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育祛除名利,校名方能回归常态

近日,《中国青年报》发文指出:如今,在一些地方,大中小学的校名动辄20多字,背后或是名利的合谋与共赢。笔者以为,抛开极少数学校因所在地名称,或组织隶属关系复杂导致校名冗长或拗口外,绝大多数学校是想攀上“功利”“名位”的高枝。为此,若想让校名回归常态,教育必须祛除名利。

《史记》“货殖列传”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中小学校绞尽脑汁给自己取一个光鲜亮丽的名字,无非是为了实现“借名盈利”的目标。

在“借名盈利”的过程中,一些中小学校所用的方式、手段也花样翻新:有的挂靠在名校之下,成为名校的分校,或作为名校的校区;有的冠之“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有的玩名校托管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名校输出的仅仅是名字而已……

校名冗长复杂,有学校追逐名利的现实需要,但根子则在于:现有的办学体制机制给校名“疯狂变异”“野蛮拓展”提供了土壤。优质学校是资源要素的聚集体,一些民办学校要想生存下来并获得丰厚的回报,大多会走好“三步曲”:以名校为噱头实现“圆满”招生的目标,能招满额,还能掐尖;大肆宣传其有别于一般性学校的“管理革命”“颠覆性创新”;在上述动作的基础上,部分学校会在教育教研上做一些探索与创新,少数学校仅在管理体制上做文章。公办学校亦是如此,只是驱动力略有不同。

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名校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非轻而易举。对于一所新学校来说,要想实现“凤凰涅槃”的蝶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积淀,需要输入敬业、乐教、善教的好教师,需要输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需要输入“马不扬鞭自奋蹄”内驱文化……校名只是学校的“外壳”,新校不应以校名为噱头,而是应以文化为内核,潜下心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名方  名方词条  祛除  祛除词条  常态  常态词条  名利  名利词条  回归  回归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