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张健新中国文学史笔记和习题详解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张健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史》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现当代文学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现当代文学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试读(部分内容)

绪 论 新中国文学思想潮流

0.1 复习笔记

一、新中国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

(一)概念解读

1.新中国文学

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延伸至当代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形态复杂的文学时段。

2.文学思潮

是指在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历史时段内形成的,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精神现象相关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3.新中国文学思潮的三种基本形态

(1)1949年至1976年的“政治化文学思潮

(2)1976年至1992年的“新启蒙文学思潮

(3)1992年至今的“多元化文学思潮”。

(二)从思潮角度解读文学史的意义

1.文学历史的繁杂性与逻辑性

(1)文学的历史由具体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现象组成,但这些现象是繁复而杂乱的、有待整理的。

(2)“文学史”的历史叙述,要求对纷杂的文学现象进行梳理与整合,发现看似孤立的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而这些逻辑与不同时期思想潮流存在密切的关联。

2.文学思潮文学实践

(1)革命文学和启蒙文学的影响、“一体化”时期主流文学成型的过程,西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和全球市场经济影响下形成的多元化文学局面等林林总总的文化因素,与当代作家具体的文学实践有着或明或暗、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

(2)正是这种“内在关联”,成了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某个时间段文学的前提。

3.从“思潮”的角度俯瞰新中国文学的目的

从“思潮”的角度俯瞰50多年来的新中国文学,从多样性的文学形态中发现规律性,从看似杂乱无章的作品形态中发现共性,是为了便于对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总体风貌的把握,也是文学史对一个时代整体精神状况进行整合的需要。

(三)把握文学思潮的方法

必须将社会运动的整体性和抽象性,与审美经验的多样性和具体性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思潮”起伏的真正面貌。

二、政治化文学思潮

(一)产生原因

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敌我政治”思维和“战时思维”,由于建国后政治环境的特殊性而继续存在,并影响到文艺创作与批评,使得政治化文学思潮成了新中国文学前27年的代表性文学思潮

(二)解放区文艺思想

新中国文学中的政治化思潮,是40年代解放区文艺思想的系统化、一体化的表征。

1.产生背景

(1)发生于中国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革命文学,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服务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大局,服从战时思维的要求。它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问题,而是民族或群体生死存亡的问题。

(2)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刻,个体想象的自由必须服从对民族整体命运的关怀,个人创作的提高必须服从革命宣传的普及需要。这尤疑符合战时政治思维的总体要求。

2.主要标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意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强调文学创作走向政治化、文学创作为政治服务的纲领性文件,解放区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发展方向由此正式确立。

(2)缺陷

这种战时文艺思维,强调政治逻辑忽略艺术逻辑,强调大多数人忽略少数人,强调民间形式忽略文艺手法的现代性。

3.后续影响

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文学,依然沿袭了战时文艺的指导思想。

(1)新中国初期

在政治立场、思想情感、文学想象,表达方式上的“一体化”,成了新中国初期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通过思想批判以及对文学表达和情感方式的限定,将文学纳入到一个单一的意识形态轨道上。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文学问题变成了政治意识形态问题,并伴随着一系列政治批判运动,导致了对自由想象的限制。

(3)文革期间

在“文革”时期越来越极端化,导致思想文化专制的状况。

(三)政治化文学思潮的形成

1.发展历程

(1)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开始构想新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到了《讲话》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革命机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火敌人的有力武器”。

(3)1949年初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宣布党的工作重点开始由“农村包围城市”转向“城市领导农村”,并预言城市有大量的“不拿枪的敌人”,靠思想斗争来解决。

(4)1949年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上是照搬解放区战时文艺工作的政策和具体的做法,并通过各级作家组织的建立而将其推广到全国,使得战时思维进步渗透到了文学领导和组织工作中,继续左右着新中国文学的发展。

2.主要机构与作家队伍

(1)机构

新中国文学的发生是跟党领导的文学团体的诞生同步的,相配套的是党领导下的机关刊物和出版社。

(2)作家队伍

在这些高度组织化的团体中供职的专业作家,主要来自以延安为代表的解放区,还有部分后来培养的工农兵作家,以及部分国统区的左翼作家,构成了一支成建制的、思想一致的作家队伍。

3.表现形态

战时政治思维落实到文艺斗争中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文艺批评”,即“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1)政治标准,即作家作品的政治倾向性,主要指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态度。

(2)艺术标准,比如语言和形式问题,实际上也可以上升到政治标准。

4.不利影响

(1)政治化文学思潮在战时思维的统摄之下,将革命文学思潮定于一尊,“一体化”政治规范下的文学规则,制约了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2)这种“一体化”的文学规范还与一整套话语管理机制和作家管理组织相结合,运用某种独特的价值规范来统摄文学创作,对违背这些规范的创作和思想开展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最终导致了文学创作和审美价值的单一化倾向。

(四)“工农兵”文艺方向

1.概念起源

新中国文学中所强调的文学的“工农兵方向”,是毛泽东在《讲话》中确立的。

2.形成原因

(1)政治方面

①工农兵文学一开始就带有明确的政治功利目的,是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而被倡导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是“文艺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另一种说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张健  张健词条  文学史  文学史词条  新中国  新中国词条  习题  习题词条  详解  详解词条  
大学

 考研党必备助攻APP,你安装了几...

对于考研党来说,时间和效率是生命,虽说考研要离手机远一点,戒游戏戒网购戒社交,而实际上,当下许多人离开手机就会感到不安与焦虑,反而影响了复习效率。小英今天就给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