祭扫”服务分为两大类,骨灰代祭扫和墓地代祭扫,价格有多个档次供选择。其中,骨灰代祭扫的价格从198元至698元不等,墓地代祭扫的价格从480元至1680元不等。虽然服务是不错的,但是都和金钱是对等的。“好服务”需要“金钱多”。是一场“纯粹的生意”。都是商业机构参与的。 

  那么,商业化的“代客祭扫”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价格是不是有约束,也就是说收取的费用是谁说了算?物价部门审批了吗?一个方面是,这些商业机构和墓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属于什么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墓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有没有从中提成? 

 清明节祭奠亲人是我们的传统,这里面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还有亲情的思念焦渴。清明节遇到疫情,人们不得不理智选择“新的缅怀方式”,但是这种“新的缅怀方式”不该只是“寒冷的生意”,更应该是“温情的服务”。是不是需要完全交给商业机构来完成? 

  笔者以为,“代客祭扫”更应该是民政部门、墓地管理者的“特殊服务”,要体现“公益属性”。比如,墓地管理者依照“物美价廉”的标准,提供刚需的“代客祭扫”,象征性收取“成本费用”,而不是让“代客祭扫”成为商业机构的生意。即便允许商业机构参与,也应该凸显“公益属性”,而不是“拿钱说事”。 

  比如,有的地方的收费价格是几千元,是不是在助长攀比心理?别让“代客祭扫”只是生意,其首先应该是公益服务。

清明节“云祭扫”,也是追思先人的打开方式

新京报

  “半亩荒山埋世爱,一丘净土断尘缘。坟前敬上三杯酒,万语千言付纸钱”——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

据新京报报道,3月13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清明节北京将在有效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行预约限流,此外还将暂停群体性聚集性祭扫活动、开通北京市2020年清明节网上祭扫服务平台、按日分时段预约祭扫、限定每日入园人数上限等。

绵延了2500多年的清明节,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清明祭扫作为一种庄严肃穆的祭祀文化,核心价值是对先人的追思和缅怀,更是洗涤精神家园、弘扬家族遗风的一种形式。

但今年清明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如何有序开展清明祭扫服务,成了一道现实考题。而有关地方提倡网上“云祭扫”,不失为一种替代性方案。

要看到,尽管许多地方已多日没有新增病例,但疫情并没有结束,绝不能放松警惕。如果放开让民众现场祭扫,在公墓、陵园等地就会造成人员聚集,一旦因此导致病毒聚集性传播,疫情又会卷土重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清明祭扫毕竟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间传统风俗,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予以充分尊重。因此,在疫情相对平缓的地区,要落实有序祭扫,不宜“一刀切”禁止。

一方面一些地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预约限流”,暂停集体公祭等群体性活动;另一方面,提供寄语、献花、点烛等网上祭奠服务,也可以起到让民众慎终追远的价值。

网上祭扫不仅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祭扫方式。

简而言之,网上祭扫满足了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虽改变了传统形式,但骨子里的精神仍保持不变。

“祭如在”,只要我们心中留有对故人的眷恋,无论是“亲自上阵”还是身处他乡,无论是一捧鲜花、几杯薄酒还是几行诗句、遥寄哀思,都是最好的纪念,这拓宽了祭扫这种传统习俗在地理、时间上的限制,反而更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

 请人代扫、网络寄语、献花、点烛的方式,其附着的心意,本质上与传统祭祀方式对逝者的眷恋和怀念并无二致。而且,这种新兴祭扫方式所秉持的理念,也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

“心”不在,既便站在墓前也无济于事;“心”若在,得益于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的网上祭扫就不失为寄托哀思的好载体。非常时期,清明节“云祭扫”也是追思先人的正确打开方式,或许还能进一步助推文明祭祀新风尚的形成。

清明:尊重生命更要保护生命

东方时评

在2020年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民政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祭扫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称,高风险地区可暂缓开放殡葬服务机构祭扫服务,暂停开展守灵、告别、祭奠等人员聚集活动,倡导绿色文明安全祭扫。(3月15日中国新闻网)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祭祀先人是对先人精神的传承,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层尊重。在清明祭祀中,民族血脉涌动,精神生命传承。清明,我们尊重生命,更要保护生命。过一个绿色文明安全的清明节就是两者并重。

  绿色是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助力。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只有在不断的传承创新中,文化才能生机勃勃,蒸蒸日上。清明节文化也是如此,烧纸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一种虚幻寄托,在网络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一个陈规陋俗,应该消失了。一束鲜花,一篇祭文,这种绿色祭祀更能体现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对现代生命的呵护。鲜花是美的赞颂,祭文是情的寄托。过一个绿色清明,让尊敬提升,让重视完美,为生命助力,生命更昂扬。

  文明是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保障。文明与时俱进,愚昧烟消云散。这是人类进步的规律。虽然清明祭祀有着诸多的传说,诸多的故事,但是,我们最应该牢记的是围绕清明的文化精神,在文化精神中让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不断升华。移风易俗,崇尚文明,崇尚健康,才是清明精神的真谛。过一个文明清明,以文化让清明清美生活,以明丽让清明明亮心境,为生命保障,生命更精彩。

  安全是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护航。清明安全,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在疫情防控时代,安全工作更加重要,一方面是防火,不能让清明烧掉春天;一方面是防聚集,别让清明成为新冠肺炎的的狂欢。唯有做好这两个安全工作,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过一个安全清明,让安宁永驻人间,让健全美丽生活,为生命护航,生命更阳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古人对清明这个特殊节日的精准描述,今天,我们我们应该过一个绿色文明安全的清明节,防范安全隐患,无愧先人之魂,呵护今人之魂。

今年清明,让“云祭扫”成为新风尚

中国甘肃网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落日万人思。清明祭扫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表达了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避免现场祭扫引发聚集性疫情,近期全国多地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大力推广“云祭扫”。

  事实上,“云祭扫”并不是新概念,早在几年前就已逐渐兴起。疫情之下,人们虽然不能亲自到墓碑前祭奠先人,但祭扫重在表达感情,不管在什么地方祭扫,只要有真挚的情感,同样可以追思亲人。而且在互联网的连接下,寄语、献花、点烛等网上祭奠服务同样能传递人们祭奠先人的思绪,还能最大限度防范聚集性疫情,保住疫情防控成果,也能在不经意间推动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助推文明祭祀新风尚的形成。

  当时当下,抗疫战尚未完胜,外防输入依旧形势严峻,人群集聚的风险仍不可小觑。同时,从消防安全和环境治理上看,“烟熏火燎”的传统祭扫方式也不合时宜。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推广“云祭扫”可谓正当其时,一举多得。

传统节日之所以有绵延千载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能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但无论传承方式怎么变化,其精神内核自始如一。祭祀也是如此,相较于形式,内容更为根本。

  人们对先人的追思缅怀,同时也是对传承济世德业、弘扬优秀家风的美好期待以及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深思考。“云祭扫”回归到清明的核心价值上,是值得大力倡导和推广的祭祀方式。

  清明时节,带上一颗感恩、缅怀、敬畏、虔诚、沉思的心,通过网络“云祭扫”,既可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也可以抚慰和充实生者的精神和心灵。我们有理由期待,“云祭扫”不只是特殊时期的一种替代性祭祀方式,还将会成为清明的新风尚。

倡导“云祭祀”涵养清明文化

网络时评

近日,云南省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祭扫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倡导绿色文明安全祭扫,鼓励通过网络祭扫、远程祭祀、代理祭扫、网上时空信箱等方式进行祭扫活动,倡导建立亲属微信群、微视频、讲先人故事、书写寄语、制做思念卡等简约方式缅怀亲人,引导社会各界祭扫“足不出户”。

  云南省民政厅下发的清明祭扫工作通知,是对民政部办公厅就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祭扫工作通知精神的跟进和细化。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涵,第一是绿色祭扫,第二是防控疫情。前者包括倡导绿色文明安全祭扫,积极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活动;后者包括暂停祭扫服务或限制性提供相关殡葬服务等。

这是一个审时度势的举措。一方面,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扫墓祭祀、缅怀先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绵延至今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非常看重,被列为法定假日、地位重要。另一方面,今年清明节正处于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时期,巩固来之不易的战“疫”成果,对完成全年经济社会目标任务至关重要、不能放松。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丰蕴的文化内涵,在绵延不断的传承中积淀出优秀的节日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每年仲春与暮春之间的清明节亦是如此,尤其在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记忆,促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祖先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时节创立这个节日,就是要通过祭祀活动铭记先祖功德、感恩自然馈赠,反思得失,让灵魂得以净化。古人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传统的清明节由上巳、寒食两节演化而来,既体现物候变化,也注重精神寄托。中国古人对祭祀先祖十分重视,唐代无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不敢丝毫怠慢。白居易有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可见,清明节无疑是涵养、张扬清明文化的重要契机。

  涵养清明文化,需要摒弃陈规陋习,这不仅是外在形式,更是内心深处的醒思。做到孝敬而不异化,节约而不铺排,环保而不污染,文明而不扰民。按照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前些年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的“白色浪费”更是惊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烟熏火燎、白色污染,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现象。

  由此出发,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绿色文明安全祭扫,用创新方式包括网络祭扫、远程祭祀、书写寄语、时空信箱等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祭奠故去的亲人,传承他们的美德,实现他们的夙愿,比什么都有意义。

疫情之下,清明祭扫也需“因时而变”

东方网评

记者从3月14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倡导市民群众在今年清明期间(3月28日至4月12日)不要前往公墓、骨灰堂进行现场祭扫的同时,上海全市经营性公墓(骨灰堂)将推出集体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三项便民服务措施。(3月14日新华社)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以往,清明节期间到公墓祭扫是没有预约、控制人数等限制的,市民可完全根据自我意愿而去,不用政府部门操心。但今年情况不同,在疫情防控态势下,如果允许市民随意前往,势必会因集中祭扫活动引发输入性和聚集性疫情,增加疫情扩散风险,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清明祭扫也需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当下,疫情尚未结束,战斗还在继续。目前,全国已有多省市对清明祭扫作出相关安排和规范。3月1日,天津首先发布通告称,今年清明节期间,殡仪馆、公墓、公益性骨灰堂等殡葬服务机构,暂停现场祭扫服务,暂停集体共祭、骨灰撒放、植树区骨灰安葬等群体性活动。广东、辽宁、北京、上海以及南京、无锡、温州、锦州、鞍山、深圳等省市,也陆续发出通告,暂停组织公祭、江祭、骨灰撒散等群体性公祭活动。但网络祭扫、云祭扫等新方式,为市民打开了另一扇窗。这些“因时而变”的举措,就是为了有效避免人员聚集,阻止疫情的传播,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也体现了一种公共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明祭扫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的一种“刚需”,具有一定的仪式感,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也是清明节得以传承的原因之一。但我们在承认传统仪式的同时,也不能拘泥于仪式,而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更应“因时而变”,让文明祭扫成为清明的主基调。传统的“现场祭扫”,不仅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还会带来诸多安全隐患,而今又面临疫情的风险,实行清明祭扫预约制,或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更是确保安全的需要。特殊时期做好自我防护,也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近年来,各地通过移风易俗、大力倡导文明低碳祭扫,网络祭扫等新方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但传统的“现场祭扫”仍是主流,甚至还有些人大搞封建迷信、铺张浪费之举,实则背离了清明祭扫的本意。现在,由于疫情的“倒逼”,各地政府部门推出的代为祭扫、网上祭扫等新服务,更是为我们文明低碳祭扫创造了条件。疫情关不住思念,距离隔不断亲情。只要我们怀着真挚的情感,网络祭扫、云祭扫同样可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

清明祭扫,未必需要让烟灰飘散。将祭扫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不过是仪式上的变化与丰富,没有改变清明祭奠已逝亲人的精神内涵,所以也应是最值得推崇的一种方式。

清明祭扫别忘记了“禁忌”

地评线

清明节就要到了。往年,不少人选择在这期间远足祭扫、缅怀先人。据报道,为避免现场祭扫引发聚集性疫情,近期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全国多地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大力推广“云祭扫”。(2020年3月19日 北京青年报)

  清明节,不仅仅是祭奠先祖,缅怀先辈的节日,更是传承清明习俗,弘扬传统文化的节日。显然,祭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当前因疫情防控的原因,一些地方提倡“云祭扫”,但是在广大的农村,亲自到坟前祭奠依然是传统的习俗。在这一个特殊的清明节里,每一个祭扫的人除了一份对亲人的优思,更不能够忘记清明的“禁忌”。

  清明祭扫别忘记了“防火”。香蜡钱纸往往是农村清明祭扫的“标配”,但是随着天气越来越干燥,在清明祭扫的时刻尤其需要在“防火”上用心。要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一年清明节也总是火灾的高发期,清明祭扫更需要文明祭扫,在祭扫完之时,既要清理现场,也需要确保不存在安全隐患,才能够让这一次的清明祭扫圆满结束。

  清明祭扫别忘记了“防疫”。当前,疫情防控虽然取得了好转,但是这一场大战还没有结束,尤其是当前面临境外输入的疫情防控新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做好“防疫”的工作,在清明祭扫的过程中不要扎堆、不要聚集,不要忘记了该有的警惕,才能够做到慎终如始,不因清明祭扫让疫情防控成效反弹。

  清明祭扫别忘记了“防风”。清明节不仅仅是祭奠祖先,更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这是一次特别的红色教育课堂,显然,要防止在祭扫过程中的歪风邪气,不搞形式主义,要实实在在的带上诚心、真心去祭奠,才能够在清明祭扫的时候,在青少年的心中传承“红色基因”,种植希望,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祭扫的方式也在不断地丰富,不管是“云祭扫”还是“代扫墓”,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变化的只是形式,从根本上不变的是清明节中的那种精神气,要传承好家风,要接过党的事业发展的接力棒,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追思先人,缅怀先烈的过程中不断地激荡自己前行的动力,才能不惧风雨,砥砺前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祭扫  祭扫词条  时评  时评词条  清明  清明词条  素材  素材词条  作文  作文词条  
杂谈

 当我去世的时候——屠格列夫

当我去世的时候,当我的躯体化为灰烬的时候,你啊,我挚爱的朋友,你啊,我深情、温柔地爱过的人,你也许活得比我长久,请不要到我坟墓上去……那里你将无事可做。请别忘记...(展开)

杂谈

 感动馈赠 ——乔 叶

一次,我和一位朋友结伴去外地旅行。火车上的时光很是难以打发,幸好列车播音室不断地播放着一些很好听的乐曲,听着这些乐曲,倒是一种很有情调的享受———这些乐曲都是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