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螃蟹育苗中生态因子对蟹苗成活率的影响

中华绒螯蟹 (Eriovheir simensis)繁殖是在小水泥池中、在独立于外界的恒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目前所采用的苗种培育技术来自赵乃刚研究员,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是最重要的培养参数,但是这种小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才能提高蟹苗成活率。

  一、水体温度

  河蟹育苗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其最适水温为20℃-25℃,升温要缓慢进行,每小时不得超过l℃。目前在生产过程中,有两个有死亡高峰期。其中之一为前期死亡,即排苗l-2天大量死亡。镜检观察,绝大多数为原蚤状幼体,即"挂灯笼"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外界生态环境因子变化过快(如升温过快),而刺激抱卵蟹提前排苗(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相当于提前催产),这时原蚤状幼体不能开口摄食,引起大量死亡。

  二、水中盐度

  目前内陆采用的人工海水配制,是赵乃刚提供的河蟹人工半咸水配方,蚤状幼体最适盐度为l7%左右。有的生产单位在蚤III、蚤IV过程中适当添加K+,因为K+能提高甲壳类幼体的蜕皮。在大眼幼体淡化过程中盐度下降值每天不得超过 3%,各阶段对盐度的要求直接关系蟹苗的存活。

  三、水中溶解氧

  水中DO对于蚤状幼体的生长发育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直接影响蚤状幼体的生命,另一方面水中DO的高低又与水质状况相联系而产生间接影响。一般来说DO不得低于4ppm。在生产中可用罗茨鼓风机不间断增氧。

  四、NH+41N及NO2--N对幼体的影响

  (一)原理 氨在水体中能使蚤状幼体动脉血液中氧含量降低,使蚤状幼体摄食量降低,代谢机能减弱,水中氨含量过高 (1ppm),能破坏蚤状幼体细胞,影响呼吸机能,死亡率提高,NO2-对蚤状幼体极易产生中毒现象(不得超过0.1pm),使蚤状幼体体内红、白血球和血色素含量减少,摄食量降低,幼体僵直而死,幼体鳃状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产生大量死亡。

  (二)产生的原因及调控方法

  1.密度。在生产中,合适放养密度是幼体100尾/L。幼体的起始放养量可高些,因为空间、水量、饵料等条件宽裕,但要考虑到中期需要分养,一般来说,前期的死亡率较低,但到蚤V和大眼幼体时的"晚期死亡率"很普遍。2时密度过高,分泌物过多,小水体生态环境水质易恶化,产生大量死亡。

  2.投饵量。目前生产中采用的是混合投喂活饵 (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和人工配合料(蛋黄、自己配制的微型颗粒饵料),投饵量主要靠目测估量。

  投饵量过大,或蛋黄颗粒及自制的微型颗粒饵料的细度不够,极易产生水质污染,使得NH+41N和NO2--N升高。蛋黄、自制的微型颗粒饵粒应使用不同规格的网筛,即细、中、粗。即蚤I、蚤II可采用100目网筛,蚤III、蚤IV可采用60目网筛,蚤V及大眼幼体可采用40目网筛。蛋羹或自制的微型颗粒饵料可以在其中添加一些物质,如维生素,类脂物或将来需要的抗生素载体。不用活饵粒对生产是不利的。也可以使用日本对虾的人工饵料,根据幼体的摄食情况进行调整。

  3.水质处理(换水、机械过滤、生物过滤)

  水处理的目的是增加排污,排出底质污物,降低NH+41N和NO2- -N,水处理的方式不是采用微流水,而是采用彻底换水的方式,每天傍晚把水放掉1/3,再用虹吸的方式排掉1/3,再加新鲜水。白天可投喂蛋黄或自制的微型颗粒饵料,晚上投喂卤虫的元节幼体,这样使得晚间蚤状幼体蜕皮时保持一个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前期换水量相对较小,而后期换水量大得多,换出的水可通过机械过滤和生物过滤后可重复利用,这样可大大降低成本。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用机械过滤器,是一只装有0.1m砂层的胶合板箱 (1.30X0.70X0.50m3),砂料径0.1cm,并有一反冲装置,可每天清洗砂层。生物过滤是用生物过滤器,过滤器为一有隔板的箱子 (1.30X0.60X0.60m3),装有 0.l5m3的珊瑚块(d3-5cm),用作代谢废弃物的细菌处理。由于其多孔性和缓冲性,此种物质的生物过滤效果甚佳。

  换水量与育苗成活率呈正相关天系。

  4.关于"绿水"系统

  "绿水"培育系统首先被夏威夷孵化场的Fujimura等运用于罗氏沼虾幼体培育中,目前内陆也有相当部分生产单位采用此种主法。其系统主要是一种半流水方式,将富含浮游植物的"绿水"定时流入培育池中,而其中的浮游植物除蚤I摄食外,蚤III足以后都不摄食,其主要目的是起生物的自净作用。因为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群落在一定程度内能够调节环境,抵消外界的作用。生物呼吸过程中逐渐把有机质矿化,就不会在水体中积累起来。水生生物还起着过滤器和沉淀器的作用,使水中悬浮物下沉,并把有害物质埋藏于土壤,使水质变清。当水生生物利用毒性作为食物或其它用途时,使毒质分解或失掉毒性。起了解毒作用,自养生物吸入CO2,放出 O2,在改善水体气体状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水生生物还促进了水的运动,因而加速了生物自净过程。水生生物还可稳定pH值,一般来说,藻类大量生长的水体,其pH值大多为中性偏碱。由此可见,水生生物群范乃是一种抵制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系统,是一个生物自净作用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工作方向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水的质量与其生物学价值。

  "绿水"系统可提高蟹苗的育成率。

  总之,河蟹育苗中各因子是幼体成活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而因子的控制又与饵料、密度等方面紧密相关,因而在生产中必须全面考虑,才能取得较高的成活率及经济效益。

原标题:螃蟹育苗中生态因子对蟹苗成活率的影响|螃蟹养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蟹苗  蟹苗词条  成活率  成活率词条  育苗  育苗词条  因子  因子词条  螃蟹  螃蟹词条  
养殖蜜蜂

 蜜蜂为什么不会迷路?

蜜蜂为什么不会迷路?蜜蜂的头部有复眼,复眼由约6300只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里有8个成辐射状排列的感光细胞,而蜜蜂就靠这些小眼感受偏正光导航,所以不会迷失方向。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