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说Google Buzz 谈我心中的微博

Google推出Google Buzz服务有段时间了。我暗地里观察了一下,口水渐渐散去,板砖慢慢变少。当大家都不怎么说了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都玩过的时候,我想冒个泡说几句。

先说观点:在Twitter上,适合传播(包括造谣);在BUZZ上,适合讨论(包括扯淡)。这是两种在本质上就有着不同的社会化交流方式。

我之前认为,目前无法定义Twitter到底是什么东东,但是我们都能确定的是,他目前是一个媒体。Twitter的信息是以一种树状的形式展示的,你可以通过 “in reply to”来对某条tweet进行追踪,然后就像爬树一样搞明白这些信息是如何传递的,理清楚这些tweet的对话关系。

当然, 也正是这种信息的传递方式,使得Twitter更利于传播(包括造谣);同时,也让Twitter可以无限的开放,放大。这种信息的传递模式在于时效性短、交互性差。Twitter其实也并不在乎这些,这让Twitter显得更像一个媒体,需要及时的(各种更新方式)大声的(海量的陌生关注者)不断的 (转发,转发)播放就足够了。

BUZZ在目前来看更像一个大的社交平台,一个更加集中的发声器。BUZZ的信息是以一种线性的形式进行展示的,或者说,他更像我们最早时候见到的BBS帖子的信息展示形式。一条Buzz本身就是个信息的母体,往下依次根据回复先后进行排列。

这无疑是适合交流的一种信息流动方式,他并不利于信息传播。我在BUZZ上开玩笑说要在这里安心的泡MM,当时keso觉得这极度不靠谱,我倒是觉得这没有什么不靠谱,我说的这个需求肯定会实现,当然,不是为了泡妞,而是为了实现信息的局域化传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中  心中词条  Google  Google词条  Buzz  Buzz词条  
设计

 产品设计中,如何去安慰你的用户

在煎蛋上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文章,顺便也看看下面的回复,突然想起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关于情感化设计。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在很多时候,在考虑界面精简的同时,我们也需提...(展开)

设计

 Android vs iPhon...

在研究Android的icon设计之前,有必要先了解Android的界面是如何适配多样化屏幕的。适配性上一篇博文中提到,由于同一个UI元素(如100100像素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