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最需要接受培训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己

借钱也要让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上国际英语培训班,带孩子上少儿编程、绅士淑女养成班,听到隔壁孩子作文拿奖坐立不安,立马给孩子报个写作班……近年来,部分家长在培养孩子时求速成、爱攀比,“拔苗式”育儿花样繁多,有的堪称“走火入魔”。

我们的家长太焦虑了,最可怕的是焦虑之下不是理性寻求解决之道,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了问题,而是变本加厉去“拼娃”,其结果只能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我认为,家长自身的眼界与学识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家长自身更应该去上培训班,学习如何读懂孩子、教育孩子,学习如何自我提升。最需要接受培训的不是孩子,恰恰是家长自己。

周国平先生说,一个人对孩子、对教育的态度就是他对人生的态度,说得太对了。据我观察,当下许多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的态度呈现三种特点:一是急功近利,功利的赤裸裸;二是包办理想,把自己未遂的人生愿望强加给孩子;三是甩手外包,把陪伴、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外推。这三种态度反映出的就是成人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巨婴式”的推卸责任。

急功近利表现为家长只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以分数、排名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和教育孩子的唯一动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说:“应试教育上瘾是一个民族的慢性自杀。如果我们死抱着应试教育不放,不思改革,不敢改革,甚至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减负就会误国害民;那么,我们就只能永远原地踏步,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走上民族的慢性自杀之路!”这种应试教育上瘾症如果不赶紧调整,真的会导致一个个家庭悲剧。家长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陪练,孩子下课了不是带着孩子继续上课外辅导班,就是严格监督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孩子的业余时间除了上课就是作业,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完全围绕应试训练而展开,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被“抽空”了,家长和孩子之间几乎无精神交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成了一句最大的空话。

包办理想表现为家长把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愿望强加给孩子,把光宗耀祖的任务强加给孩子,一边极度焦虑孩子的阶层跌落,一边又希望孩子为自己扬名立万,想藉由孩子为自己带来面子和声誉。此种包办说得好听点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工具,根本没有尊重孩子,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这样家庭的孩子要么极度反叛,要么对父母惟命是从,一切都由父母安排,从小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和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机会,直到成年以后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想这应该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了。而这种悲哀在当今很多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当初由父母安排的,他们早已失去自我、迷失自我。

甩手外包就是把陪伴、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外推,推给学校老师,推给培训班,推给老人、保姆。这种家长自己都还没长大,就当起了父母。当了父母却推卸责任,不积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外求。生下孩子怎能不自己亲力亲为把孩子陪伴好、教育好?不主动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势必会和孩子产生巨大的隔阂与矛盾,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家长自己的状态不好,然后影响孩子的状态。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最需要接受培训的不是孩子,恰恰是家长自己。前不久,我参加了“张文质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 ”,听取了生命化教育推动者张文质老师对家庭教育的见解,很有感触。最大的一个心得就是,作为家长,一定要坚持学习、经常反省、亲自陪伴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坚持学习的家长才能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深入了解生命的意义、童年的价值,才能一点点地去掉育儿过程中的功利心,才能一点点摆正对孩子、对教育的态度,才能把紧盯着孩子考试成绩的目光移开一点,放远一点,再远一点。

经常反省的家长才能通过“君子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犯了哪些错误,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调整。才能不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才能蹲下来倾听孩子,看看孩子的内心到底喜欢什么,观察自己的孩子到底擅长什么,对孩子多一些宽松与民主,让孩子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鼓励他去实现。

亲自陪伴孩子的家长才能通过与孩子的朝夕相处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和孩子多一些精神交流,才能在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中与孩子一起进步、成长,一起活出这焦虑时代下不那么焦虑的美好人生来。

最需要接受培训的不是孩子,恰恰是家长自己。如果你真的爱孩子,请捧起书本,请走进家庭教育培训班,请坚持学习、经常反省、亲自陪伴孩子。家里有这样的家长,孩子不一定多么成功,但一定能成为快乐的普通人——快乐、正常的普通人,这才应该是我们对孩子应有的理性期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而是  而是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  接受  接受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