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育创新岂能“动动笔杆子,耍耍嘴皮子”

近日,笔者阅读了《如果再这么玩下去中国的科研就没戏了》一文,文章作者认为,中国科研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实际却深藏危机:科研经费高、基础研究薄弱、长期可持续研究少、没有基础共享机制、大量重复科研,更重要的是,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好技术离市场太远,科研团队转化能力弱,市场需求挖掘不充分。

此文并非危言耸听,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校、科研机构,如今的科研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浏览到某地公布的教育创新成果奖名单,又查询了过去几年的评奖结果,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年复一年,获奖层次高的基本上就是那几个人,对照一下获奖成果名称和内容,就是换了件新马甲,难怪学校老师们都说获奖者是那些“动动笔杆子,耍耍嘴皮子”的人。

近年来,几乎所有学校都在进行教育创新,创办学校特色,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办学境界。办学理念眼花缭乱,校园文化百花齐放,校本课程云山雾罩……既没有让学校焕然一新,也没有提高办学层次,只是充斥着许多花里胡哨、似是而非的教育概念。

改变学校千篇一律的局面,努力凸显学校个性特色的初衷是好的。但一味强调差别,别人用过的自己不能用,非要在名称上与别人不同,以显示学校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似乎走向了事物的另一端。

很多所谓的教育理念都是徒有虚名。小公民教育、尊重教育、儒雅教育、成长教育、成功教育……很多学校的做法几乎差不多,只是包装不同罢了。譬如,近年来朗读比赛几经演变,从国学经典诵读、读书节、艺术节,再到读经典诵国学,实际还是“换汤不换药”,内容基本没变,各地各校的做法大同小异。

很多所谓的校园文化只不过是名称不同。雅文化、家文化、石文化、读文化、儒文化等,不管什么概念,实际上只是领导的自我认知。校内办个文化长廊,用大量的展板,弄点名人名言,展览点学生手工作品,再弄个雕塑,制作一个“高大上”的学校宣传片,好像学校就有了文化,校长就有了档次。但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讲,这些好像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自然也不理会叫什么名称了。

很多所谓的校本课程就像一只大筐,好的烂的都往里装。幸福课程、梅花课程、泥塑课程、机器人课程等,有的学校要求教师人人要有校本课程,怎么办?老师们只好胡乱凑合,应付了事。很多校本课程都是包装精美的“废品”,只能留着应付检查。

很多所谓的名校办学经验实际上就是赤脚医生的“小偏方”。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涌现出大量的典型学校,有些学校的做法经媒体包装推介,被拔高到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二十几年过去了,能够复制成功的典型几乎为零。先进典型不具有普适性,无法复制,其价值何在?

“动动笔杆子,耍耍嘴皮子”的教育创新,实际上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每年数以万计的教育创新成果,有几项得到了推广?基本上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一个规模很小的学校还要有专人负责学校宣传工作,国办学校一不愁招生、二不愁经费,到底宣传给谁看呢?有些学校领导压根没想过静下心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假,“一心想着自己、一切为了自己”才是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耍嘴皮子  耍嘴皮子词条  杆子  杆子词条  动笔  动笔词条  岂能  岂能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