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2020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十四课《应有格物...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资料汇编

 

相关常识

1.丁肇zhào中(1936年—  )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征文评委会后来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丁先生便以《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进行了这次演讲。选文有改动。

 

 

 

内容主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既是文章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为一位深受传统教育影响的物理学家,作者特意在讲演中告诫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开头简述写作原由,引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然后指出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并从反面论述中国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从正面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与在应

1/7

付当今世界环境中的不可或缺。最后再次强调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字词

瞭liào望:登高远望。

缅miǎn怀: 深情地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

探察:探究审察;考察;察访。

探讨:探索研讨,探索讲求

检讨:检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作自我批评。

彷徨pánghuáng: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激变:指事物发生突然而激烈的变化。

诚意:文中指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正心:端正己心,使自己的心归向于正。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推究,探究。致,求得。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措:安置,处理。 

2/7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重点解析

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对照。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讲明白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的扭曲之后,演讲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国内外的求学和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为例,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具体的思路: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提出论题)→现代学术发展的基础是实验,即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发现中国学生很缺乏这种精神(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至深);现代学术发展需要格物物致知精神(分析论证:理论阐述、举例、对比)→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使实验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总结强调)。

 

 

 

综合练习

3/7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选出下列词语的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    )

A.瞭(liào)望    离间(jiàn) 肇事(zhào)  凫(fú)水

B.彷(páng)徨    模(mú)样   埋没(mái)   卑鄙(bǐ)

C.竹篙(gāo)    棹(zhào)舟  大儒(rǔ)      措施(cuò)

D.绯(fēi)红     埋怨(mán)     召(zhào)开   踱(duó)步

 

2.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丁肇中,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因深受传统教育影响而在学习和研究中遭遇了很多挫折,深知传统教育的弊端,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议论文,也是一篇演讲,作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以自己的经历来展开论述,对于广大青年学子具有示范和参考意义,“现身说法”也更显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C.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只会学书本知识,却无法面对新问题,难以进行创新。

D.《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作者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并提出对中国新一代人的希望:“希望我

4/7

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B.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4.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相信学术权威的指示。

B.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C.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5.指出句子的论证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每题3分)

5/7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八下  八下词条  格物  格物词条  人教  人教词条  应有  应有词条  语文  语文词条  
中学高中

 最近十年高考高频成语汇总!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不足为训,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