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一名大学生的十年村官路

  10年前,他从南京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毕业,回到家乡江都市仙女镇,成为一名[b]大学生“村官”[/b]。10年后,他的人生感悟是:“最大的喜事莫过于为村里引进了一个大企业,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到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得到乡亲们的认可,最大的成就莫过于看到‘扬州市小康村’那块牌子。”

1998年,22岁的黄俊面临人生几多选择:舅舅替他在深圳找好了工作,县城一家单位向他抛来“绣球”,他自己在南京联系了几家单位,村里老支书要他回村工作……几次寒暑假,老支书都找他促膝长谈,“村干部年龄偏老了,需要一个想做事、能做事的年轻人,带领大伙儿往前跑。城里少一个[b]大学生[/b]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可能就了不得。”

老支书的话深深打动了黄俊。怀着青春的冲动,带着报效家乡的热情,黄俊毅然决定回乡当村官。他先是担任仙女镇樊庄村团支部书记,接着被任命为村经济联合公司副经理,很快又成为村党支部副书记。2004年2月,仙女镇党委将黄俊调到经济薄弱村的民和村,旋即出任村党支部书记。

这是怎样的一个村啊:村办工业几近空白;村部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几间破房子早已抵押给银行;集体账上不仅没有一分钱,还欠村组干部工资8万多元。

富民强村,关键在工业。这一年黄俊得知一客商要上电力金具项目,而民和村地处腹地,并没有多少优势。“硬件不够软件补,条件不够感情凑”。他多次上门和客商洽谈,帮客商算账,帮客商跑手续,帮客商调解矛盾。项目终于落户民和村,如今企业年销售已经达到5000多万元。

种惯了粮食的农民,不懂什么叫“高效农业”。黄俊请来农林专家,对乡亲们进行系统培训,并用身边的致富例子,引导大家种植花木和蔬菜。目前,全村高效农业面积已达500多亩,比重上升到50%以上。

过去村里两条主干道,还有通组路多是泥土路,村民出行是“老大难”。要修成水泥路,仅凭村里的实力很难办成。黄俊想方设法筹得150多万元资金,使全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通上了水泥路。近几年,村里还补贴60多万元,让95%的农户通上了自来水;每年还拿出10多万元,补贴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

今天的民和村,已从昔日的贫困村,发展成为“扬州市小康村”。2007年,全村“三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3年翻了两番多,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27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以上。

2006年5月,省委在华西村举办首期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黄俊等村支书代表发言。时任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听了发言后高兴地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有好目标,下要有好典型;上有好政策,下要有好带头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名大学生的十年村官路  村官  村官词条  一名  一名词条  大学生  大学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