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发现中国管理模式

绝地反击的时刻已悄然来临。中国和美国经济的逐渐回暖,预示着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种种盛世危言,已渐行渐远。每一次暴风雨的洗礼,都是大浪淘沙的过程。这一次同样没有例外。至少对中国企业而言,之前还从未有过类似良机,让“中国管理模式”浮出水面。

事实上,这一命题甚至还曾引发过争议——中国是否存在真正的管理模式。这种疑问的基础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不过,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本土市场的特点,中国企业正在形成自己一些管理思想和方法,这是管理成型的必要条件。

中国管理模式现实与未来

在过去的上百年间,美国、日本管理模式相继崛起,缔造出福特、通用、丰田、松下等一个又一个企业“神话”,也引来无数中国企业的效仿与跟随。时至今日,美式的结果导向几乎已经为全体中国企业所认同,日式的精益管理色彩亦在中国制造类企业中随处可见。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事实上,中国企业从来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模仿。作为最为灵活的群体,中国企业从来不乏创新力。放眼如今涌起的企业文化潮——不少企业管理者开始组织员工学习《弟子规》,“孔子堂”亦进入企业——就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的融合能力及自我调整力委实毋庸置疑。也正是在这种融合和创新之中,中国管理模式正在形成。

2006年,金蝶国际软件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第一次提出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管理模式”这一命题。并将其解读为中国传统哲学、西方管理思想、成功管理实践三个部分。他认为三者的结合,组成了中国管理模式的内涵。

其实,盘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也不难发现,那些存活至今而且活得很好的企业,正是能够真正孜孜以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的企业,他们的确奇妙地将中国文化与西方管理思想合二为一,打造出颇具代表性的管理路径。更为令人赞叹的还有那些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身处中国文化大背景中,他们也在原有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吸收进中国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模式

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管理模式并非中国传统观念的简单翻版,相反,它恰恰最具活力和创新力。正如徐少春所言:“中国管理模式是21世纪的。在这个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普及,中国处在不断转型的时期,很需要去创新我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对于企业而言,雄厚经济基础的“硬实力”固然不可或缺,但体现管理实践及创新的“软实力”更不能忽视。纵观全球企业发展史,不少企业尽管在某个阶段创造了辉煌,但最终没能续写发展神话,由此也可看出,管理模式的软实力,尽管不能令企业崛起于一夜之间,却会让企业焕发出持久而蓬勃的生命力。

诚然,“中国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到中国企业未来的存亡。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更需要从“中国管理模式”中寻找到新的价值,从而找到“突围”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企业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商业复兴的伟大梦想。

揭开成长型企业成功之道

正如美国、日本管理模式的形成一样,中国管理模式的形成一定要伴随中国企业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回想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中国企业的先行者们,其实充当了中国企业管理的布道者,他们开启了管理的启蒙时期。随后,经历制度创新、中西融合以及国际接轨,中国管理模式开始萌芽并不断茁壮成长。到今天,海尔、格力、万科、新希望等一大批大型企业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管理特色,并成为其他中国企业争相学习的范本。

但值得强调的是,中国管理模式的形成并非大企业的专利。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一批成长型企业跃入公众的视野。尽管他们大多还属于中小企业,并不具备雄厚的资金、人才实力,也难得收获太多的政策支持,是受到危机挑战最大的一个群体。但是,他们普遍具有快速的学习能力,更灵活善变,具有极强的适应力,也更擅长将中国文化揉入企业管理中,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在不少细分行业中脱颖而出。

显然,至少在当下这个时点上,展现这批成长型企业的管理模式,更为现实和有借鉴意义。在“发现中国管理模式专题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信利半导体公司这样一个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变革,可以看到简氏电器这样的家族企业多年来形成企业文化,可以看到净雅餐饮集团如何树立高端餐饮品牌,可以看到环球雅思教育机构的战略与发展路径。

在不断成长的中国企业中,让我们努力发现和总结“中国管理模式”,不断碰撞、认同、推广,为中国的企业创造价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发现中国管理模式  中国  中国词条  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词条  发现  发现词条  发现中国管理模式词条  
综合管理

 读《墨子》管理有感:尚贤中

 原文: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展开)

综合管理

 管理者的半径很短

在公众视野中,罗红的身份常常是一位职业的摄影师或探险家,而不是一家大型食品连锁企业的董事长。商业竞争的残酷性,让很多企业家即使全力以赴还未必能胜出,而罗红却好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