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育过程

上课九不要,开场别俗套,

提问留思考,再把学生叫,

提问多样化,问法变换好,

评价要客观,鼓励很重要,

电教手段多,少用很必要,

语速沫太快,助长莫揠苗,

提问和答问,全班照顾到,

老是出擦错,主动改正掉,

适当装糊涂,思考在引导。

指导学生复习管理----讲方法

思维模式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了解决问题,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方设法,并经过长期无数次实践,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及至臻于完美的极具操作性的思维线索与路径。思维模式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规范化、程式化、高效化的“思维运行结构”,是一种经过长期实践、不断修正、日臻完善的富有实践意义的操作方法。一定要学习它,掌握它,应用它。

  有效复习的核心是做到五个字:想、查、看、写、说。

  1、想:即回想,回忆,是闭着眼睛想,在大脑中放电影。学生课后最需要做的就是是回想。此过程非常重要,几乎所有清华生、北大生、高考状元都是这样做的。学生应在每天晚上临睡前安排一定时间回想。

  2、查:回想是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最有效的复习方法,也是巩固学习效果、查漏补缺的最好方法。回想时,有些会非常清楚地想出来,有些则模糊,甚至一点也想不起来。能想起来的,说明你已经很好地复习了一遍。通过这样间隔性的2-3遍,几乎终生不忘。而模糊和完全想不起来的就是漏缺部分,需要从头再学。

  3、看:即阅看课本,看笔记。既要有面,更要有点。这个点,既包括课程内容上的重点,也包括回忆的时候没有想起来、较模糊的“漏缺”点。

  4、写:随时记下重难点、漏缺点。一定要在笔记中把它详细整理,并做上记号,以便总复习的时候,注意复习这部分内容。

  5、说:就是复述。如:每天都复述一下自己学过的知识,每周末复述一下自己一周内学过的知识。听明白不是真的明白,说明白才是真的明白。坚持2~3个月就会记忆力好,概括能力、领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组织答案的能力突飞猛进。

    分数越高,需要基础越牢。要教育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难题经过老师的剖析,可以获得简单思路;简单的题目,可以跟着老师的步子归纳总结,归结到课本上的知识点,从而让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尽力拼得更多的基础分,这样才能在中考中获得高分。

平时做错过的题,经老师讲解后当时听懂了。但是之后对其不管不问,导致对此类问题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解题的关键点掌握不牢固。因此再遇到此类问题,仍是无从下手。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需要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掌握,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方法,就是解题训练。重视解题训练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定适当练习。选择一种类型题目的通用(共性一般)解法,教会学生如何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对其很有好处。

高效课堂至少要有三条标准:目标精确,即要有水平要求,就是对时间、数量、质量有具体的要求,要有明晰的时间概念、数量概念和质量要求。而我们多数老师没有;内容精当,即目中有人,高效课堂的教学是目中有人的教学,是基于学生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法精准,即心中有数,做到过程、效果心中有数。就是有差异,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即用不同的方式教不同的学生

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所说的“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1、清晰授课,这一关键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其相关表现为: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次序,清晰易懂的授课,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良习惯。2、多样化教学,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多样地或者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其相关表现为: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和教学策略等。3、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教师用于教授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其相关表现为:成就(内容)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使内容覆盖面尽可能大,教学时间尽可能多。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其相关表现为:限制分散注意力的机会,使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思考和探询等。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已经成为任务导向和学生投入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其相关表现为: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解式和传授式教学中。

结合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一书的学习,写出你所了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策略或方法。

1、清晰地授课:即清晰易懂的、合乎逻辑地授课,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

2、注意多样化教学: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

3、任务导向: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教授切题的内容;

4、引导学生投入:限制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机会,使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思考和探询;

5、确保学生成功率:控制教学的起点和难度,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

6、教学中关注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有差别地提问和辅导;

7、善于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策略;

9、了解不同问题不同的层次,对于开放性问题的提问,要提供更多的细节、更新的信息以及更多的鼓励;

10、科学地指导学生练习;

11、重视课堂管理,建立必要的规则和程序,以减少课堂纪律问题;

12、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系统地回答了教学“教什么”、“为什么教”、“何时教”、“怎么教”等问题。布鲁纳在这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1、教什么: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研究和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

2、为什么教:教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可帮助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科能力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奖励和竞争;

3、何时教:早期教育,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以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孩子;

4、怎么教:发现法,在重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之外,要特别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

附:布鲁纳《教育过程》一书的基本观点(供参考)

①“教什么”: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研究和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

②“为什么教”:教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可帮助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科能力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奖励和竞争;

③“何时教”:早期教育,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以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孩子;

《教育过程》是布鲁纳对伍兹霍尔会议讨论所作的总结报告,然而,它不是单纯会议记录或意见的汇总,面是在他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对集体讨论结果做了科学概括。因而,它也阐明了美国六十年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正如布鲁纳自己在本书1977年版新序中所说的那样,“本书显然是一场变革的一部分。”全书共分六部分,其结构如下:“1977年版新序”;“原序”;“伍兹霍尔会议出席人员名单”;正文:一、“引论”;二、“结构的重要性”;三、“学习的准备”;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五、“学习的动机”;六、“教学辅助工具”。

全书主要是“按照结构主义表达知识观”,和“按照直觉主义表达研究认识过程的”。书中所提及的有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理论都是经过实验假设所验证的结论。它围绕着课程改革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种大胆的、坦率的和新颖的理论,其主要有四个中心思想和一个设想。它们是: (一)学习任何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二)“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三)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四)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五)关于教师、教学装置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针对不同知识和具体学情的练习,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怎样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呢,第一,针对重点知识设计层次练习,第二,针对易混知识设计对比练习。第三,针对错误规律设计,前馈练习。第四,针对心理定势设计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提炼经验、诊断问题、研讨方法、指出努力方向。

总结和归纳,才能让学习更高效,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一。

改进学习的思路,做好三多:

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打开思路,找到巧法

多题一解,归纳总结,找到通法

一题多变,形式多变,找到模型

审题清楚,获得有效信息,表达专业,针对性强。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把不相关的内容写上去),这样往往是自己感觉不错,结果得分不高。要从题目中找线索(考题的本意、问题指向),如有的题目包装得很新颖,考生容易发懵,但这样的题目可能包含很多知识点,考生应在问题中搜索知识体系中相关的理论考点,即便试题所涉及的问题似懂非懂,只要把这个题的指向搞清楚了就不会出错,这样就能够获得评分点规定的分数。

    选择题善用排除法。选择题答题有技巧,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有的试题要求你以果推因,有的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反方向去思考问题,比如让你选择正确答案,你可以排除那些有明显错误的,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利用试题中的背景材料,分辨选择题的干扰项,有些选项叙述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不相关。

    复习材料,根据学情与教学经验精心挑选使用,要系统地将相应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融会于其中。哪怕只做这些题,每题用心做,题题都整理,也会有看得见的提高。应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对知识点、典型例题的掌握和研究中,应避免多而不精、顾此失彼。会有很多考试、练习和作业。很多考生做了不少题目,提分效果却令人不满意。

学生以为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可是遇到题目仍不知考查哪个知识点(试题要求与教材知识无法准确对应关联),感觉不到试题中出现的典型例题的变形,此时,新鲜感可不是好东西。有的同学做题,做对了,不去归纳;做错了,不去反思,缺乏总结、归纳。思考是做题后很重要的步骤。做题后,发现探究它背后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思考,将学习“加入自己的注解”,熟悉考点、样题,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次轮复习中实现成绩上的飞跃。

学生都会遇到规律性错题。对于这类错题的管理是,在非备考期间,周休一次集中连续做,然后对于全部错题连续研究答案解析理解、搞懂,扣住试卷,把全部错题按照考试要求完整的步骤重做。并找到自己的卡壳“点”(知识漏洞点、解题思路)。晚上躺在床上逼着眼睛像回放电影一样,逐题回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思路“卡壳点”。这样的回忆比连续做即便效果更好。管理得好,记忆扎实。

平时做错过的题,经老师讲解后当时听懂了。但是之后对其不管不问,导致对此类问题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解题的关键点掌握不牢固。因此再遇到此类问题,仍是无从下手。

任何一场考试,我们要想尽办法把他的教育价值挖掘到最大,如果我们最后收获的只是一个分数,那要求就太低了。我想考试首要的功能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诊断”,是对之前学习过程的检验。我们看到试卷后,认真分析答题情况(注意一定先看答题情况)。

学生说说:

(1)哪些题是孩子答得非常好的?

(2)在平时的学习中哪些方面(上课听讲效率、作业完成效率、改错情况、落实回忆复述、时间的合理安排等等)做得好,才保证了这些题做的好?

(3)哪些题是觉得有问题的地方?问题出在哪里了?(平时那个学习环节出现问题了)

(4)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能找到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5)问问学生,你需要教师帮你做什么?这样处理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引导孩子关注学习过程,让孩子知道学习真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简单的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

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

7. 仔细审题的习惯、方法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图示、注解、设问的限定与特定要求、是否需要对材料进行转述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对应(关联转化)教材知识点。

8. 练后反思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要求、方法;

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教材原理;

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有无其它方法?想多种角度、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

错解根源是什么?

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

如何克服常犯错误?

9. 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是有规律的,复习必须及时,否则超过了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效果也不好。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点面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题型与审题要求相结合;情景问题与教材知识相对应(关联与转化);特定条件下通过转述得分的特征与提示。

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

10. 整理错题的习惯。平时做错过的题,经老师讲解后当时听懂了。但是之后对其不管不问,导致对此类问题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解题的关键点掌握不牢固。因此再遇到此类问题,仍是无从下手。

因此,必须把有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放过。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可以记载一些非常典型、考查知识全面、解法灵活多样的优秀习题。

每次老师在强调赶进度的时候,我总是反问一句:学生都没有学会,你想赶到哪儿去?

教师应该经常反问“到什么地方?”、“怎么去?”、“到了没有?”

如果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识记、技巧性的解法,忽视分析思考的过程、思想方法的渗透,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是零散的、孤立的,教师势必经常忙于拾遗补缺。我们要特别重视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东西,并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有用的知识的方法。

如果过多强化训练,而缺乏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学习的信心、学生的发展潜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情感因素的关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的、盲目的,教师就得无休止地鼓励、指引、调节。

复习备考攻略

一、研读考纲,把握方向

复习备考中,要根据学科教材的变化及考纲要求,及时制定适合实际的复习方案。以考纲(能级要求)为导向,以课本为蓝本,以练考为抓手,以反思为常态,及时归纳、总结、整理、提升,让知识入脑,让能力上手,向落实要质量。

二、回归课本,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1. 回归课本,不是把课本再看一遍,而是对课本中概念、原理、规律、专业术语或例证的进一步巩固和内化。以构建知识框架为要务,以梳理知识间联系为根本,理思路,强基础,促能力。

    2. 浏览课堂笔记,归纳总结知识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

    3. 注意对典型试题、时事热点的复习,不能只关注题目的练习,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原理分析材料。

     4.梳理知识与强化练考相结合,限时练考,提高解题的时效性。及时分析总结,巩固复习练考的成果。

    三、透析中考,探索规律

    对近年来的中考试题进行分析研究,把握今年的命题方向与脉搏,必须落实好三件事:

     一“做”:做题的目的是找感觉,感受中考试题的深度和广度,这有助于师生在复习中把握好“度”,特别是防止在训练题中片面追求偏、难、怪的做法;

     二“比”:比较近年中考卷及各地卷,从中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这样,复习的目标更明确,复习的思想更开阔;

     三“找”:通过对近三、五年的中考试题的重点研究,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据此可排查出中考的高频点、重点、难点、热点,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穿插如何做选择题、简答题、图表题,漫画题、辨析题、演绎题、分析说明题,进行专项训练,学会“秒杀”客观题,规范解答主观题。

    四、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1. 定期翻阅错题档案,防范类似错误出现,也是复习的重点之一。分数的增长点就在错题上,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一定要反复推敲,强化演练,摸清摸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异同,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进行专题和题型复习。 把侧重点放在解题思想与方法的训练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五、规范答题,保质保量

     特别要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使用规范的学科术语答题。很多考生题一看都会,但是分数就是拿不全,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准确了,但表达的不准确、不到位,不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所以平时做题一定要落实在试卷上,不能只看不做,答题时表达要准确规范,要会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要言简意赅准确无误。

    六、反思考练,稳扎稳打,形成考试体系

    复习阶段,各种各样的测验、考试将比较频繁。认真分析每一次训练和考试,分析失分中有多少分是学生会做而未得的分,丢分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有意纠正不良审题、解题的习惯,尽量减少无谓的丢分。

     同时做完每套试题之后,要总结归纳做这套卷子的收获,可以归类挖掘共性,尤其是题型,材料和题目设问、教材都有其内在的关系点的,一般的解题入手方法不外乎为顺着题意来寻求结果。

    所谓的考试体系就是构建在考试时第一遍的做题思路,到这时候可以减弱我们研究题目本身知识点的比例,加强研究做题第一思维的比例,通过同类型套题来总结和调整第一次想的方向,及归纳其中解答的思维共性,是能够快速帮助我们获取分数的。

    七、调适心态,喜迎高考。 

复习形式

复习分两段进行,将我们以往系统复习、专题复习、综合模拟训练、自由复习这四个阶段适当整合,即“系统与专题相结合阶段”与“综合训练能力提升阶段”。第一轮要做好分块(单元、章节)系统复习,以课本为主线,抓基础、建网络、提能力。步骤:忆→导→测→评→补。

基本要求

实现“三控”。控制范围:查阅考试说明、能级要求,落实考点;控制轻重:根据各考点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概率)、比重有所侧重;控制难度: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初步总结方法规律。

做到“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全面”:所有考点全部复习到,在对知识点、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进行彻底排查的基础上,知识覆盖要全,到边到沿,不留死角;“系统”:注意挖掘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将孤立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全方位、立体化的去掌握知识和理解问题;“扎实”:依据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具体要求,每一单元都要让学生过三关:知识点记忆关、重要理论准确理解关、基本方法与技能关,将基础知识夯实砸牢,切忌水过地皮湿;“灵活”:注意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及在新情景、新条件下的应用能力,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步骤完整,组织答案条理,卷面书写工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过程  过程  过程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教育过程词条  
教师

 教师要对课堂上的“四不”说不

在我们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着“四不”问题,是哪“四不”呢?一、舍不得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实效,有一个很重要的常识,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尊重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