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乡村教育换新颜

1969年,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山村。1976年我上小学,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可以说,我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见证了各行各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巨变,令我激动不已,倍感骄傲。 

一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上小学那个年代,师资力量薄弱,我的老师都是民办教师,学历大多是初中毕业,极个别是高中毕业,无一是中师毕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教师培训,教学质量、教育水平低下。学生每天只能上语文、数学课,虽然偶尔也上体育、音乐和美术课,但都不是专职的体育、音乐、美术教师任教。学生所学知识单一,对付几年识一些字就辍学在家务农或出去打工,很少有考出去的。

1989年,我从铁岭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小学母校,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全乡三分之二的教师都是中师学历,民办教师通过考试都转了正,村小教师经常到乡中心校参加各种培训,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体育、美术、音乐学科的专职教师都配齐了,该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是办学条件大大改善。1976年我上小学那会儿,校舍是两排破旧小瓦房,教室又小又暗,窗户是刷了蓝漆的木格框的玻璃窗;几张参差不齐的长条桌凳,一张桌得挤三个学生,长条凳上要挤坐四个学生,就是这样的课桌椅还是裂了缝的,掉了木楔的,坐上去摇摇摆摆像过山车一样;没有实验室等专用教室,从没做过实验,更没有其他的功能教室;十几个教师共处一间大办公室,每天尘土飞扬,冬天靠生地炉子取暖;教室前面一块水泥刷黑板漆的黑板经常反光;操场不大,遇上雨天就泥泞不堪,三四天不能上操;操场上唯一的运动器械就是一副木桩篮球架;上下课打铃,是值班老师用小铁锤“当当当”地敲数下挂在校园东北角大树上的铁片。

等到我毕业后回家乡任教的时候,学校已经盖起了崭新的校舍,是两排平房,教室宽敞明亮,桌椅整齐划一,清一色的单人独桌的黄色桌椅;水泥黑板变成了墨绿色的玻璃黑板。学校有了电铃,有了广播系统,再后来就变成了音乐铃。

2000年前后,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村小被撤并,全乡的孩子都到乡中心校上学。这时的办学条件更好了:高大整洁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电动黑板、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施。学校配齐了各种功能室,如少先队活动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不少乡村学校建起了塑胶操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地一应俱全,各种体育器械齐全。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教师的地位待遇得到了显著提高。过去对教师有“臭老九”的称呼,有“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顺口溜,反映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低下的事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工资大幅增长。我刚参加工作那年,月工资90元,现在的月工资是那时的45倍。近两年,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对乡村教师的优惠政策: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发放乡镇岗位补贴和乡村教师补贴;进行职称评定改革,增加了乡村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的名额,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大大增强。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总书记的讲话,极大鼓舞和激励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0年来,乡村教育的变迁和进步,都是改革开放带给教育事业巨变的印记与缩影。改革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歇,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我愿继续与她共同成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颜  新颜词条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