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札记

                     有用之身

       ——《廉蔺列传》教学札记之一

       这几天在教学生《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说是文言并重,但主要的精力都是在抠各种句式、用法、实虚词含义,文都可以忽略了,挖掘不挖掘其中的深意更没人管了。因为考试是指挥棒,所有人都必须功利,学生也一样,你要求他讨论讨论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他还振振有辞,那些好像不考的吧?哈哈,我只好亲自写几篇文章给他们看看,课上言不尽意,反显得絮叨,不过写了也可能没用,看不看随各人造化了。

 

     《史记》的价值就在于它不只是史书,史学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突出,尤其是这篇,你看司马迁多高明,把蔺相如、廉颇在战国这个大环境中的作用写出来,只需要选择三个典型事例,人物的出身、性格、能力、品德、功劳、影响全都写出来了,而且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展风云叱咤于案前,摹勾心斗角于目下,剑拔弩张,失势临机难发,义正辞严,有理可保尊崇,话是拦路虎,蔺相如真有虎气,衣裳是瘆人毛,秦王是外强中干。一个完璧归赵的故事就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战国风云,展示了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托出了一个旷世奇才——大英雄蔺相如的光辉形象,真是彪炳千秋。

        蔺相如是平民出身,起步于做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英雄不问出处。我感觉从这也看得出蔺相如的不同凡响。当时的赵国相邦平原君权倾朝野,门客三千,蔺相如为什么没有投奔他呢?也许投奔了人家不重视?反正我感觉蔺相如委身于缪贤门下可看出他的决定明智而实用,缪贤虽无威权,但他接近赵王,也有朝廷奏事的资格,没有门客争宠倾轧的顾虑,主客之间能够沟通和理解,这就够了,他只是一个桥梁,定位准确,也不会为俗务所扰,有用之身,不为无聊之事,静以待时,只等急难之来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解民倒悬,以发挥英雄的作用,蔺相如的起步是明智的,也是合乎逻辑的。

       蔺相如是大英雄。何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是的,凡英雄也者,壮志足以凌云,威势气壮山河,叱咤风云变色,胸腹囊括万物,铁肩担道义,出民水火,挥洒丧敌胆,解民倒悬,当然也可以千古流芳,永垂不朽了。在历史长河中,能称为英雄者星汉璀璨,这是一个令人着迷又无法捉摸的群体,让人敬畏又让人感念,其最难得的是创造传奇和完美,让这世界不完全为恶人、小人、龌龊之人所笼罩,也就算是匡扶了道义。阮步兵说过,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是的,缺少了英雄的时代是灰暗的,没有英雄的环境是冷酷的,因为那就使恶人能够肆无忌惮地不断突破底线而无人问津,斯文扫地、天理蒙羞。

        战国时代的强秦,是个绝对没底线的无赖和恶棍,虎狼之秦,背信弃义,巧取豪夺,变本加厉,恶贯满盈,不断对山东六国敲诈勒索,不会收敛和满足,贪得无厌。怎么对付秦国?只有靠英雄了,所以当时都很重视人才。赵国处于四战之地,首当其冲,靠廉颇、赵奢、李牧等人的勇武苦力支撑,勉强保持国力和体面。在赵惠文王时,秦国商鞅变法的效应逐渐发挥,宣太后时期开疆拓土,国力大增,给六国特别是赵国带来了很大压力,英雄出世的时运来到了。这时的赵国获得了和氏璧,和氏璧的名气很大,楚国卞和发现的,是天下所共传宝,左丘明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时秦国就自然凑上来了,一封信送来,愿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这赵国君臣就紧张起来了,很清楚,就是来讹人了,老老实实给送去,太丢人了,以后还怎么在战国混?去交换,偿城骗鬼啊?白白被欺负,沦为天下笑料。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连个报信的人都找不到,求人可使报秦者,谁去送死?真难弄!这就叫天降大任,正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之时,蔺相如出场了。 

       当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此时毫无痕迹地插叙了一段蔺相如救主的明智之举,先得到了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的伯乐之评。果然,蔺相如出场后和赵王的对白振聋发聩,如拨云见日。他鞭辟入里,抓住曲在赵还是曲在秦的症结说话,指出处理此事的正确途径,宁许以负秦曲,然后轻松拍板,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掷地有声啊,哈哈,一天云彩都散了,赵王那个乐的,真是国士无双!难怪后来的韩愈说,古称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俺赵国有人才啊!怕你暴秦个犊子!哈哈,果然蔺相如不负众望,先是献璧于秦昭王,发现受了轻慢和戏耍,轻松拿回宝玉,倚宝造势,大力揭穿秦国的敲诈圈套和无信义嘴脸,威逼秦王答应斋戒、全礼等条件,弄得秦王君臣弱智一般,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蔺相如还有出奇制胜之法,派从人把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等于来秦王面前晃一晃,收回了。戏还要继续唱,等秦王斋戒、朝堂设九宾礼之后,蔺相如才解开底牌,这下子可戳了蚂蜂窝了,秦国一直都是戏弄欺负别人,啥时候遇到这等事?哼,那是你没碰见真正的英雄,碰见你早就知道马王爷几只眼了。蔺相如廷斥秦王,辱其群臣,自蹈死地,视死如归,反倒镇住了秦王,你说这人贱吧,最后反而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看来蔺相如给秦王真正上了一课,让他知道了这天地间还有一种东西值得敬畏,那就是道义!那就是天理!违背了天理道义往小了说你是自取其辱,往大了说会遭天谴的。最后秦不予赵城,赵亦不予秦璧,这个外交争端得到了最完美的解决,当然最大的赢家是蔺相如,以弱国之使节不辱于强秦的大功,被擢升为上大夫,从此蔺相如就以英雄之名登上了历史舞台。

        蔺相如的成功在于他的智勇双全、因势利导和随机应变,加上有刚正不阿的尊严,有嫉恶如仇的威势,就让小人、恶人也禁不住胆寒,他们也苦,因为把握不住英雄出牌的规律,所以只能自找台阶,沽名钓誉,假充斯文。有句话叫时势造英雄,其实取决于英雄识时势,蔺相如首先是对世界有清醒推断,洞若观火,才可能险中求胜,置之死地而后生,完成使命,又全身而退,没有这种英雄气质是无法想象的,主要是英雄的身上有一种理性的光芒,刺得秦昭王这样的恶人睁不开眼来。这样英雄的有用之身,就表现出来了,加上后来几件事的渲染,英雄形象就更加完美了。

        司马迁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王世贞说的也在理,“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是的,英雄也要英雄帮,也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蔺相如的成功有本人的智勇双全,也应该有天助的成分,有环境的影响,也有社会趋势的因素,也有敌人的原因,毕竟这时的暴秦还需要忽悠世人,还没到凶相毕露的时候,所以,哈哈,这时假面具还是需要的。尤其是它当时主要精力在和楚国纠缠。这就更加说明了蔺相如是大英雄,有用之身不为无聊之事,有符合天公地道的人性之光,值得后人顶礼膜拜!

                其人之道

         ——《廉蔺列传》教学札记之二

       战国时期的秦赵形势是不对等的,这也没有办法,综合实力摆在那里,但这并不是处于主动地位的秦国就可以为所欲为的理由,无论你是谁,即使你的权威和势力再能说明问题,也应该遵守基本的社会交往规则,那样不但不影响你达成自己的目标,还可能让对手无可奈何,乖乖就范。相反,违背了起码的公理和道义,至少是给了对方口实,即使你能压倒对方,也可能因胜之不武,而失掉人心。对方还可能抓住你的把柄,予以反制,弱者也可能在局部战术上获得先机。因为对所有人来说,别人以其之道还施彼身,往往都可能猝不及防,人最有力的对手是自己,别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则可能引发你两难的应对。

        朱熹在《中庸集注》中说,“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我们在生活中都可能陷入困境,如何解脱,估计最好的就是这个办法了。因为多说无益,现实很骨感,你向对方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属于笑话了,对方如果能够商量,你也不必费心力了。君子之道简,小人的手段才会翻新而且无底线,君子治人也只好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也可以说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条件是规则必须放下了,先解决了难题再去讲规则,此是非常时期,姑且暂做恶人。蔺相如在和秦王的斗争中就娴熟地使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段,整得对手张口结舌没脾气,面面相觑干动眼,有劲没法使,有气不能发,因为自己已无理在先,事情砸了再恼羞成怒、不计后果地发作就坐实了自己的恶赖行径,只好作罢。蔺相如凭这手段把大智大勇发挥得淋漓尽致。

        恶人对恶人用这招也很有效,说的是武则天时告密成风,酷吏周兴被告发,另一个酷吏来俊臣审问,他假意和周兴饮酒,问他有什么让罪犯服罪的高招,周兴得意地说了火瓮法,来俊臣当即张罗,然后请君入瓮,哈哈,果然有效。当然蔺相如是代表正义的力量,在和秦王的斗争中他发挥了智和勇,达成了其人之道还施彼身的手段落实。在完璧归赵故事中,秦王轻薄、失信、欺诈,那蔺相如只好也随即应变,也轻薄、失信、欺诈,底线大家一起突破。所以先凭“壁有瑕,请指示王”的借口骗回了和氏璧,然后在数落了秦王十八代祖宗之后,开出了斋戒、全礼的条件;然后公然玩起了失信,五天期满,和氏璧也已经偷偷送回了赵国;但蔺相如并没有畏罪私逃,因为一是很难逃脱,逃了也会在大兵压境下送回判刑,此时的蔺相如凭着大智大勇把欺诈玩到极致,捧着个空盒子享受了九宾礼,直来到秦国君臣面前,把盒子一摔,无赖相也使了出来,不过这个无赖是光明正大的,是义正辞严的,他廷斥秦王、辱其君臣,一心求死,以死辩理,把轻薄、失信、欺诈和无赖进行到底了。这下秦王反而傻了,肿么办?杀了蔺相如于事无补,反而让自己的本来面目昭示了世人,还是就坡下驴,吃个哑巴亏吧,所以秦王才会因而厚遇之、毕礼而归之,不了了之吧。

       当然单单一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苍白的,没有大智大勇作后盾则是一文不值的。因为恶人的道本身就是以伤天害理为前提,他们会只允许自己使用其道,不会答应别人也以其道反制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多了去了,这时如果你势单力薄也想整啥其人之道反而会刺激恶人进一步突破底线,根本不和你论套数了,你还怎么还治其人之身啊?所以蔺相如的成功还是因为有大智大勇作后盾的,蔺相如还给秦王留了一张假脸皮没全撕破,他说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这就提醒秦王还是要维护大国脸面暂不能一撕到底,这一点在渑池会中表演得更明确。在渑池酒宴上,秦王令赵王鼓瑟助兴,想占赵王的便宜,蔺相如也提出让秦王击缶,秦王不许,蔺相如很麻利,借着“前进缶”马上就欺身于秦王跟前,五步之内,秦强不足为威,所以才能劫持要挟,以拼命相逼,尤其是有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的威势,无大勇者不能,所以秦王只得就范。秦群臣提出让赵王拿出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也提出以秦之都城咸阳为赵王寿的要求,显然大家只能相互扯皮,谁也不能当真,打个平手,也只能不了了之。这里看到,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的手段除了要以蔺相如的智勇为条件,还必须以廉颇的忠勇谋国为后盾,廉颇送至境已经对赵王言明,三十日不还则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并且有“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的背景,也许立太子的应对是蔺相如做出的,不过出境时让廉颇奏明更有力度。赵王还是很悲壮的,此时的单刀赴会一点没有关云长的底气,是死是活只有听凭蔺相如折腾了,所以才会把蔺相如的价值提升到无以复加,擢升为上卿,超过廉颇了,也是应该的。

        所以,蔺相如是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大英雄,智勇兼备,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所以才能让赵国以弱小之势得以保全国运和体面,也使赵国在山东之国中始终处于中流砥柱的战略地位。从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出仕到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孝成王即位,这一段赵国相对处于有利局面,蔺相如出仕时已经46岁,到孝成王时已经六十多岁,且有病在身,也是赵国合当灭亡,孝成王不听从蔺相如的劝谏,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排挤了廉颇,误用了赵括,引来长平之祸,蔺相如也在这前后气病而死,后来悼幽王更加昏庸,逼走廉颇,杀死李牧,赵国也该寿终正寝了,秦一统天下的运道最终还是来到了。

        所以,英雄的作用有许多因素制约,英雄的智勇和手段也必须有适合发挥的土壤和时势,任何英雄的作用都是相对的,蔺相如也是这样,但必须承认,在社会形态运行的洪流中,无数英雄竞折腰,即使不能改变世界,也至少定格了那个辉煌的英雄传奇,绽放了纯粹而高贵的人性光芒。

              

                 廉蔺优劣论

        ——《廉蔺列传》教学札记之三

         “将相和”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重头戏,突出地塑造了蔺相如的光辉形象,对比了自然也就显出了褒贬,廉颇还是有些尴尬的。蔺相如不仅大智大勇,对敌斗争所向披靡,还懂得大是大非,公而忘私襟怀坦荡,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为了社稷可以忽略个人得失,这种顾全大局的深谋远虑不仅折服了门客们,还折服了本来颐指气使的对手廉颇,接下来更会感动赵王和天下人、后代人,蔺相如的这一招真是太高明了,基本上把英雄形象推向了完美境界。

        有了这一段故事,蔺相如成功的外交家名号外,又要冠以成熟的政治家称谓了。蔺相如确实厉害,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居然如此干练,在国内外各种斗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始终可以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玄机,而且能够巧妙操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随机应变,化解危局,神机妙算,灼见真知,知几其神哉!这样以来,廉颇的威仪自然就打折扣了,原本傲岸不羁、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形象反而化身为肉袒负荆、鄙贱自惭的毛猴子模样,不能不说高下立判,优劣顿显了,当然我们惯常的认识是廉颇的表现并不失分,反而更显出粗直豪迈、坦率真诚、知错能改、屈伸自如的大丈夫形象,也是值得赞赏的,将相和演绎了一出化干戈为玉帛的佳话,更为风雨飘摇的赵国政坛准备了一段让世人感怀的英雄传奇,总是好事一桩。

       应该说,司马迁对廉蔺二人还是有明显的褒贬的,从文本分析能够明确。虽然篇名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但写蔺相如的篇幅明显处在显要位置,集中而且张扬。开头的人物介绍就有看点,先介绍廉颇的身份特殊、地位尊崇、战功卓著、威势外显,而蔺相如则只有一句,“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似乎尊卑有别,但从全篇来看就明白了,先声未必夺人,或许有欲抑先扬的考虑,为下文的将相争端埋下伏笔。比较后还可看出,蔺相如出身卑微,当门客还是宦官头目家的,掉价不掉价啊?但身份尊贵毕竟比不上人格尊贵,也许司马迁在介绍两个人物时已经有了布局谋篇的通盘考虑,也就是说作者也许一直是把蔺相如作为着力打造的中心人物形象来选材遣料的,当然读来就是这个结果了。为什么要这样?私下认为也许出于司马迁的生平际遇和价值取向等原因,他更尊崇蔺相如这样平民出身的真英雄,英雄自然是不问出处的,也可以不以成败论的,司马迁的史识早已影响了我们。所以我认为在司马迁的心中两人应该是有优劣的,所以才会这样处理史料,廉颇的事迹比较零散,后来的善饭遗矢等事则是对廉颇形象的戏谑,而廉颇的攻城野战之大功多以概说或用虚笔勾勒,显然是被蔺相如的光彩笼罩了。本传是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的合传,但真正深入人心能够彪炳千秋的唯独蔺相如一人无疑。

       其实对当时的赵国来说,廉颇的作用应该是大于蔺相如的,我这样认为。因为蔺相如不过一纵横家而已,外交事务和战略应对上是有作用,但对付强秦,战力才是硬实力,廉颇的威势才是定海神针,才是秦国真正要考虑的问题。蔺相如代表的是软实力,当然也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廉颇在,蔺相如有日龙的本事估计也无法完璧归赵,更不能渑池称雄,瘦驴拉硬屎是没有用的。秦国是谁?有玩的必要才会和你玩玩,没必要也许早已简化盘面清场了。我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结合秦国在其它时期、不同战场的表现,能让蔺相如唱出这么多里格楞真真属于偶然。我分析了本传的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分别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宽,但也表现了廉颇的勇、忠、直,没有廉颇的积威存在,秦国也许不会拿赵国当回事,蔺相如就无所用其智,也无所逞其勇,但司马迁大书特书蔺相如的丰功伟绩,对秦兵攻赵二败而三胜的史料都一笔带过,要知道应对虎狼之秦能让对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绝对不能不说是惊天动地的不世之功,完全可以扒拉出廉颇的忠臣良将做派和出奇制胜手段,但司马迁没有这么做,也许有他的考虑,也许有他的褒贬,毕竟从品格和胸襟上蔺相如是更胜一筹的。

        明代的王世贞是有见识的,他的《蔺相如完毕归赵论》很有价值,他说“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敢于质疑古人,但并不苛求古人,这是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太过大费周章,有些故弄玄虚了,而且是在秦仅仅贪和氏璧而并无窥赵之心的前提下,得到了天助才偶然成功的,是险中求胜。他说“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看了王世贞的文章我印证了自己的推论,没有廉颇,蔺相如非但无从建功,而且会死得很难看,赵国旋即土崩瓦解,廉颇才是赵国生存的中流砥柱,赵王因为蔺相如的口舌之劳就把他擢升于廉颇之上,是动摇国本的不理智行为,廉颇有所失衡是可以理解的,而赵王又没有及时安抚,致使廉颇这个爽直汉子三杯猫尿下肚,把持不住就嗪出恶言狠语来,失了体面,再被蔺相如故作姿态,故发豪言壮语以激之,廉颇颓了气节,里外不是人了,只好狠下心肠,折节尽礼,成全了蔺相如的美名,这么想想,廉颇不但不可气、不可恨,反而有些可亲、可敬、可悯了。 

       事情当然是做对了,蔺相如说得在理,“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我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是也,本来赵国是廉颇的地盘,现在蔺相如后来居上,你就得能担当这定盘星的大责任,应该说蔺相如还是可以的,当然没有了廉颇就不可以了,但蔺相如能让廉颇服软就说明他确实可以,他用以柔克刚的技巧降服了威风八面的前虎王,并且能让他加盟自己,一刚一柔,一外一内,还真是绝好的匹配,内部平和了,外部也平衡了,这一对英雄确实撑住了赵国的那片天,算是一个黄金搭档。但十几年过后,赵王换人了,平衡又打破了,孝成王幼稚,中了秦国的反间计,非要用赵括换下廉颇,蔺相如坚决反对,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但赵王不听,廉颇竟被换掉,终于长平之战后,蔺相如气病而死,廉颇后来又被排挤走,也就再也无效力于赵之功了,可惜可叹,看来廉蔺这个组合对赵国的存亡真真是至关重要的。

         我一直在思考廉蔺的优劣问题,总不能完全说服自己,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人生九品的说法,才更清晰了自己的判断。山西有个退休干部叫荆孔荣,他整理的《人生九品》一书这样说:自信、谦虚、认错是下三品,感恩、知足、无为是中三品,舍得、包容、觉醒是上三品。有了,在这件事中,蔺相如的品德是包容,而廉颇的品德是认错,虽然都是美德,都是善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明确了一点,司马迁极力推崇蔺相如大概除了赞赏这个平民英雄的经天纬地之才,更钦佩的是他有包容万物的坦荡胸襟,这是最难能可贵的高贵品质。

                    

              知人善任始建功

      ——《廉蔺列传》教学札记之四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在说人才的使用中知人善任的重要,否则,虽然是有雄才大略的人才,时势未到,知遇不来,往往也会空有抱负,蹉跎人生。蔺相如是幸运的,毕竟他的才华得到了宦者令缪贤的称许,又得到了明君赵惠文王的大胆任用,这才在赵秦争端的重大机遇中,把握好了节奏,发挥出了才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否则也许事情没有这样好看。

       所以,首先应该赞赏赵国的宦者令缪贤,他的明达睿智,可以从多方面看出。身为宦者令,也就是近代的大内总管太监,权力是有的,钱财也是不缺的,加上身有残疾,周旋于君臣之间,往往形成偏狭乖戾的心理,后代的高力士、严嵩、魏忠贤、李莲英等都是这样,也就是所谓“阉祸”,给人以负面的印象,但缪贤却不是这样。

        话说那和氏璧自从楚令尹昭阳手中遗失之后,又过了三四十年,终于在赵国市场上出现了,看来当年怀疑偷盗责打的张仪确实是冤枉的。《战国策》上说,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各国都有其镇国之宝,赵宦者令缪贤刚一见到,当即就花五百金买下来了,这钱花得值,说明缪贤是很有国家意识的,也识货果断,让赵王也有国宝了。因为后来秦国巧取豪夺,欺心诈取,这赵国君臣又为难了,烫手山芋一样,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事件,处于两难境地,束手无策,国家的尊严甚至安全受到了挑战。这时缪贤出于大公无私的爱国之心,大力举荐了蔺相如。作为内廷官员,干政是有风险的,如果事情圆满解决,蔺相如化解了外交争端,没有让赵国失去尊严,也没有引发争端和战争,万事皆休,反之,不仅蔺相如要倒霉,举荐人也要承担责任的,说明缪贤是心底无私的,没有考虑这些。当然这取决于他对蔺相如清醒的认识,为了说服君臣们,他甚至不惜自揭其短,说出了自己曾犯罪,竟然用苦肉计赚得赵王赦免,这也属于欺君,或有叛国嫌疑,有过贰心的,但为了陪衬蔺相如的光辉形象,索性不计后果都说出来了,也是蛮拼的。可见缪贤这个伯乐还真是很高尚,当年蔺相如没有趋炎附势去平原君赵胜家做门客,反而选择到宦者令家做门客还真是正确的,当年毛遂自荐时,平原君说英雄都如锥处囊中,毫末立现,不相信毛遂是人才。被毛遂反怼一句,你把我放囊中了吗?赵胜闹个大红脸。说明平原君绝对是没有缪贤的眼光和见识的,而且养尊处优惯了,不会和门客平等交流的,所以,应该赞赏一下缪贤。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赵惠文王,惠文这个庙号也说明问题了,他是个明君,不拘一格,不讲资历,敢于大胆启用新人的领导者魄力值得点赞。当然也是没有法子的事,病急乱投医,只好豁出去了。事实上歪打正着,人微言轻、无职无权的蔺相如担当重任是有回旋余地的,只要保护好和氏璧就行了,秦国一般也不好随便杀个小人物泄愤,要是重要人物去反而不可能全身而退。赵王这次任用蔺相如是弄险,希望险中求胜,也许蔺相如早已设计好了完璧归赵的程序,只是能不能有命回来不好说,要看秦王的心情,所以自己先置之死地,反而毕礼而归,大获全胜了,也是天助的意外之喜。最应该赞赏的是赵惠文王对蔺相如的大力擢升和奖赏,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尤其是渑池会后,竟然任命为处在廉颇之上的上卿职位,也是有些过火了,更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任的贤主明君,倚重人才敢突破原则,毕竟有很多君主用人在前,不用人在后,更严重的还卸磨杀驴呢,他着实值得赞赏。

       当然他的儿子孝成王就要差劲了,所以蔺相如和廉颇也就没有大的作为了,甚至于廉颇被赵括取代为将,廉颇没有脾气。当时蔺相如坚决反对,对赵王说,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孝成王不听,遂将之,终于酿成了长平之痛,蔺相如也病笃而亡。后来的赵悼幽王更是彻底的昏君了,不但逼走廉颇,还弄得廉颇失去尊严,一副不服老的样子,非去表演“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真人秀,反被郭开恶搞编出“一饭三遗矢”的绯闻,也是醉了。后来他又任用佞臣郭开,杀害了大将军李牧,赵国旋即灭亡。所以任是怎样的大英雄,没有知人善任的好领导,也难奏功。

        因此,英雄在出山之前是要考察领导的,不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而是要看这人值得不值得托付自己的凌云壮志。姜子牙当年钓于渭水,就是要愿者上钩;燕昭王筑黄金台礼遇贤才;诸葛亮被三顾茅庐,才愿意出山效力;连当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的时候,佚之狐作为伯乐举荐了烛之武,在国君面前,烛之武也是要发发牢骚的,他说,“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也,无能为也!”,当然他是爱国的,在国君可怜巴巴地央求下,他还是挺身而出了。可以说,有英雄是先决条件,有伯乐举荐是必要条件,有君主知人善任是充分条件,这些都具备了,才可能建功立业。反之,只可能完全由势利决定历史走向,就没有传奇发生了,用阮步兵的话说,就是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了。

       汉代的刘向有段话很精彩:“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数矣。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于莘,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作训练

        学完一篇课文,要思考从不同角度提取素材作为论据材料,定向转述以为写作素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传统名篇,论证性强,适合抽取作为写作材料 :

       赵国得楚和氏璧,秦提出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国面临强权外交,进退两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蔺相如以其机智、勇敢完璧归赵。后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蔺相如又一次以大智大勇战胜秦王,捍卫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两次为国立功,得到赵王信任,被破格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发誓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多次回避廉颇。相如的舍人自觉受了委屈请辞。相如向舍人晓之以理,说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被相如高风亮节所感动。最后,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

【拓展方向】

一、从蔺相如方面着想

1.位卑未敢忘忧国

        蔺相如虽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普通门客,但当国家有难,需要他效力的时候,他义无反顾,慷慨赴难:“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绝不推脱。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蔺相如在缪贤门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智慧。比如,有一次缪贤曾因犯罪,想投奔燕王。蔺相如成功地劝缪贤放弃了这一想法,并提出赎罪计策,最后使缪贤获得了赵王的原谅。好马还要伯乐荐。要不是后来缪贤的荐举,蔺相如这匹好马也许就会一辈子湮没无闻,更谈不上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的成功。

3.话是拦路虎,辩才是大才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只是动了一下嘴皮子而已。其实, 口才是大才。蔺相如正是以其出类拔萃的口才,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地驳斥了秦王的无礼,保全了价值连城的美玉,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4.智勇双全,无往而不胜

       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游刃有余、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让秦王大出意外,他以镇定和智慧先把和氏璧虚晃一晃,然后巧妙取回,并机智地送回赵国。然后蔺相如又凭借其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向秦王据理论辩,“请就汤镬”,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渑池会上,以其人之道对付秦王,当秦王不肯为赵王击缶时,蔺相如柔中带刚,不卑不亢,“跪请秦王”,以接近秦王,占据有利地势,以五步之内“颈血溅大王”的拼命之势挟持秦王,令其乖乖就范,锐气挫伤,回不过神来,秦之群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辱赵时,蔺相如又棋高一着,智胜一筹,对之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打压得秦君臣面面相觑。

二、从廉颇方面着想

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超过他的时候,心里十分不服,发誓一定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每朝时,常称病”,一旦“望见相如”,也是“引车避匿”。同时,还向受了委屈的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终于被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高风亮节所感动。最后,他放下大将军的架子,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

       此段材料还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的道理,如从廉颇的角度论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从蔺相如角度论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

2.不要以出身论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另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依照廉颇的看法,一个人出身卑贱,就应该永远卑贱,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都恪守着这一观念不放。比如,人们一般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出身论”还是很有市场的。

三、从蔺相如和廉颇两方面同时着想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团结才有力量。家和不被外人欺。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当秦王要与赵王会于西河外渑池时,赵王畏惧不去。廉颇与蔺相如一起商量着说对赵王说:“如果大王不去,就表明赵国弱小胆怯了”。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对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使其“终不能加胜于赵”,而此时在军事上“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这里,蔺相如的文(外交)与廉颇的“武”(军事)可谓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强大的秦国最终也“不敢加兵于赵”。否则,“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赵国就会遭致重大损失。

       此段材料还可论证“军事和外交同样重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弱国是无外交的。

四、从赵王方面着想

       领导者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要不拘一格,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规矩,当秦提出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国面临强权外交,处境艰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时,赵王并不因为蔺相如只是一介宾客而拒于门外,而是破格录用,委以重任,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当蔺相如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后,又不拘一格,赵王又及时将蔺相如提拔为上大夫。后来,当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以其勇敢和智慧捍卫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凯旋归国后,赵王不顾老将廉颇的面子,再一次破格提拔蔺相如,以至官位都超过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赵王这种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不拘一格的用人观不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吗?

五、从缪贤方面着想

       甘当伯乐,为国荐才。蔺相如在缪贤手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得有胆有识。后来,赵得和氏璧,秦想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因国力弱小陷入给与不给的两难处境,“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这个关键时刻,正是缪贤毫无保留地及时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最终才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为国立功的卓越表现。

      最值得赞赏的是,缪贤那种心底无私,为国荐才,为国分忧,不计个人安危的可贵品质。缪贤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此行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因为此去责任重大,不确定的因素甚多,假如蔺相如不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的”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去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人了事,连缪贤也将会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这些缪贤当时不是没有想过的,然而他并不惧怕,他识才敢用,信任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又怎么能做到呢?

       反观今天的某些单位部门, 本位主义和小集团盛行,对人才实行关、卡、扣、留。比较起来,缪贤甘当伯乐、推贤进士的举动,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六、立意角度

①人才不能以资辈论 ——从蔺相如被破格提拔

②顾全大局的价值 ——蔺相如“引车避匿”的启示

③知错认错真丈夫 ——赞廉颇“负荆请罪”

④时势造英雄 ——蔺相如“完璧归赵”新解

⑤强中自有强中手——秦王蔺相如强弱辨

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举荐贤才,功不可没

⑦合作就是力量 ——从双方角度

⑧发展是个硬道理 ——从秦赵两国之间关系角度

七、话题举隅

 爱国、忍让、宽容、诚信、化解矛盾的方法、双赢的智慧、和为贵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札记  蔺相如  蔺相如词条  列传  列传词条  札记  札记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教师

 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她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从不拈轻怕重。一直担任三个教学班的工作,虽然超出了工作量,但从来都没有抱怨过,并且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并多次获得教学成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