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世界遗产之老挝篇(3个)

Lao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1琅勃拉邦的古城 (1995)

2占巴塞文化景观内的瓦普庙和相关古民居 (2001)

3川圹巨石缸遗址-石缸平原(2019)

1   老挝琅勃拉邦的古城 (1995)

Town of LuangPrabang

琅勃拉邦的古城反映了19-20世纪欧洲殖民者建造的传统建筑与城市结构相融合的风格。它独特的镇区保存十分完美,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融合。琅勃拉邦古城,位于老挝北部的琅勃拉邦省南康河与湄公河汇合处的半岛上,距离万象大约有500多公里,其海拔高度为300米。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琅勃拉邦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琅勃拉邦也称“銮佛邦”,是老挝的古都和佛教中心,现在是琅勃拉邦省首府。琅勃拉邦的意思是“勃拉邦佛之都”。勃拉邦佛是一尊高1.3米的金佛,据传这是公元13世纪柬埔寨国王将公主嫁给老挝国王时的嫁妆。此后,这尊佛像一直作为“王国的保护神”,珍藏在市内一座古塔中。

琅勃拉邦老挝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个城镇。对于这个城镇的大部分历史而言,它一直都是国王的宝座所在地。1563年,国王塞特哈蒂拉特将政府迁移到万象,当时,琅勃拉邦作为王国的首都,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在其成为首都的最初600年的日子里,它的统治领域并不大,后来,在法·恩古姆王子的统帅下,琅勃拉邦的面积才得到了最充分的扩大。如今这个小城镇有大约20,000居民,是个美丽的小城,坐落于一个高耸的多岩石山脉的山脚下、湄公河的岸边,整个城镇充满着一种浪漫气息。虽然这个城镇已经有好几个世纪的历史了,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建筑物并不十分古老。城镇充满浪漫气息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当地居民将它们大量用做建造房屋的原料,随意管理这些树木。

琅勃拉邦成为一处遗址,有20多个佛教宝塔,其中包括普寺,据说佛的足迹就在这儿。普拉巴斯努阿佛寺以有着一个三米长的佛的“足迹”而闻名。这些佛的“足迹”也出现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中。通常,佛的足迹都有着高度的装饰,依稀显出足迹的轮廓。它们是用来表明佛曾经到这儿讲过经的,所以人们对这片地方很是尊敬。普寺山南部的寺庙其实是一个老寺庙的复制品,最初的老寺庙建于1513年。虽然样品寺庙是1898年才建造的,但它展现了中世纪寺庙的氛围。这个寺庙中珍藏着无数的艺术珍宝。普寺山脉正好位于琅勃拉邦的中部,瓦宗寺位于这座山的顶部,建于1804年,公元18世纪,许多其它佛寺也相继在山上繁荣起来。要想参拜瓦宗寺,游客们将不得不从普寺山继续向上爬328个阶梯,山顶上风景异常美丽,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个城镇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它经常被征服,被夷为平地。这个城镇也经常成为有敌意的泰国人和越南人的破坏目标。在侵略后,战争毁坏的许多建筑结构得到重新建设,其中有一些建筑一再被重建,重建成跟入侵前大致一样的建筑外貌。尽管有些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经历过许多世纪的古建筑还是在悄悄改变着这个城镇的面貌,展现着琅勃拉邦的独特魅力。对于这一点,城镇内外的无数佛寺便是魅力所在。直到1975年共产主义者夺取政权后,国家博物馆--正对着城镇岩石的建筑物--才不再是国王的王宫。这幢建筑物的历史并不悠久,是于1904年建造成的,但是它蕴藏着特殊的艺术风格。然而,人们欣赏到的只不过是博物馆内最重要的艺术珍品的复制件,比如一个称作普拉邦的一个小佛像。据悉,城镇的得名就来自这个小佛像,Luang是capital(首都)的意思,Pra(普拉)是holy(神圣)的意思。这样,LuangPrabang(琅勃拉邦)正好可以翻译成为“CapitalofHolyBang”(圣邦首都)。原有佛像的80%都是金子制成。佛像高达83厘米,重约50公斤。据说,它是基督纪年的第一个世纪里制造于锡兰(印度以南的一个岛国,现已经更名为斯里兰卡)。公元11世纪,佛像一直保存在吴哥(柬埔寨的古都),直到后来,老挝国王法·恩古姆娶了高绵国的公主之后,这尊雕像也随之一并带到了琅勃拉邦。当国王塞特哈蒂拉特将万象作为老挝的首都时,他带走了那儿的雕像。1779年,这尊雕像又被暹罗人抢走,于1839年又将雕像归还。这尊雕像业已成为老挝佛教最重要的圣物。

站在城中央的普西山上放眼望去,低矮的民房中间,鳞次栉比的高大佛堂与佛塔构成了起伏跌宕的城市天际线;即使是街上行人,也有将近一半都是披着橘红色长袍神色谦和的僧侣。千百年来,江水从未减慢过它匆匆的步伐,青山从未更改过自己秀丽的容颜。琅勃拉邦,也在自己的节奏中冷眼端倪外面世界的嘈杂变化。也许她不需要跟随外面的步调,不需要适应千变万化的现代世界,作为一个古都,她所需要坚守的就是亘古不变的傲气与深沉。正因为这份沉淀与悠然,琅勃拉邦是一个见证永恒的不二选择

和当地居民一起体验布施,2007年10月中旬,正是当地的“开门节”,每家每户都在为节日做准备,寺庙也如此,小和尚们都忙着扎船、飞机等祭祀用品。在琅勃拉邦人们赶上了天晨“和尚随街化缘”场面,清晨6点,住在酒店的游客就被寺院的鼓声叫醒。一些起了床的游客称,这就是琅勃拉邦古城里最好听的闹钟,选择住进古城,也是希望早上能听见这样的声音,鼓声一响,酒店的房间开始慢亮起,游客们装扮好自己,出席每天清晨6点风雨不改的化缘。一行5人,早早占据了一个最好的位置(听说平常这里是和尚出入最频繁的地方),大街上已经挤满了游客。人们迅速准备好布施的用品,如糯米饭、粽子等食物,这时的街头还没有亮明,朦胧中到处是居民跪地的场面,他们在等待心中的佛到来。随着天空渐渐明亮起来,僧侣也开始从远处赤脚无声地走来,一抹抹橙黄的袈裟铺成清早艳丽的风景,成群结队的布施者跪在地上,贡品是一些糯米饭糕点等。布施者当中主要是当地居民,当然也有很多旅游者参与在其中,一些摊贩也深谙这是做生意的好时刻,挑着扁担售卖施品和出租最佳的布施位置。走了一条街,很多僧侣的钵盂渐渐满了起来,他们有的开始由受施者的角色转换成布施者,把一些化来的东西又施与街上衣衫褴褛的小孩。

2   老挝占巴塞文化景观内的瓦普庙和相关古民居 (2001)

Vat Phou andAssociated Ancient Settlements within the Champasak Cultural Landscape

占巴塞省是老挝西南部的一个省,位于首都万象东南约500公里的湄公河西岸。在普高山脉和湄公河之间,有众多的寺庙、水利设施、民居、采石场、遗址古迹以及一条通往吴哥的古道。瓦普庙西邻普高山脉东邻湄公河,是占巴塞平原上一处重要文化景观。公元10世纪以来,诸多国王以占巴塞地区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势力,直至其势力范围涵盖了现在柬埔寨大多数地区以及现在泰国的东部地区。瓦普庙的鼎盛局面即发生在该时期,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是王朝的核心区域,其发展与7—12世纪间高棉王朝的起源、发展、鼎盛密切相关。

占巴塞文化景观,包括瓦普神庙建筑群,是一处完好保留了1000多年的人类文化景观。占巴塞文化景观,以山顶至河岸为轴心,在方圆10公里的地方,整齐而有规划地建造了一系列庙宇、神殿和水利设施,完美表达了古代印度文明中天人关系的文化理念。占巴塞文化景观还包括湄公河两岸的两座文化名城和普高山,体现了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以高棉帝国为代表的老挝文化发展概况。

瓦普庙老挝语意为“石庙”,是老挝著名的佛教古刹,也是7—12世纪高棉建筑早期阶段的典范。瓦普庙坐落在海拔1200米的普高山山腰,东北距占巴塞8公里。神庙规模宏大,建筑群从山腰向下伸展,长达数百米,全部由雕有各种图案的石块砌成。由于建筑时工程未全部竣工,且年久失修,现除一座佛殿较为完整外,余皆为断壁残垣,仅存的佛殿建在被称为“圣屋之顶”的一块巨石下的两个石洞之间的平坡上,内外石壁均雕有根据民间神话描绘的哈努曼奋战群妖故事的片断。佛殿内供奉佛像数尊,其中一尊为瓦普庙建造者占巴塞王披耶卡马塔之像。庙院内的石人石兽多已残缺,散落在蔓草荒木之中。石宫正南有一湖,湖心建有水榭,有桥连通西岸。湖西面有3座殿堂废墟。由于历史久远,瓦普神庙的确切建筑年代已无从考证。

占巴塞古都的遗址位于瓦普寺南面,遗址景观保存较好,并有诸多附属建筑,即使现在来看其设计也非常宏大,遗址的许多地方现在被作为水稻田使用。

占巴塞文化景观,包括瓦普神庙建筑群,是一处完好保留了1000多年的人类文化景观。占巴塞文化景观,以山顶至河岸为轴心,在方圆10公里的地方,整齐而有规划地建造了一系列庙宇、神殿和水利设施,完美表达了古代印度文明中天人关系的文化理念。占巴塞文化景观还包括湄公河两岸的两座文化名城和普高山,体现了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以高棉帝国为代表的老挝文化发展概况。

3   老挝川圹巨石缸遗址-石缸平原 (2019)

Megalithic JarSites in Xiengkhuang – Plain of Jars

位于老挝中部高原的石缸平原得名于其上的2100多个巨型石缸,这些石缸是铁器时代的丧葬遗迹。整个遗产地包含15个组成部分。除巨型石缸之外,这里还有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的石盘、墓葬品、墓碑、采石场等。石缸和相关元素是这个铁器时代文明最突出的证据,这些物品的制造和使用贯穿该文明的整个过程,直至其于公元500年前后消失。

石缸平原位于老挝川圹省的丰沙湾,属于平原与森林的交界处。原本恬静安详的田园风光在1964年被美军的轰炸机打破,约有2.62亿枚炸弹(含集束)被仍在这里,至今仍有8000万枚尚未引爆,老挝也因此兴起“炸弹经济”。所谓的炸弹经济,就是无业人员收集炸弹溶解后制成刀具、餐具及纪念品等等,在老挝民间曾十分火爆。但越来越多人因缺乏专业技术被炸死炸残后,老挝政府叫停了这项工作,只留下寺庙的残垣半壁在述说着战争的残酷。在如此海量炸弹的破坏下,数万个尚未解开秘密的石缸,最终被炸的只剩下3000多个,保存完好的石缸已不足60%。因此,世界各国研究学者都纷纷发起“先保护、再解密”的倡议,新西兰更是直接派遣排雷队进驻。从2004年开始,新西兰政府花费5000万美元在石缸群附近清理和引爆1.5万颗各类炸弹,直至2013年才宣布第一个石缸群可安全开放。随后是日本排雷队进驻,2019年已正式开放四处石缸群。

石缸之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扰着世界各领域专家学者,本地人猜测是古人用来存放尸骨的石棺或美酒,考古学家则倾向于蓄水器,也有人认为与附近的木塔一样,是古人用来观测天象、记录节气所用。

这些石缸究竟用来做什么的?又是谁在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上建造了这些石缸?如果是同一个人或部落,为什么有的石缸有石盖,有的却没有?如果是史前文明或东南亚未知文明,那这些石缸的用处及意义又是什么?更奇怪的是,这些石缸没有任何规律可言,大的有3.25米直径,小的却犹如茶壶般大小。石缸材料也纷杂无章,既有平原常见的砂岩,也有本地没有的花岗岩、砾岩、石灰岩和角砾岩等外来物。其中最令人不解的是,老挝石缸群中只有一小部分带有“蛙人”浮雕,而各国考古学家把全球浮雕款式都翻了个遍,最终在中国广西的花山崖画上找到了类似的“表亲”。自此,石缸群的历史年份与花山崖画划上等号。

早在1935年,法国地质学家库兰就曾有过书面记录:12个(实际90个)石缸群不规则分布在查尔平原上,本地人称其千缸阵或石缸平原,据说早期有人在石缸中找到遗骸、瓷片、青铜以及琉璃和石珠等物品。1994年,老挝学者邀请日本考古学家联手进行挖掘,在一号坑地下两米出挖出一座骨骸完整的坟墓。令人不解的是,有墓碑却没有文字和图案,陪葬品也只有几个空空如也、已近碳化的石罐。好在科学家们通过对遗骨的鉴定,得出墓主至少在公元1000年前就被下葬,这个时间与广西花山崖画的年份也较为接近。当考古学家们准备从老挝公元前1000年历史入手调查时,又发现另一个未解之谜。对石罐的年份调查却得出公元前50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墓主原先并不是葬在这里,是后人将其移葬此地,也就是二次埋葬的意思。这些发现令考古学家们抓耳挠腮无从下手,直至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仍是未解之谜。

需要提醒的是,石缸平原目前免票开放四个区域,但只保证开放区域内安全,超出范围触发炸弹的话归属个人责任,尤其是战争痕迹较为明显的地方,比如坦克、装甲车附近,也因此得名“最危险的世界遗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世界遗产之老挝篇  老挝  老挝词条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词条  世界遗产之老挝篇词条  
旅游

 预防航空性疾病的简易方法

 航空业的发展,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乘坐飞机感受到了朝发夕至的快捷和安全舒适的服务。在万米高空上,在小小的客舱里,如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