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超全面),中考常考题...

语文版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全册)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翻译

您是我家乡来的,一定知道家乡的事情。请问您来时,我家的雕花的窗户前,那株腊梅开花了没有?

·赏析

1.连用两个“故乡”的作用?

答:运用反复手法,表现了诗人想了解故乡事情的急切心情,透露出儿童般的天真与亲切以及见到故乡人的欣喜之情。

2.赏析“应知”一词的妙处。

答:应知是应该知道的意思,带有主观臆测的色彩,用近乎口语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急于想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3.“寒梅”有哪些意思?

答:这是一种“典型化”写法,此处绮窗下的腊梅,是作者诗化的故乡的象征,寄托了诗人浓郁的乡思之情,也体现了诗人清高超脱的品性。

4.本诗有什么写作特点?

答:①语言质朴浅显平淡,韵味无穷,白描手法;②典型化写法,以点代面;③象征手法,借物抒情。

·中心

这首诗用质朴浅显的语言和典型化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了外地游子浓郁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确定归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也涨满了秋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赏析

1.第一句一问一答,有何作用?

答:两个“期”连用,一问一答,写出了作者思念亲人,欲归不能的无限惆怅和无奈,突出了夫妻间真挚的感情。

2.分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答:涨,注满之意,富有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情景,更烘托出了诗人绵绵不尽的愁思。

3.“巴山夜雨”出现了两次,有何作用?

答:第一次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感受,抑郁孤独,愁思无限;第二次表现诗人想象他日剪烛西窗夜话的内容,突出了团聚的欢乐。两者对比,反衬出了今夜的凄苦和孤独,更加的突出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4.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①回环往复,浓缩时空②虚实相生,富于想象③对比衬托,情景交融

·中心

这首诗描绘了巴山夜雨的情景,抒发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情怀与思乡愁绪。

·淮上与友人送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翻译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

1.赏析“杨花愁杀渡江人”

答:“愁杀”是指“愁坏”。春日里,婀娜的柳枝飘浮不停,惹人的柳絮随意翻飞,激起漂泊天涯游子的无限情思,烘托了天涯游子的依依惜别之情。

2.分析“风笛”“离亭”的作用。

答:渲染了友人握别的黯然神伤和各向天涯的无限愁思。

·中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我和你都充满着离愁别绪,因为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向青年男女一样哭泣,沾湿佩巾。

·赏析

1.赏析“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

答:站在城楼之上,远望风烟弥漫的友人远去之地,表达对友人此行的担忧牵挂的不舍之情。

2.赏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答:既然都是宦游之人,既然都在外地做官,既然要各奔前程,各奔东西,自是寻常,以此慰勉友人,足见诗人的旷达胸襟。

3.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答:本句一改一般送别诗的酸楚情调,代之以昂扬乐观的情感,意境雄浑,风格爽朗,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也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意和宽慰之情,表现了诗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蕴含了真挚的友情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的哲理。

·中心

这首五律通过对离别友人的宽慰与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和诗人的旷达胸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二十三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着《思旧赋》;我回到家乡,恍若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舟的旁边有千舟竟发,枯树的前头正万木逢春。今天听了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美酒振奋精神。

·赏析

1.首联写了什么?

答:首联回顾被贬历程,紧接白居易诗尾点明诗人在巴山楚水度过二十三年的无限酸楚和愤怒,也表达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2.赏析颔联。

答:运用晋代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感叹人世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被害友人的深切怀念,运用“王质进山观棋烂柯”的典故,暗示了自己被贬时间太长,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之情。

3.赏析颈联。

答:沉舟的旁边有千舟竟发,枯树的前头正万木逢春。这种画面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春意。运用对比、比喻手法,以“沉舟”“病树”自喻,表明了诗人不因仕宦的沉浮和世事的变化而忧伤,表现了诗人乐观的态度和豁达的胸襟,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人生难免有挫折,但我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迎来全新的开始。

4.尾联写了什么?

答:尾联感谢友人关心,并与之共勉,振奋精神,投入新的生活。

·中心

这首七律酬答诗,作者抒发了长期被贬的抑郁不平和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之情,但也借着一杯美酒,振奋精神,投入新的生活,迎来全新的开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时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

·赏析

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答:写暮春时节的萧条之景,“杨花”暗含漂泊不定之意,“子规”“不如归去”的鸣声更显凄凉,渲染了凄楚的气氛,表达出对友人的劝勉和被贬的同情。

2.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

答:本句写行程之艰难,“闻道”暗含痛惜之意,“过五溪”写贬谪之遥远,行程之艰难。侧面表现了诗人的悲痛。

3.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本句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劝勉、宽慰之情。运用拟人手法,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同情、关切与思念之情。

·中心

这首七言绝句,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上面可以听见天鸡破晓,看见太阳初升。我不害怕漂浮的云把眼遮住,只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

·赏析

1.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浮云”具有双关意,比喻奸吝小人或消极事物,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立志革新的雄心壮志,也蕴含了只有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的哲理。

·中心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险,立志革新的雄心壮志。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的歌唱,深潭倒影使人觉得心境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赏析

1.赏析首联。

答:首联交代出游的时间,地点,呼应标题,写古寺远景。表现了作者急切地来瞻仰古寺的心情。“入”字体现了古寺幽静和深远,别有洞天;“照”字,有照耀之意,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透露了诗人的欣喜和昂扬之情。

2.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答:小径的曲折,禅院的幽深,环境的静谧,芳香四溢,充满了诗情画意。景致深深,情感跌宕,体现了诗人的发现之美和追寻之乐。蕴含了在逆境时要学会坚持,要充满希望,要学会发现,才能进入一片全新的天地的哲理,深藏着要苦苦修行,方能功德圆满,佛门清净,佛法无边,佛门是最好的修行的地方的禅理。

3.赏析颈联

答:颈联以鸟儿的欢噪反衬了山谷的宁静,表面写鸟,实际写人,赋予了鸟儿人的情感,书写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欢悦。表面写潭影,实则写潭水的清澈,幽谷清潭,令人摒弃尘世的杂念,心中唯有清净和空灵。

4.赏析尾联

答:尾联声色结合,动静结合,反衬出作者心中的沉静,至此达到“静”的最高境界:山静,林静,潭静,寺静,万物静,人心静,甚至物我两忘。

5.尾联是否与前文矛盾?

答:前五句重在写实,后三句重在抒情,运用对比手法,以声写静,动静结合,突出了环境的幽静,更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唯禅是存,充盈作者心中的,只有佛音。

·中心

这首五律诗,通过写破山寺的观感,抒发了诗人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

泰山有多高大?从齐到鲁都可以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上苍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东岳泰山,山南山北阴暗不同。山中升起层层的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顶峰,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赏析

1.赏析首联。答:首联总写泰山全貌,运用设问手法,突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山势和绵延不断的气势。“青”突出了泰山青翠的山色。

2.颔联写了什么?答:颔联写泰山的秀丽和神奇以及巍峨的形象。

3.赏析“钟”“割”二字。

答:钟,集中之意,有钟情和偏爱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大自然把所有神奇秀丽的东西都聚集在这里,突出了泰山神奇秀美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割,分割之意,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山南山北的晦明变化,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奇险的特点,突出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本句运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也体现了只有不畏艰险的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最高境界。凡事不要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欣赏到顶峰上的绝美风光的哲理。

·中心

这首五律诗,描绘了泰山神奇秀美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

挥师向东来到了碣石山,(正好在此)观望沧海。海水多么荡漾,山岛多么高耸突兀。树木丛生在一起,百草长得丰盛茂密。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海中波涛翻滚。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大海里出来的。太幸运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赏析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这句描绘了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大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由此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中心

这首诗登山望海,触景生情,描绘了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物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然而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1.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答:“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诗人从自然景物的欣赏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和哲理,所以作者即使身处闹市之中,也像居住在偏远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语言朴实,道出了作者的心境和生命的真谛。

2.赏析“心远地自偏”。

答:本句是中心句,体现出淡然十足的精神态度,“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原因就是“心远”,是远离世俗,超凡脱俗。“心远”是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3.“采菊”这个动作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菊是隐逸之花,代表了诗人超脱尘世,洁身自好的情趣,这个特殊的动作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人闲逸而自在,静穆而高远;也包含了诗人超凡脱俗和热爱自然的情趣。

4.“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

答:不能。“见”是无意中看见,是物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写出了自然之美和悠然之乐,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而“望”有渴望追逐之意,有意而为之,平淡无奇,无“见”之效果。

5.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答:①(场面)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山际,若有若无;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这是一幅优美和谐的自然画卷。 ②(飞鸟的意义)那些翩然归林的鸟儿,和诗人心灵契合,仿佛都在这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成了诗人的化身,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6.为什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生命的真谛乃是鲜活的感受和体验,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出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现实的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

7.诗人怎样将情景理融合一体?

答:“采菊”“山气”两句,描绘了优美淡远的南山之景,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情感,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中悠然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中心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获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幸福的精神生活。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客行的道路绕向青青山外,船儿划开悠悠绿水向前航行。春潮涨平两岸,视野多么开阔。和风顺着航向,一面白帆高悬。残夜未尽,一轮朝阳却孕育而生;旧年尚在,江上已是春意盎然。家信怎样寄给故乡的亲人呢?北归的大雁正飞向洛阳城边。

·赏析

1.首联主要写了什么?

答:诗人的行踪,难掩旅途忧郁的愁思,“客路”指诗人要去的路,“青山”点题指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向青山驶去,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2.分析“客路”、“行舟”的情感。

答:“客路”“行舟”写行踪,有漫长的旅途之意,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身在江南,心在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3.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的高挂着,这是一幅恢弘扩大的景象。

4.“潮平两岸阔”中的“阔”字能否换成“失”?

答:不能,“阔”有变得开阔之意,有动态效果,既写出了诗人视野的辽阔,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开阔,“失”表现静态效果,没有动态美。

5.赏析“风正一帆悬”中的“悬”字。

答:“悬”是指端端直直的高挂着的样子,描绘出了风的和顺,显示了江面的开阔,波平浪静。这一特写,“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流逝,波平浪静的大景特点表现出来。

6.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生气;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7.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蕴含怎样的哲理?

答: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者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了人的情思,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8.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尾联设问,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总结全诗,引用“雁足传书”的故事,抒发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中心

这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了诗人放眼山川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翻译

长安街上细细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意,远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景色,大大胜过曼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赏析

1.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

答:这句话生动地写了早春的背景,蒙蒙春雨飘洒在皇城的街道,雨滋润着春草,一片朦胧。以“润如酥”来形容初春小雨细滑润泽的特点,属于近景描写,准确清新而优美。

2.“草色遥看近却无”妙在何处?

答:这句话写了早春景色。在春雨的滋润下,郊野的小草,生机勃勃,远远望去,呈现出一片朦胧嫩绿的颜色,可当你走近细看时,看到的却是稀朗的嫩芽,那诱人的绿色反而看不到了。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这是远景描绘,,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细腻观察后的真实感受。

3.作者为什么极力赞颂早春之美?

答:作者以议论的方式赞美了早春,这小雨如酥,春草初绿的时节,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她的美丽远远胜过长安城内柳絮如烟的暮春之景。因为早春的草色蕴含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这里将初春草色与暮春烟柳作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4.赏析“绝胜”二字。

答:绝胜,远远胜过之意,作者将满城的烟柳和淡远草色作对比,突出了早春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5.“绝胜烟柳满皇都”蕴含什么哲理?

答:初春的草色柔嫩、清新、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满城烟柳并不稀罕,且暮春三月,色彩浓重,色彩已经不再惹人喜爱,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给人以生机盼头。

·中心

这首小诗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早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摇摇欲坠,阳光照耀着铠甲,如鱼鳞熠熠生辉。凄厉的号角声战栗在秋日的晴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般凝成,浓艳得近乎紫色。红旗不展,轻兵悄悄地临近易水;天寒霜浓,战鼓阵阵,响声不起。为报答国君的赏赐和恩宠,手持宝剑甘愿为他们战死。

·赏析

1.首联写了什么?

答:首联写景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以及守城将士的严阵以待。“黑云”象征敌军,形容敌军来势汹汹。“甲光”与“黑云”构成对比,显示了守城将士的雄姿勃发和威武雄壮,含欣喜赞美之情。

2.“压”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压,运用夸张手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双方交战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3.第二句怎样描写守军的?

答: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借日光和铠甲来侧面烘托了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赏析颔联

答:颔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满”勾画出战争规模之大,“秋”点名了战斗的时间,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名了交战时间之长,“凝夜紫”的特写,特有表现力,用胭脂比塞上泥土,侧面烘托了战地的悲壮画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仍处于不利地位,为友军的驰援做铺垫。

5.赏析“半卷”二字。

答:半卷二字含义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运用了借代、拟人手法,借指援军。

6.赏析“临易水”,“声不起”。

答:“临易水”即表明交战地点,运用“荆轲易水送别”的典故,暗示将士们具有慷慨赴死的壮怀激情。“声不起”表面指鼓声不响,实际运用拟人手法,指鼓声呜咽,侧面烘托了战场的壮烈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7.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答:尾联运用了“黄金台”和“玉龙剑”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坚定决心。

8.本诗描绘的两个场景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前四句分别用了“黑云”“甲光”“金鳞”“秋色”“夜紫”等色彩,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形象的再现了守城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后四句用“红旗”“黄金”“玉龙”等色彩,写出了友军的驰援,表现了战士们誓死报答朝廷的决心,作者善于用色彩,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中心

这首七律诗,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守城将士及友军奋勇杀敌的场面,赞颂了边塞将士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忠于朝廷,誓死报国的坚定决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考  中考词条  古诗词  古诗词词条  考题  考题词条  鉴赏  鉴赏词条  全面  全面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