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雷竹怎么样覆盖增温?

  种植雷竹用什么东西覆盖好?种植雷竹什么时候覆盖增温好?雷竹覆盖栽培怎么样进行?雷竹采用覆盖栽培需要注意什么?以下中国三农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覆盖材料选择  地面覆盖栽培就是利用覆盖有机物腐烂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作为增温的热源,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笋芽分化生长,其实质是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热能的过程。5种覆盖处理对提早雷竹林出笋时间,增加早期笋产量和产值,提高经济效益,均有明显效果。其中以稻草和谷壳(2∶1)混合的覆盖效果为最佳,提早笋期56天,延长笋期36天。谷壳的优点是数量多、易收集,保温期长,疏松透气,保温作用好,缺点是不易雨水渗入。稻草则来源丰富,但稻草易吸水,保温效果较差。稻草和谷壳配合使用,则可扬长避短,综合效果好。覆盖处理能够提早出笋,早期笋价格高,经济效益好。谷壳和稻草来源丰富,采用谷壳或稻草进行覆盖,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废弃物,除了谷壳、稻草以外,竹叶、麦壳、麦秆、杂草、锯木屑、锯竹屑(末)、竹刨花、有机肥等有机物也很多,均可以作为覆盖保温增温材料,还可以将有机物与乙烯薄膜覆盖结合使用。

  二、雷竹覆盖时间  雷竹覆盖最佳时间以11月中、下旬为好。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雷竹笋最高的笋价在春节前后,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高消费阶段,这期间气温最低,春笋也最为珍稀,因为此时雷竹笋稀少,价格较高;一般在温度、养分、水分均满足的情况下,覆盖后30~40天开始出笋,因此在11月中下旬时进行覆盖,雷竹笋就能在春节前后批量上市。从气候条件与竹笋生长方面来看:11月下旬气温开始下降,地下竹笋生长由于外界气温降低而被抑制,竹笋进入休眠状态,覆盖后,打破了竹笋的休眠,竹笋得以继续生长。从覆盖物本身来说,其保温增温的效果有一定的时间范围,随时间的延长,其保温效果下降。11月气温开始下降,由于土壤的缓冲效应,地下竹笋仍可继续生长,12月至翌年2月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月份,一般在不保温的情况下,2月下旬雷竹已开始出笋。需要保温的时间主要是12月~翌年2月这3个月,而一般覆盖物的保温效果,大致也正好是2~3个月。  因此,11月下旬是最佳的覆盖时间。

  三、雷竹覆盖方法  雷竹出笋起点温度为9~10?℃,要使雷竹提早出笋,覆盖厚度应满足雷竹出笋起点温度的要求。在肥、水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覆盖后30~40天开始出笋。从竹林综合效益来考虑,覆盖厚度以30厘米左右为好。覆盖过薄,如10厘米左右,保温增温效果不明显,温度达不到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覆盖过厚,如40厘米以上,虽然能显著地提早出笋,当年效益极高,但出笋过早,使母竹留养困难。在一般经营的情况下,雷竹出笋在清明前后达到盛期,并开始留养母竹,此时尚有晚霜危害。采取提早出笋技术后,使出笋盛期提早了1个多月,如果覆盖过厚,笋期提前结束,母竹就不能正常留养,早出高产技术就不能持续地进行。因此,覆盖的厚度要适中。

  四、注意事项  1、酿热物的含水量应保持在70%左右,倘若水分不足,则不会发热,发热也不会持久;水分过多则通气不良,发热困难,反而降低温度。另外要考虑酿热物的厚度,一般以25厘米左右为宜。太厚太紧通气都会不良,酿热效果不好;或发热太强,升温过高,发生烧鞭现象。  2、采用覆盖保护地栽培的末期在2月底、3月初,3月份以后只有零星竹笋发生。而后地下鞭进入生长旺季,留养的母竹开始发根展枝长叶。及时去除覆盖物对协调土壤通气,保护林地的母竹,防止地下鞭向上生长和烂鞭等都有积极作用。  3、为使竹林连年取得良好的经济收入,竹农实施覆盖栽培通常强度过大及连年采用覆盖,如连续3年以上实施覆盖栽培,使竹林不能得到及时更新,竹林会衰退。一般雷竹林地连续覆盖时间不宜超过2年。  以上就是中国三农网介绍种植雷竹覆盖增温的方法,如您有更好的补充请留言告诉我们哦。

  原标题:雷竹怎么样覆盖增温? |竹笋种植技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雷竹怎么样覆盖增温?  增温  增温词条  覆盖  覆盖词条  怎么样  怎么样词条  
蔬菜

 莴苣菌核病的危害有哪些?

莴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而菌核病是莴苣的重要病害之一,露地和保护地种植区经常发生,北方棚室种植的莴苣受害最重。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莴苣菌核病的危害有哪些?...(展开)

蔬菜

 青梗菜苗前除草剂如何选择

青梗菜属十字花科蔬菜,可使用除草剂的还是很多的,需要选择安全的除草剂药剂,比如:种前土壤处理可以用氟乐灵(需隔5-7天再种)、拉索等除草剂,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可以...(展开)

蔬菜

 防治莴苣霜霉病的方法

莴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而霜霉病是莴苣的重要病害之一,露地和保护地种植区经常发生,那么,怎样防治莴苣霜霉病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一、病株的特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