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2020备战中考|文言文常见的16个虚词用法最...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汇总

(一)之

1. 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①具答之(他们)(《桃花源记》)

②求之地中(它,代石兽)(《河中石兽》)

(2)指示代词,译作“这”“那”“此”“这样”“那样”“这件事”等

①乃记之而去(这件事)(《小石潭记》)

②一老河兵闻之(这件事)(《河中石兽》)

2. 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②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④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补足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③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①往送之门(《富贵不能淫》)

②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③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指马)(《马说》)

②既出,得其船(他的)(《桃花源记》)

③行拂乱其所为(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①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②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生序》)

3.指示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但知其一(《河中石兽》)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这,这个,这些”之类的词

①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②其人曰(《杞人忧天》)

③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5.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可译为“难道”或不译

其真无马邪(《马说》)

6.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

①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②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7.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①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8.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三)以

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③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介词,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①必以分人(把)(《曹刿论战》)

②醒能述以文者(用)(《醉翁亭记》)

③策之不以其道(按照)(《马说》)

④必以情(依照)(《曹刿论战》)

3.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或者连接前后因果关系的两项,可译为“因为”

①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②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4.连词,表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致”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③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5.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6.动词,译为“认为,以为”或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①不以疾也(《三峡》)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以为顺流下矣(《河中石兽》)

7.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如以前、二十岁以下、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

8.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四)何

1.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疑问代词,相当于“哪”“哪一个”“哪里”“哪有”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记承天寺夜游》)

②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3.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怎么样”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4.疑问代词,相当于“为什么”“何故”

①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5.副词,多么。

水何澹澹(《观沧海》)

(五)且

1. 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3.“况且”、“尚且”、“还”、“而且”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马说》)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愚公移山》)

4.“和”、“又”

①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六)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①虽乘奔御风(《三峡》)

②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③虽欲言(《邹忌讽齐王纳谏》)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①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②今虽耄老(《送东阳马生序》)

(七)于

1. 译为“对,对于”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③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2.译为“向”“给”,或仍译作“于”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3. 表示处所,译为“在”

①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③山门圮于河(《河中石兽》)

4.译为“从”“自”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5. 表示处所,译为“到”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②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6.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7.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8.与“是”组成介宾词组,虚化为连词,表顺承关系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9.与“至”连用,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八)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又”、“和”、“与”,有时可不译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③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有时可不译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3.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①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②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与“然”连用,也表转折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5.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②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③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6.“已而”连用,表示“不久”“随后”

①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②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九)则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那么”“便”等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③则汉室之隆(《出师表》)

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3.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4.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连词,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①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③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

(十)者

1.代词

(1)组成名词性结构,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的方面”、“……的手段”等

①念无与为乐者(“……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

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的手段”)(《鱼我所欲也》)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方面”)(《〈论语〉十二章》)

④以中有足乐者(“……的事”)(《送东阳马生序》)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项”“种”等

①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②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4)用在描写的词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2.助词

(1)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和“也”一起连用,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①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③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助词,辅助表示定语后置,无实义

马之千里者(《马说》)

(十一)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①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二) 为

1.介词,“跟”、“同”、“向”、“对”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介词,“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3.介词,“被”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介词,“为了”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5.动词,“担任”、“充当”

①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

②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6.动词,“作为”、“成为”

①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7.动词,“以为”、“认为”

①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众服为确论(《河中石兽》)

8.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①俱为一体(《出师表》)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9.动词,做

①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10.代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十三)与

1.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①天与云与山与水(《湖心亭看雪》)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2.介词,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

①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动词,“给”、“给予”

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4.相与,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5.动词,“参与”、“欣赏”、“领悟”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6.同“欤”,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十四)所

1. 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①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不知所言(《出师表》)

③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 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而二虫尽为所吞。(“被……吞掉”)(《童趣》)

3.“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①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优劣得所(《出师表》)

(十五)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兼词,相当“于是”“于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十六)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然则:这样……那么)(《岳阳楼记》)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然后:这样之后)(《生于忧患》)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①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4.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虚词  虚词词条  文言文  文言文词条  备战  备战词条  用法  用法词条  中考  中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