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东阳教育志》(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 —...

东阳教育志》自1994年出版以来,已历18年。上次修志,历时6年,我曾于1987年9月至1988年7月间参与初稿的编写,与王舜华老校长、吕郁文、徐洪法在同一办公室相处一年,其间,周天鹏老先生也曾有一段时间来帮忙。

教育志征求意见稿历时数年,能有现在这个样子,参与修志的同志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由于今天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将教育志编得更好,今天参加会议的又都是熟人,因此,肯定赞扬这部书稿的话就一概免了,主要谈谈对这部书稿的一些看法或建议。

首先谈谈我心目中的教育志应该是怎样的。

一、《东阳教育志》的质量要求

东阳教育之乡、文化之邦,在教育方面享有盛誉。《东阳教育志》应该在体例上、内容上、表述上,与东阳教育的地位相匹配,成为一部高质量的志书,同邻近县市的教育志相比毫不逊色,且有以过之。如果作进一步的要求,应该成为兄弟县市编纂教育志的典范。

二、《东阳教育志》的内容要求

志书的功能,前人将其归纳为“存史、资政、教化”三个方面,这也可以看作对《东阳教育志》的内容要求。但就其存史作用而言,《东阳教育志》应该是东阳教育地情资料的百科全书。其资政作用,可理解它是各级领导了解东阳教育的参考和依据,也可作为近万东阳教育人翻检查阅的工具书。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造就人,一切理念、机构、规章均由此生发展开。教育志的编写应当以人为中心,全方位地表现东阳教育在培养人方面的起源、演变、现状、方式、成果。教育志中,名师、名校长、名学生应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他们在教育志中应有相当篇幅。附带说一下,真正的名师,和职位、职称、荣誉、头衔等并无必然联系,真正的名师植根于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才华,只存在于他的著述、社会声望、学生口碑和人们的记忆中。

有不断涌现的名师、名校长和名校友。才有名校。

教育志应具有引领作用。总结、归纳、介绍名校在育人方面的理念、做法及由此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校风、优良教风、优良学风,供人学习和借鉴,从而推动东阳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

东阳教育的的辉煌并非起于今日,自唐宋以来,东阳教育就领先于周边县市。科举时代,若以中进士的人数而言,文进士231人,当可排在全国2300个县级行政区域的第五六十名。(部分县文进士人数可资参考比对:常熟461,义乌184,山阴会稽1240,诸暨163,上虞257,嵊县126,新昌10。武进士74人占已知全国武进士总数12277人的0.61﹪)要知道,整个贵州省总共只有700名,东阳的进士相当于其总数的三分之一。以科举人数而言,在金华府所属八个县中,东阳独占鳌头。科举入仕者毕竟是极少数人,但他们必然以雄厚的教育基础为依托,书院林立、私塾遍地就是东阳教育的依托。这种依托体现在科举上仅仅是其冰山的一角,更多的是对东阳民风的影响和东阳人素质的提高。前几天在《教育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谈到一个文化世家的形成,需要上百年时间。近代史上,有广东新会梁氏、浙江德清俞氏、江西义宁陈氏、江南钱氏(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安徽建德(今东至)周氏五大文化世家。一个家族,要出梁启超、俞平伯、陈寅恪、钱穆、周一良那样的大家,要有所谓的家学渊源(钱文忠:“家族是一种氛围,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教。”),没有三五代人的努力是不可能的。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东阳教育所以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东阳千年教育的滋养。

因此,应当给东阳旧时的教育留下合适的篇幅。虽说厚今薄古是修志的通例,但这“薄”也应“薄”得让人接受。即使二八开,1949年以前的长达1300年占二成,也应占90万字书稿的18万字。东阳旧时代的教育,尤其是其中唐代、南宋、民国三个时期的教育,应当有浓墨重彩的记录。目前的书稿1949年以前的加起来不会超过4万字,远远不够。

要补充这一部分,应当从地方志及东阳人著作中找材料。(书单见附录)

四、教育志的结构和详略

结构反映志书编写的理念、意图和脉络,体例服从志书编纂的意图和功能,详略则体现志书的侧重及修纂者材料取舍的能力。

以《大事记》为例,首先应当搞清楚何谓大事。依我的理解,对县市一级层面而言,应该具有重大意义,属于重要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涉及重要人物、重要机构、重要荣誉、重要会议、重要著作、重大灾害。凡常规性的工作、非全县性的活动,省级及以下的荣誉均不列入。而且志书通典不录,

每年的大事应控制在10至15行内。可1989年的大事占了整整两页,80多行,3500字。竟然将某乡为5名教师上浮一级工资也写进去,这还像县市级的志书吗?

学校介绍的字数,应与学校的历史和地位相匹配。高中部分有此问题。

志书的总字数有60万字就可以了,应删减三分之一。去除套话和废话,留下事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庞杂寡要,才能保证质量。(P250东中介绍)

应增加上世纪50代大规模扫盲运动的篇幅。那时所编的扫盲教材和乡土教材也颇有特色,应作介绍。

应增加东阳高复班的内容。东阳高复自各县属中学附设高复班,1984年前进复习班创立,直至本世纪初达到高峰,有12所之多。毫无疑问,这些复习班为本地及外地的学子实现上大学深造的愿望作出了贡献。

在人物这一部分,应列重要而有成就的兴学者、教学者、著作者。与此无关的一概不列,如837页的黄文玉。与此有关的应补充张志行、赵公藻、朱熹、吕祖谦、陈傅良、叶适、魏了翁、钱文子、郭天翔、吴文炳、徐畸(南夫)、方逢辰、许孚吉、杜惟熙、卢格、王崇病、施廷灿、向肇嶐、李德举、张振珂、乔乃迁、俞星槎、吴允周、徐元章、赵骥、王葆峰、吕甲初、卢炳普、徐希瑜、何士豪、童佩球、卢绶青、蔡忠笏、傅东华、孙家楷、厉良辅(郑州工学院院长)。

以上为故人。如果打破生不列传原则,当增加厉无畏、傅明夫、徐文荣、楼忠福、楼永良、李可壬、金钦汉(吉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虞梅生(江西农大党委书记)、王荣周(武警特警学院院长)、李永升(西安地质学院院长)、孔令中(贵阳医学院党委书记)、卢冠忠(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院长)、徐明林(山东技工学校校长)、薛克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杜卫(浙江科技学院院长)、奚建华(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陈德喜(湖州学院党委书记)、杜世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志翔(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教育信息报副主编兼《教师周刊》主编)。

东阳教育的历史,东阳教育的辉煌,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上述人物和已列传的人物体现的,如果抹去这些人的名字,东阳教育将大为逊色。有些当代人物可能褒贬不一,甚或社会上负面评价颇多,但我们就事论事,就教育教育,只要在兴学助学上有贡献,就如实介绍。行文时只叙述不直接评价,因为在材料取舍和文字叙述中已体现修志者的倾向或评价。

五、教育志的行文和纠谬

    教育志的文字属于史书体,应简练、流畅、质朴、典雅。因此,应当摒弃无实质内容的叙述及评价性空话套话。摘引文章往往有此弊端。P297、p722等页文章即是。有的通讯特写已属于文学范畴,不应收入教育志。

段落体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行文思路,不能太长。121页122页有一段竟达31行,1300余字,差不多占了一页。令看者产生烦躁感。可按年度分成5段。

应关注近人今人的研究成果,纠正旧县志、1993版市志的一些错误,如大事记中的“冯宿举进士第一,实则第5名”、71页任用(进士第八名,实则三甲16名)、832页李品芳的生卒。

830页王鈇斩首倭寇5000人,生擒7人。倭寇凶悍,斩首5000,在当时来说应属于战役了,明军参战的至少应有上万人,这不是一个常熟知县所能调动的,而且斩首与生擒的人数也很不成比例。应按《明史》所说,斩首150余人。(《明史·列传第178·王鈇传》:“参政任环令鈇与指挥孔焘分统官民兵三千,破其寨,斩首百五十有奇,焚二十七艘,余倭皆遁。”)

东白小学之前身私立东阳小学由齐社成员创办,应为1930年,而非1932年。(《大事记》6页)。1930年齐社解体后,卢炳普会同部分社员创办了“私立东阳小学”,以原齐社社员为校董,金品黄为董事长,卢炳普为常务董事,并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校名,是当时东阳教育界的一件大事。

吴味菊就是吴英,体例应统一,不能有时用名(《大事记》2页1907年),有时用字(《大事记》3页1912年),使阅者误以为是两个人。

减少技术性错误,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消灭错别字。非教育界产生错别字可以有遁词,教育界不应有借口。错别字将破坏阅读者和使用者对教育志的信任感。所谓“一字失真,全篇皆疑”,既指内容方面的,也指文字。况且,文字是内容的外壳,内容靠文字来表述。教育志书稿的错别字甚多,如70页的状元姓名,就错了将重珍、黄仆、徐岩俨夫、刘梦炎、文天详5人,占该页16位状元的31%,差错率太高了!涉及人名尤需注意,因为一般人发现不了,因此以讹传讹。如105页杜佐周错为杜佳周。进士名单中也有一些错误(如71页俞癸)。

细节决定成败,教育志定稿时,应将消灭错别字放在极重要的地位,以确立它的权威,让人放心地引用。(p256校长的生卒,p257禄石口)

我认为,目前的征求意见稿充其量只能属于资料长编,还不能安上“志”的名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编志人员的劳动,教育志修到这个程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了这个基础,可以增删修改,刮垢磨光,才有可能使之成为精品。有道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事非经过不知难,我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固然说说容易,因此也希望几位编志人员能理解。

古来修志,对修志人员都有很高的要求,所谓具备“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就是“著书者之心术”,正直客观公允地修史。史才,即修史所应具备的才能,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并驾驭这些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撰写文章的能力,亦即文字方面的才华和编史修志的技能技巧。史学,是指掌握丰富史料、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史识,即历史家的观察力。德、才、学、识四方面的要求,是修志人员的努力方向。了解国家的教育史,了解浙江的教育史,了解金华地区教育教学的历史和现状,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和把握东阳的历史和东阳的民情、地情、舆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观照东阳教育,才能修出一部高质量的教育志来。

                                   2012.9.2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东阳教育志》的修改意见 —  东阳  东阳词条  意见  意见词条  征求  征求词条  修改  修改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